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年度能源規劃拆解:穩油增氣煤兜底,首提新增頂峰發電能力目標
3月29日,國家能源局在官網公布《2022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對今年能源行業的發展方向作出安排。澎湃新聞對比“十三五”以來歷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后發現,今年的《意見》在指導思想和目標設置上作出多處調整。
其中,《意見》自2016年以來首次未設定煤炭消費比重下降的具體量化目標,僅提出“煤炭消費比重穩步下降”;首次增設多項與電力保供有關的指標,比如新增頂峰發電能力8000萬千瓦以上;風電、光伏發電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2.2%左右,這將比2021年的實際占比提高0.5個百分點。
在經歷去年全國多地停限電及外部國際能源市場的劇烈波動之后,把能源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先立后破推進雙碳目標,已成為中國能源政策的首要任務與核心。《意見》強調,加強煤炭煤電兜底保障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穩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
基本原則:適度超前布局能源基礎設施、平穩降碳
在對基本原則的闡述上,《意見》突出能源保障的“裕度”和能源體系安全平穩轉型:統籌國內外能源資源,適應能源市場變化,充分考慮可能面臨的風險和極端天氣,適度超前布局能源基礎設施,加大儲備力度,保持合理裕度,化解影響能源安全的各種風險挑戰;堅持以立為先,通盤謀劃,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夯實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礎,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穩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
保供預警也被列入其中,《意見》提出,加強各地區能源供需監測預測和風險預判,做好應對預案,壓實能源保供地方政府屬地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大型企業在能源保供中的支撐托底作用,特別是國有企業要帶頭做好保供穩價。
澎湃新聞注意到,自去年12月以來,高層對能源工作的定調中圍繞煤炭/煤電的表述頻次顯著增加,這為今年能源工作指明了大方向。比如去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
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電基地為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要堅決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尤其是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有序減量替代,大力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要夯實國內能源生產基礎,保障煤炭供應安全,保持原油、天然氣產能穩定增長,加強煤氣油儲備能力建設,推進先進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
縱向來看,相較于2016年至2018年的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2021年和2022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的重心已轉變為:如何在增強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前提下推進雙碳目標。
石油天然氣:原油產量重回2億噸、天然氣產量持續穩步上產
中國的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在70%和40%左右。疫情影響疊加地緣政治風險上升,近年來全球石油天然氣價格大起大落,油氣供應風險增加。加強國內油氣開發,是保障油氣安全的“壓艙石”。
《意見》對今年油氣生產提出目標,原油產量2億噸左右,天然氣產量2140億立方米左右。相較于2021年產量數據,上述目標分別對應原油產量同比增長0.5%、天然氣增長4.2%。
近年來國內原油產量的一個轉折點出現在2016年。2016年,國內原油產量19969萬噸,比上年下降6.9%,這是2010年以來年產量首次低于2億噸。此后,原油產量連續三年出現下滑,對外依存度突破70%。為此,國家能源局于2019年制定油氣行業增儲上產的“七年行動計劃”,國內三大石油央企的資本開支陡增,并向風險勘探投資傾斜,上游勘探成果密集顯現,中國原油產量四年來首次止跌回升。2020年,在新冠疫情、低油價等不利因素對于油氣行業形成巨大考驗的情況下,國內油氣企業仍大力推進油氣勘探開發。
《意見》要求,持續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落實“十四五”規劃及油氣勘探開發實施方案,壓實年度勘探開發投資、工作量,加快油氣先進開采技術開發應用,鞏固增儲上產良好勢頭,堅決完成2022年原油產量重回2億噸、天然氣產量持續穩步上產的既定目標。積極做好四川盆地頁巖氣田穩產增產,推動頁巖油盡快實現規模化效益開發。以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煤層氣產業基地為重點,加快煤層氣資源探明和產能建設,推動煤系地層多氣綜合勘探開發。穩妥推進煤制油氣戰略基地建設。
放在更長的尺度上,《“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到2025年,原油年產量回升并穩定在2億噸水平,天然氣年產量達到2300億立方米以上。由此可見,國內天然氣產量仍將穩步增長,但增速將較此前有所放緩。
發電:發電量將增超11%,新增頂峰發電能力8000萬千瓦以上
為保障電力充足供應,《意見》提出今年電力裝機達到26億千瓦左右,發電量達到9.07萬億千瓦時左右,新增頂峰發電能力8000萬千瓦以上,“西電東送”輸電能力達到2.9億千瓦左右。
截至去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約23.8億千瓦,全年發電81122億千瓦時。據此計算,年內發電裝機將同比增長9.2%,發電量將同比增長11.8%
這是“十三五”以來年度能源工作指導意見首次提出電力裝機、發電量、頂峰發電能力增長量化目標。提高頂峰發電能力,是緩解高峰供電壓力的關鍵。具備頂峰發電能力的電源包括煤電、氣電和水電機組。去年10月國家發改委介紹迎峰度冬期間電力供需形勢時稱,去年冬季全國總裝機將達到24億千瓦左右,同比增加約2億千瓦,有效頂峰負荷將再提高6000萬千瓦以上,頂峰發電能力可以超過12億千瓦以上。
對于新建煤電規劃,《意見》提出,科學規劃建設先進煤電機組,按需安排一定規模保障電力供應安全的支撐性電源和促進新能源消納的調節性電源,保持裝機合理余量,新建項目要嚴格執行煤耗等最新技術標準。推動落實煤電企業電價、稅收、貸款等支持政策,鼓勵煤電企業向“發電+”綜合能源服務型企業和多能互補企業轉型。
水電和核電,是除風電、光伏發電之外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的主要組成部分。《意見》對今年的規劃為,推動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前期工作,建成投產白鶴灘、兩河口水電站全部機組,加快推動雅礱江孟底溝、黃河羊曲水電站建設,推進旭龍水電站核準,水電裝機達到4.1億千瓦。建成投運福清6號、紅沿河6號、防城港3號和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等核電機組,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推動新的沿海核電項目核準建設。
為加快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建設,《意見》還要求加快龍頭水庫和抽水蓄能電站建設。
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2.2%左右
根據《“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規劃的遠景目標,到2035年,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綠色生產和消費模式廣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在2030年達到25%的基礎上進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成為主體能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取得實質性成效,碳排放總量達峰后穩中有降。
可再生能源電源包括水電、風電、光伏發電和生物質發電,這其中,風電、光伏發電是增速最快的能源品種。《意見》提出今年目標,風電、光伏發電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2.2%左右。
這在去年占比基礎上提高了0.5個百分點。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首次突破10%,達到11.7%。
不過,若參照往年數據,0.5個百分點的增幅并不高,2021年這一增幅約為2個百分點。
歷年的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不對風電、光伏發電的新增裝機量目標作出指引。今年的《意見》指出,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基地為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優化近海風電布局,開展深遠海風電建設示范,穩妥推動海上風電基地建設。積極推進水風光互補基地建設。繼續實施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建設,加強實施情況監管。因地制宜組織開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和“千家萬戶沐光行動”。充分利用油氣礦區、工礦場區、工業園區的土地、屋頂資源開發分布式風電、光伏。健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發布2022年各省消納責任權重,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綠色電力證書制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