- +1
會計機構談人參色變,百億未名醫藥年報難產
斑馬消費 范建
當A股各大公司正在緊鑼密鼓披露年度成績單時,市值超過百億的未名醫藥還在為聘請年審機構發愁。
拿著錢到處求爺爺告奶奶,也沒有會計師事務所愿意服務。主要是未名醫藥旗下有很難盤點清楚的生物性資產,而且過去4年,公司的年度報告都被出具了保留意見。
各大會計師機構,也不愿意為了這點錢,承擔肉眼可見的風險。稍不留神,被主管部門立案調查,那真就得不償失了。
還有一個月,就是年報披露的大限,未名醫藥如不能按期出具成績單,將有退市風險。
無會計機構接單
市值高達百億的未名醫藥(002581.SZ),竟淪落到沒有會計師事務所愿意為公司服務的地步。
過去幾年,未名醫藥的審計機構一直是中喜會計師事務所。2020年11月,雙方結束合作,審計機構變更為中興財光華會計師事務所。
雙方合作尚不滿一年,中興財光華于2021年8月18日,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影響了公司審計事務的開展。于是,11月公司董事會決定,擬聘請深圳久安會計師事務所為公司2021年度審計機構。
深圳久安由原深圳福田審計師事務所轉變而來,規模不大。2020年合伙人僅2人,注冊會計師人數15人,2020 年從業人員數量20人,全年總收入110.75萬元,為27家公司提供審計業務,由此判斷基本都是一些小公司的小業務。
因此,公司董事會在審議該議案時,有董事明確反對。理由是,該審計機構執業能力不足,項目合伙人及簽字會計師2008年被證監會行政處罰,且執業年限短,建議選擇國內排名靠前的審計機構。
未名醫藥是深圳久安接到的首筆上市公司審計業務,所以表現得也較為積極,注冊會計師10月份就提前帶組進場,進行初步審計活動。
不過,在未名醫藥隨后召開的股東大會上,過半數股東對聘任深圳久安投出反對票,議案未獲通過。
之后,公司管理層向十多家會計師事務所發出了邀請,但無一應邀與公司達成合作。
現在公司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如若無法在法定期限內披露年報,有退市風險。
人參過冬
對會計機構來說,對上市公司的年審可是大業務,服務費動輒百萬以上。它們為什么都不愿意接未名醫藥的這單生意呢?
主要還是未名醫藥自身存在一定問題,年審難度較大,對會計機構來說,存在較大的執業風險。
未名醫藥本是一家單純的醫藥研發和生產企業,但因控股股東未名集團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導致公司業務變得復雜。
此前,未名集團因自身發展需要,通過股權質押等方式融資,質押比例接近100%。后因國家整體金融去杠桿,該集團融資困難,資金鏈緊繃。
于是,未名集團就打起了上市公司的主意。2017年12月-2019年4月,該集團指令未名醫藥及子公司,以預付委托研發款、預付工程款、對外借款等形式,累計占用上市公司資金9.22億元,償還4.15億元。到2019年末,尚有5.07億元(不含利息)無力償還。
未名集團實在是沒有錢給,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已被全部凍結或輪候凍結,更有數百起訴訟纏身。公司實際控制人之一、董事長潘愛華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限制高消費。
未名集團想出了以資產抵占用資金的辦法。未名醫藥也是無奈,不要這些資產吧,怕到時候什么東西都撈不到。
未名集團以持有的吉林未名100%股權以及其他4個藥物技術,用于抵償占用資金。
吉林未名旗下主要資產,就是種植在吉林長白山露水河區域的200多萬株林下西洋參和人參。
我們都知道,人參是參齡越久越值錢。但這些東西都分布在深山老林里面,如何進行資產盤點和評估是一個大問題。
這就是很多審計機構害怕的生物性資產。獐子島的扇貝跑了又回來了、雛鷹農牧200萬頭肥豬被餓死了等,都是前車之鑒。
每年11月-次年5月,人參生長的區域大雪封山,且都處于40公分深的凍土層中,無法進行存量盤點。
而且,人參盤點對專業的要求極高,會計機構需要會同專業林業勘察院所,才能確保數據真實有效。
偽疫苗概念股
未名醫藥的風險點還不止人參。公司連續4年的年報均被審計機構出具保留意見,也讓會計機構知難而退。
過去,未名醫藥除了研發生產藥物之外,還有一塊重要的業務是醫藥中間體。2018年,公司一家子公司全面停產,醫藥中間體收入銳減。與此同時,公司優勢藥物神經生長因子也遭遇嚴重的市場下行壓力。兩項不利因素疊加,導致公司由盈轉虧,虧損過億元。
2016年,是未名醫藥的業績巔峰,公司營收12.65億元,歸母凈利潤4.18億元,到了2020年,收入規模已降至2.77億元。
早年間,未名醫藥投資了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持有該公司26.91%股權,是一項優質資產。
北京科興專注于人用疫苗研發和生產,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不過,2017年該公司主要股東因公司重大發展問題產生矛盾,導致經營管理層未能按時改選,公司在2018 年4月17日出現非正常管理混亂事件,財務資料、財務數據等被轉移。
之后的幾年里,未名醫藥的審計機構,均無法獲得北京科興的完整財務資料,因此,對公司的年報出具了保留意見。
即便如此,這兩年未名醫藥也借助北京科興炒作了一波疫苗概念。
2020年2月,公司董秘就在與投資者互動中稱,北京興科正在進行新冠疫苗的研發,公司股價一度推高至34.10元/股。
而事實上,做新冠疫苗的“北京科興”的全名是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與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是兄弟關系,和未名醫藥沒半毛錢關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