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叮當健康再闖IPO,三年累虧近30億,如何殺出巨頭重圍?
疫情“黑天鵝”尚未飛離,送藥上門的現象逐漸變得普遍,催生了即時到家數字藥房的發展。
叮當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叮當健康”),繼2021年6月22日提交赴港上市申請失效后,時隔9個月,在今年3月16日向港交所二次遞表沖擊IPO。
據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叮當健康收入71.83億元,凈虧損27.93億元。三年間,來自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的收入均達95%以上,線上直營收入超70%。
在「不二研究」看來,即時到家數字藥房在疫情反復期間大程度的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在此風口上二度沖擊IPO或許是個機遇。但此次叮當健康再闖港交所的勝算,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是否會為其“買單”,還要看其具體業務表現。
高額成本蠶食利潤
叮當健康前身叮當快藥,曾經主打“28分鐘送藥上門”。
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楊文龍,間接持有或控制公司50.48%股份。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此次IPO前,叮當健康已經完成了7輪融資,投資方包括TPG、軟銀中國、泰康人壽、海爾醫療等機構。
據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叮當健康的收入分別為12.76億元、22.29億元和36.79億元,據此前招股書顯示,2018年的收入為5.85億元,可以得出其同期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118.2%、74.7%和65.1%。

營收增速放緩的同時,2019-2021年,毛利分別為4.70億元、7.66億元和11.62億元,毛利率36.8%、34.4%和31.6%,也處于持續下滑的狀態。

同期,叮當健康凈虧損分別為2.74億元、9.20億元和15.99億元,凈虧損率21.5%、41.3%及43.5%。
對比之下,是飆升的營業成本、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和一般及行政開支。
據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叮當健康的營業成本分別為8.06億元、14.62億元和25.16億元,占總收入的63.2%、65.6%和68.4%。

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分別為2.78億元、4.41億元和8.35億元,占總收入的21.8%、19.8%和22.7%。一般及行政開支分別為0.58億元、1.21億元和4.81億元,占總收入的4.5%、5.4%和13.1%。

「不二研究」認為,雖然叮當健康的營收規模不斷擴大,但增速卻持續下滑,加之不斷增加的成本,也在進一步蠶食著利潤。
業務渠道分配失衡
叮當健康的主要收入分別來自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和其他。
據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來自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的收入分別為12.51億元、22.05億元和35.61億元,占總收入的98.1%、98.9%和96.8%,據此前招股書顯示,2018年該項業務收入為5.62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22.5%、76.2%和61.5%。
其他的收入分別為0.25億元、0.24億元和1.17億元,占總收入的1.9%、1.1%和3.2%。

其中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又分為非處方藥、處方藥和健康產品。2019-2021年,非處方藥的收入分別為5.71億元、8.54億元和10.92億元,在該項業務中占比45.6%、38.8%和30.7%。處方藥的收入分別為1.46億元、3.78億元和12.29億元,在該項業務中占比11.7%、17.1%和34.5%。健康產品的收入分別為5.34億元、9.73億元和12.40億元,在該項業務中占比42.7%、44.1%和34.8%。

按渠道劃分,叮當健康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線上直營、業務分銷和線下零售。
據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來自線上直營的收入分別為9.07億元、16.95億元和25.84億元,占總收入的72.5%、76.9%和72.5%。來自業務分銷的收入分別為2.30億元、3.39億元和4.09億元,占總收入的18.3%、15.4%和11.5%。來自線下零售的收入分別為1.15億元、1.70億元和5.69億元,占總收入的9.2%、7.7%和16.0%。

另一方面,叮當健康還在面臨著存貨方面的壓力。
2019-2021年,叮當健康的存貨金額分別為1.69億元、3.23億元和4.34億元,據此前招股書顯示,2018年的存貨金額為0.6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68.72%、91.91%和34.18%。存貨周轉天數分別為51.7天、60.6天和54.2天。

「不二研究」認為,叮當健康過于依賴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業務結構較為單一。雖然有意識的增加線下零售板塊業務,但目前來看,線上直營依舊占據主導地位。總體來說偏向性較強。
巨頭在前如何突圍?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6年至2020年,即時到家數字藥房市場以67.7%的復合年增長率自2016年的20億元開始大幅增長,預計2030年將達到138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4.3%。此外,預計數字零售藥房市場上的即時到家數字藥房的占比將從2020年的9.15%增加至2030年 的10.0%。

從數據來看,叮當健康所在的行業市場擁有不錯的潛力,但與此同時也意味著更激烈的競爭,甚至已有京東健康(06618.HK)和阿里健康(00241.HK)等已上市的行業巨頭。
據此前京東健康財報顯示,2019-2021年,其收入分別為108.42億元、193.83億元和306.82億元。同期,阿里健康財報顯示,其收入分別為50.96億元、95.96億元和155.18億元。

凈利潤方面,2019-2021年,京東健康分別為-9.72億元、-172.34億元和-10.74億元;阿里健康分別為-8194.90萬元、-658.60萬元和3.49億元。
綜合以上分析,叮咚健康較遜色于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
雖然在行業巨頭的襯托下,叮當健康優勢并不明顯,但這也不妨礙它有著不少粉絲。曾有消費者向「不二研究」表示,叮當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對于便利性的需求,尤其是在自己不方便出門或者“懶癌癥”犯了的時候。加之疫情反復的影響,即時藥房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圖源:pexels
「不二研究」認為,大健康行業市場潛力的另一面,是行業巨頭的威懾,以及擁擠的賽道。雖然目前叮當健康已有不少用戶,但相比大企業來講,依舊略顯遜色。
黎明曙光在前,叮當健康等待中…
面臨內部結構失衡,叮當健康正在做出積極的調整,但過程略顯“燒錢”。
從招股書數據分析,不難看出叮當健康正在對其內部業務進行結構分布和渠道分配的整合,但對比觀察其高額的成本和不斷擴大的凈虧損,顯然叮當健康尚未能找到盈利的平衡點,處于優化的過程中。
隨著線下渠道的展開,叮當健康或許能迎來新的發展,具體還要看其未來市場表現。
數字藥房的市場潛力是大健康行業的一大趨勢,但持續“燒錢”的成本,加之不斷增加的虧損,叮當是否能夠撐到黎明到來之時,享受后面的曙光?二度沖擊IPO的叮當健康能否博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或許,它能在未來能講出新故事。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1.《叮當健康再闖港交所,投資者會“買單”嗎?》,異觀財經
2.《叮當健康時隔9個月再遞表,超8億營銷開支擠壓凈利潤,自營平臺增長遲緩先發優勢逐漸減弱》,藍鯨財經
3.《叮當健康再沖刺上市:“無理由”開處方,燒錢換量難言長久》,貝多財經
作者 | 秀一
排版 | 藝馨
監制 | Yoda
出品 | 不二研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