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講座|從古埃及彩繪木棺說起:古埃及的“末日審判”觀念

顏海英
2017-07-26 07:18
來源:澎湃新聞
? 古代藝術 >
字號

上海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期間,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顏海英老師在上海博物館舉行了特展講座“古埃及的‘末日審判’觀念”。

在講座上,顏海英提到:“古埃及人最早設想出死者在來世要接受眾神審判才能獲得永生,這種“末日審判”的觀念在中王國時期(前2106-前1786)出現,在新王國時期(前1550-前1069)廣泛流傳,在希臘化時期的世變和危機中,其道德成分得到極大的提升,成為對基督教世界影響最大的古代思想。對“末日審判”觀念發展和流傳的考察,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希臘化時期的文化交融?!?/u>

佘盆梅海特內棺,約公元前600年,埃及,大英博物館藏,?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版權歸大英博物館理事會所有

這次“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的重要展品之一是古埃及的一件彩繪木棺,一進展廳迎面就是。我們就從這件木棺上裝飾的銘文和圖案說起。

木棺的女主人是26王朝阿蒙神廟的女祭司,名叫ssp nmhyt。她的墓應該在底比斯西岸的某個地方,至今沒有發現。這個木棺還有個外棺,也保存在大英博物館,兩個人形棺以及里面的木乃伊,是1869年愛德華七世捐贈給大英博物館的,購買于埃及底比斯西岸一個叫Sheikh Abd el-Qurna的村子。

木棺的材質是無花果木,是古埃及人最理想的棺木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無花果有藥用價值,在墓葬文獻及圖像中無花果樹成為生命女神的象征,如這幅《亡靈書》中的插圖,表現的就是生命女神以無花果樹的形象現身,向死者提供食物和飲品。

以無花果樹形象顯現的生命女神

經掃描,發現木棺里的木乃伊是個年齡在30至40歲之間的男子,很可能當時出售木棺的埃及人為了賣個好價錢,放入了一具木乃伊來“配套”。這具木乃伊的頭部還殘留著一截刀片,當時加工木乃伊時,會用鉤狀的工具從鼻孔伸入腦部,將腦漿搗碎倒出,再注入棕櫚酒灌洗,這段刀片就是這種工具的一部分。

木棺上的銘文及圖像是《亡靈書》的內容。木棺的正面有張開雙翼的天空女神的形象,木棺的底部則裝飾著象征奧塞里斯脊柱的杰德柱,木棺內側也有天空女神的形象。在帶翼的天空女神形象下面,是《亡靈書》第125章“末日審判”的場景。右側畫面是審判大廳中稱量死者的心,左側表現的是死者通過了審判,在阿努比斯的引領之下與眾神面對面。

佘盆梅海特內棺正面的天空女神形象

佘盆梅海特內棺正面的末日審判場景

“末日審判”是古埃及人來世觀念中的核心主題,主要內容是死者要在冥世的“真理大廳”接受眾神的審判,符合42條道德準則的才可通過,加入眾神得到永生。“末日審判”的觀念最早見于中王國時期的墓葬文獻,到新王國時期成為《亡靈書》的重要內容,一直盛行到希臘羅馬時期。

“末日審判”思想的形成與演變

荷魯斯與塞特的神話從古王國時期就零星出現在《金字塔銘文》中。

奧賽里斯是埃及一位仁慈的國王,他教人們如何耕種,為他們立法,教他們如何敬神;他還到國外去,教化其他地區的人。他的弟弟塞特及其同伙陰謀反對他,塞特偷偷地量了奧賽里斯身體的尺寸,然后為他量身制作了一個精美的柜子。塞特在一次宴會上展示這個柜子,所有的神都對它贊美不已,想據為己有,塞特說誰躺在里面最合適這柜子就是誰的。當然奧賽里斯最合適,但他剛一躺進去,塞特及其同伙就關上了蓋子、鎖上它,然后把它扔進尼羅河,讓它順著河漂向大海。

奧賽里斯的妻子伊西斯聽說這個消息后,哀慟不已,她四處尋找,最終在腓尼基的拜布羅斯(Byblos,今Jubay)找到了它。但是當她帶著柜子回到埃及時,塞特設法再次得到了奧賽里斯的身體,并把尸體分割成14塊,分別扔到埃及的各地。然后伊西斯第二次出去尋找奧賽里斯,把找到的每一塊都就地掩埋(因此埃及有許多奧賽里斯的墓)。她還在奧賽里斯死后感而受孕,有了奧賽里斯的遺腹子,即童年的荷魯斯。奧賽里斯成為來世之王,荷魯斯與塞特為爭奪王位繼承權而斗爭,除了正面沖突外,也在眾神的法庭上爭執,最終荷魯斯獲得了勝利。

現存的4個版本中,《孟菲斯神論》對眾神的審判描述得最為詳細。該版本刻于沙巴卡石碑(Shabaka stone),即大英博物館498號展品,該石碑以黑色花崗巖制成,寬137厘米,長92厘米,是25王朝國王沙巴卡(約公元前710年)命人抄錄的古王國時期的作品,原來的文本寫在紙草上,因蟲蝕損毀。該銘文的主要內容是普塔創世,但開篇先講述了天神蓋伯對荷魯斯、塞特之爭的裁決過程。

沙巴卡石碑正面局部

在這個神話中,塞特是死亡的化身,通過眾神的判決,奧塞里斯戰勝死亡獲得永生。法庭和審判因兩神的爭執而起,審判是針對死亡本身而非死者。

中王國時期開始,隨著來世信仰的系統化,“末日審判”的觀念從荷魯斯神話中脫穎而出,并且產生了質變:所有的死者都要經過奧塞里斯的審判大廳,在那里接受眾神的審判,通過之后才可以踏上通往西方樂土的旅程。下面是《石棺銘文》和《亡靈書》中對末日審判的描繪:

在審判大廳中,奧塞里斯是主審,另有42個神陪審。大廳中間有個天平,天平的一端是象征正義和真理的羽毛,另一端是死者的心。天平旁邊是負責記錄的文字之神圖特,還蹲著一個集合了四種動物特征的怪獸。死者首先要陳述自己一生的功過,有兩個罪過單,分別列有40和42項罪名(兩個單子的內容部分是重疊的),死者要一一否定這些罪名。他對著奧塞里斯否認40項罪名的單子,對著陪審團否認42項罪名的單子。這期間他的心放置在天平上。如果死者有罪,天平就朝心的一邊傾斜,怪獸就會撲上去把心吞噬,這就意味著“二次死亡”,也就是真正的死亡,死者將永遠不得超生。

在荷魯斯神話中,死者奧塞里斯向眾神起訴死亡——塞特,而在“末日審判”中,所有的死者都要面對自己的罪惡,永生的希望要通過正義的審判來實現。古埃及人第一次在來世觀念中把永生與正義聯系在一起。這是來世觀念走向道德化的重要一步。

Papyrus of Hunefer,末日審判

那么,何為“正義”?

或者說,死者所否定的那些罪過都是什么?

上述的82項罪過可以歸納為三類:

一類是最基本的,如“我沒有殺人”、“我沒有欺詐”,等等;

一類是更為具體的,如“我沒有弄臟流水”、“我沒有與他人的妻子有染”,等等;

還有一類是關乎職業道德的,如“我沒有缺斤短兩”、“我沒有讓耕地荒蕪”,等等。

我沒有行不義之事。

我沒有暴力搶劫。

我沒有對任何人施暴。

我沒有偷竊。

我沒有殺過男人或女人。

我沒有缺斤少兩。

我沒有欺詐。

我沒有竊取上帝的財物。

我沒有說過謊話。

我沒有掠奪別人的財物

我沒有說惡毒的話

我沒有掠奪別人的食物。

我沒有欺詐行為。

我沒有發脾氣和生氣。

我沒有侵犯他人。

我沒有屠殺屬于上帝的動物。

我沒有讓耕地荒蕪。

我沒有打探他人消息并捉弄他人。

我沒有說他人的壞話。

我沒有無端發怒。

我沒有犯通奸罪。

我沒有玷污自己。

我沒有與他人的妻子有染。

我沒有嚇唬他人。

我沒有怒氣沖沖地發言。

我沒有對正義和真理之詞置若罔聞。

我沒有讓他人哭泣。

我沒有說褻瀆神明的話。

我沒有實施過暴力。

我沒有心急。

我沒有向神報復。

我沒有夸夸其談。

我沒有犯欺詐罪,沒有看邪惡的東西。

我從未詛咒過國王。

我沒有弄臟流水。

我沒有言過其實。

我沒有詛咒上帝。

我沒有傲慢無禮。

我對人一視同仁。

我沒有奪他人的財富以增加自己的財富。

我沒有詛咒上帝的東西和我身邊的東西。

我從未想過藐視塵世的神。

這些瑣碎而具體的內容令人想起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基本道德準則。對比同時期的教諭文獻(當時社會的行為準則與指南),甚至神廟祭司的“守則”或者“禁忌”,都會發現很多內容是高度一致的。公元前1400年的一個貴族墓志銘上的自傳部分,直接提到“末日審判”中的律法就是他在生活中的處世準則:

我按照“瑪阿特”行事,因此得到好運;

我努力遵守“真理大廳”的律法,

因為我想清白地抵達冥界,

不對任何人犯罪,

不做任何讓神譴責的事情,

不令自己的名聲受到玷污。

由此可見,“末日審判”既是當時社會道德標準的反映,也反過來對人們的行為規范有制約作用。

在審判大廳中出現的42個陪審的神,象征著埃及的42個諾姆——自古王國后最基本的行政區劃,意味著審判是向全世界公開的。死者一生功過的判斷,不取決于世俗的權威,而是交由眾神,這是道德神圣化的關鍵性標志。

希臘化時期:超越人世的審判

自新王國結束以后,埃及不斷遭受外族入侵和統治,文化上也出現倒退。在外族統治的間歇,埃及一度恢復獨立,建立了本民族的統治——26王朝(前656-前525),也叫賽易斯王朝,并且倡導古典文化的復興。較突出的成就是“世俗體文字”的問世,用這種文字創作的文學作品叫“世俗文學”。散文故事《善騰·哈姆瓦斯的故事》便是這種文學的代表作。

《善騰·哈姆瓦斯的故事》講述了拉美西斯二世的第四個兒子——王子哈姆瓦斯的傳奇故事。他是孟菲斯城普塔神的大祭司,學識淵博,而且崇尚古代文化,修復過多處神廟。

這個故事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保存在開羅博物館第30646號紙草上,成文于托勒密王朝。故事主要講述哈姆瓦斯尋找魔法書的過程中經歷的種種奇遇。

第二部分見于大英博物館第604號紙草的反面,主要是講哈姆瓦斯之子西奧塞爾的故事。西奧塞爾自幼天賦過人,聰敏異常,12歲時就成為優秀的書吏,學問勝過了孟菲斯其他所有的人。故事的很大篇幅講述的是幼年的西奧塞爾帶父親去觀看陰間的奇跡。

大英博物館第604號紙草局部

這段故事從兩個葬禮的描述開始。一天,哈姆瓦斯看到一個顯赫富有的貴族的葬禮,規模浩大,全城的人都來哀悼,隨葬品和棺槨都極盡奢華。不久之后,他又看到一個死去的窮人被一張破席裹著,孤零零被拖去沙漠埋葬。哈姆瓦斯不禁感嘆:“做個有錢人多好,葬禮如此風光!看那窮人,身后何其凄涼!”西奧塞爾說:“父親,讓我帶你去冥府看看他們都有什么樣的際遇。”于是父子倆到了冥界,看到了審判大廳、奧塞里斯和42個神的陪審團。他們看到一個人穿著上好的亞麻衣服,站在奧塞里斯身旁,對他的宣判是:因為他生前的善行,他得以通過末日審判,加入眾神的行列,從此得到永生。此人竟然是哈姆瓦斯之前看到的那個死去的窮人。而那個舉辦了風光葬禮的貴族,則被判有罪,被拉去地獄受罰。

這個故事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活人入冥府的情節,這在以往的古埃及文學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卻是兩河流域和希臘文學傳統中常見的主題。如蘇美爾語的《吉爾伽美什、恩奇都與陰間》和阿卡德語的《吉爾伽美什史詩》第12塊泥板,都描述了恩奇都進入冥府而不得生還的故事。希臘神話中,冥神哈迪斯把農神德墨忒爾的女兒珀耳塞福涅搶到冥府,使得德墨忒爾悲傷過度,從此大地一片荒蕪。在宙斯的調停下,哈迪斯答應讓珀耳塞福涅回到母親的身邊,但每年必須有3個月居住在冥府。只有俄耳甫斯、赫拉克勒斯、奧德修斯、埃涅阿斯等極少數英雄曾進入冥府又活著回到人世。最悲哀的是俄耳甫斯入冥府尋找亡妻的故事,冥王與冥后為俄耳甫斯哀傷的歌所打動,同意他將妻子歐律狄刻帶回人間,但在兩人走出冥府之前,俄耳甫斯不能回頭看跟在身后的妻子。就在即將走出冥府的那一刻,俄耳甫斯忍不住回看了妻子一眼,結果歐律狄刻被拉回了冥府。

《善騰·哈姆瓦斯的故事》中描述的一些冥府的細節,也與希臘神話驚人地相似。如哈姆瓦斯在冥府見到編織繩子的人,繩子剛剛編好,就被旁邊的驢子吃掉了;還有些人眼睜睜看著懸在空中的食物,但眼前橫著的水坑使得他們永遠夠不到那些食物。這些場景令人聯想到希臘神話中在地獄備受折磨的坦塔羅斯,他因得罪了神祇而被打入地獄受罰:他站在一池深水中間,卻喝不到水;岸邊排排果樹,累累果實,但他就是無法摘??;他的頭頂還懸著一塊巨石,隨時可能掉下來砸向他。

《善騰·哈姆瓦斯的故事》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死者在來世的境遇與活著時完全逆轉。貴族下地獄,窮人得永生。這個故事是埃及傳統故事與希臘和猶太傳統的奇妙混雜。傳統的末日審判最典型的是公元前1300年安尼紙草描繪的內容,寫在紙草上的《亡靈書》功能就是保佑死者通過末日審判,沒有戲劇性的逆轉結局。審判的標準與世俗的道德標準是一致的。

記載了《亡靈書》的安尼紙草

這種大逆轉的情節在此前關于末日審判的描述中從未出現過。普塔荷太普教諭中有“貪婪者沒有墳墓”的句子,但是基本上末日審判的依據與社會道德標準是一致的,而沒有超越其上。人們只要遵循“瑪阿特”的原則,在人間便可以功成名就,在冥世也能順利通過末日審判。善騰·哈姆瓦斯的故事中顛覆性的逆轉是審判標準的變化,活著時被尊敬贊揚的人在冥世被判有罪,而活著時窮困潦倒的失意者卻獲得榮耀。這讓我們想起《圣經》中拉撒路的故事,他生前貧病交加,死后卻在耶穌的祈禱下復活,而為富不仁者卻在地獄中受煎熬——“人類所贊譽的恰是神所憎惡的”。哈姆瓦斯的故事超越了傳統埃及主題。

在傳統的來世信仰中,死后救贖概念的核心是奧塞里斯——作為神在人間化身的國王。王權與戰勝死亡始終結合在一起?!澳┤諏徟小眱热莸拇竽孓D,也是新王國之后古埃及宗教伴隨著王權的衰落而轉型的體現。18王朝的埃赫納吞宗教改革不僅重創了傳統文化,也嚴重動搖了國王在人們信仰體系中的地位。之后埃及先后經歷波斯人、希臘人的統治,本土法老的時代成為永遠的過去。埃及人也在漫長的外族統治時期完成了從跟隨國王拜眾神到直接追隨眾神的轉變。

奧塞里斯、阿努比斯與荷魯斯

古埃及宗教的核心是對死亡的解讀和超越。從古王國到希臘化時期,古埃及人的來世觀念經歷了一個逐漸道德化的過程。古王國時期,眾神的法庭只出現在紛爭產生之時;中王國和新王國時期,每個死者都要面對末日審判,通過遵守社會道德和儀式的操作,審判結果是可預期的;而到了希臘化時期,末日審判有了更高不可測的標準。在這個過程中,審判的標準在逐漸提升,逐漸超越人的掌控。這個轉變的根本原因是作為古埃及宗教核心的王權的衰落或者說是消亡。奧塞里斯的神話告訴我們王權可以穿越死亡的門檻,但伴隨著最后一位以奧塞里斯為名的本土法老被鎮壓,人們把永生的希望更多地寄托于眾神。

從中王國到希臘化時期,兩千多年的歷史演變中,“末日審判”觀念不僅完成了“世俗化”的過程,成為大眾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來世信仰中實現了道德化的關鍵性超越。無論貧富貴賤,所有死者都要在眾神面前通過道德審判,這已經是對等級社會道德觀的超越;而在希臘化時期的文學作品中,為富不仁也會在“末日審判”中被判有罪,貧賤但道德高尚一樣可以得到永生?!澳┤諏徟小庇^念的發展史,是神逐漸超越世俗社會及王權的歷史,是后世基督教創建“上帝之國”的開端。

希臘化時期的文化交融

自19世紀楔形文字得到解讀以來,隨著兩河流域大量泥板文獻的出土和發表,學者們不斷地發現《圣經》故事的“原型”,如“大洪水”的故事、創世故事等,繼而發現《圣經》的很多文學體裁如預言、教諭、法典等都扎根于古代近東的土壤之中,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我們發現的這種文化和文學上的相似性越來越多,我們更驚異于希伯來《圣經》的最后創作者如何巧妙地以諸多古老的文學形式表達出全新的世界觀。

大洪水記錄泥板,公元前700-前600年,伊拉克庫云吉克(尼尼微),大英博物館藏,?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版權歸大英博物館理事會所有

雖然目前學術界還不能證明究竟《出埃及記》有多少真實的歷史背景,但埃及毫無疑問是古代以色列人創立自己宗教時的對立面。猶太教萌芽于古代近東文明大家族之中,又革命性地與古代近東的傳統宗教決裂,是從古代文明母體中突變形成的。

古代晚期出現的基督教中,關乎來世的內容及儀式與古埃及宗教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相反,猶太教及希臘宗教中,卻很少有靈魂永生及來世的承諾的內涵。埃及宗教中正義與永生之間是因果關系,而對古代以色列人來說,上帝的承諾體現在歷史中,懲惡揚善都在塵世而非彼岸。即使今生不能兌現,也會在若干世代之后展現,上帝承諾的不是個人在來世的永生,而是全體選民在現實世界的永存。在關于來世的問題上,基督教是對傳統宇宙神宗教的回歸。

公元前170-160年,在塞琉古的馬加比起義被鎮壓的過程中,殉道者將進天堂的觀念開始傳播,猶太教信徒們需要為付出的生命代價作出解釋。再后來,釘到十字架上的耶穌以自己的死戰勝對死亡的恐懼,開啟了通往天堂的大門,他的信徒通過受洗而分享永生。從此之后,來世信仰和末日審判成為基督教的重要內容。

青銅時代晚期,地中海地區各古代文明共同經歷著帝國的衰落、社會的危機,現實矛盾的不可調和促使人們突破原有宗教的閾限來尋求解脫。古埃及人在來世中完善“永生”的夢想,末日審判觀念中的道德因素逐漸增強,他們通過末日審判觀念及其儀式在“正義”和“永生”之間搭建起橋梁,實現了宗教與政治的分離。而基督教則在此基礎上最終完成了對“上帝之國”的構想,為其信徒指出“因信稱義”的救贖之路。在古代晚期的危機中,源自對抗宗教的與源自宇宙神宗教的,重新匯流,把第一代文明留下的遺產注入即將到來的基督教文明時代。正如末日審判所描繪的,通過審判,人得到了永生。

本文轉載自“上海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校對:欒夢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密山市| 南宫市| 南康市| 长阳| 乳源| 纳雍县| 玛纳斯县| 达州市| 怀柔区| 铁力市| 寿宁县| 蓬莱市| 隆回县| 唐海县| 外汇| 迁西县| 颍上县| 浦江县| 托克托县| 开化县| 台北市| 阿合奇县| 永善县| 比如县| 娄底市| 临沭县| 怀远县| 南雄市| 昌邑市| 同江市| 富民县| 高台县| 云南省| 锡林郭勒盟| 尖扎县| 康保县| 水富县| 瓦房店市| 思南县| 吉木乃县| 嵊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