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惕碚:二十年磨一“慧眼”望遠鏡,數學基礎與人工智能相同
中國前些日子剛剛發射了第一個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這個月的《中國國家天文》雜志也用了大量篇幅來揭秘這個神奇的望遠鏡。那么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長什么樣?怎么工作?能得到什么?這么難的高科技我不懂啦……
為了給大家更好的解釋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究竟是個什么鬼,和其中種種因緣際會,我們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李惕碚,給大家解密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的故事。

中國的“哈勃”?
《中國國家天文》記者(以下簡稱“國天”)/
說到望遠鏡,我們都會想到哈勃。請問,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可以帶來和“哈勃”望遠鏡一樣的成像圖像嗎?
李惕碚(以下簡稱“李”)/
不能。因為“哈勃”和硬X射線調制衛星完全是在不同的波段上工作。“哈勃”是在光學波段,我們的衛星是在X射線波段。完全從分辨率來比較,HXMT是不可能趕上光學的“哈勃”的,高能波段的成像比光學波段要差很多。
另辟蹊徑,直接解調成像
國天/ 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到現在已經經過了20年的發展。您最早提出了在硬X波段直接解調成像的想法,為什么您會提出用這樣一種特別的方法來發展下一代硬X射線望遠鏡呢?
李/ 硬X射線望遠鏡的主要觀測對象應該是黑洞,而當時黑洞發現得還很少。黑洞發現后當然要求成像,以便搞清楚黑洞的起源演化。黑洞在吸積物質,物質在落向黑洞的過程中會發熱,從而發射出電磁波,遍及各個波段。吸積物質在最接近黑洞時,溫度已經很高了,所發射的最主要是硬X射線,這個波段是黑洞輻射能量最集中的一個窗口。所以科學界有這樣的共識:硬X波段是探測黑洞強引力場時最重要的一個波段、一個窗口。
硬X射線探測最大的困難是非常難以成像。因為對于高能量的光子很難聚焦,所以傳統的成像方法就不再適用,如反射鏡等。當時國際上非常先進的方法是編碼孔徑成像,這個方法要求的探測器或編碼孔徑都很復雜,儀器復雜,體積也大,造價也高,當時中國是承擔不起的。盡管國際上的主流方法是編碼孔徑成像,但我們只能走另外的路,看有沒有便宜的辦法,所以就提出了直接解調成像。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可以用非成像的儀器,也就是空間分辨很差的儀器對對象做掃描,然后對掃描的數據用數學處理的辦法來成像,或者說直接解調的方法。對于這個方法,我們經過了理論上的計算,在氣球上對天鵝座X1做過觀測驗證,并且對國外非成像衛星的數據做過重新分析,可以得到大大優于相關項目團隊發表過的成像結果。這是很長的一段路程,最終證明這個方法是可行的。

取經非線性數學與人工智能
國天/ 在硬X射線觀測上進行直接解調是一種很新的想法,當初有沒有人對此提出過質疑?
李:我們是在1993年到1994年正式提出了HXMT項目。在評審過程中,專家們對這個項目的科學意義都是很肯定的,唯一的疑慮就是成像方法是否可行,大家都拿不準,所以我們經過了十多年的時間來證明這個方法是可行的。
在一次我們給中國科學院周光召院長匯報的過程中,周院長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直接解調采用非線性的數學迭代,而非線性數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疑難問題在于是不是收斂的,是不是收斂到全局的最佳點。它可能有很多的極大和極小點,我們的方法是不是收斂到了一個局部最好位置,而不是全局最好位置。我回應道,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但我回答不上來,因為非線性數學太困難了。我只能說,通過大量的模擬計算,證明結果確實能滿足我們觀測的需要。
此后,我們一直試圖正式回答周先生的這樣一個很專業的、很重要的問題。最后我們發現這個方法和人工神經網絡中一個叫做“霍普菲爾德網絡”的非常重要的網絡相似,后者就是一個非線性的反饋網絡。數學家已經證明了霍普菲爾德網絡是收斂的、穩定的,而且收斂到全局最佳。所以我們用間接方法和人工神經網絡做類比,回答了周先生的問題。

但在很長時間里,天文學家對這個方法仍然持懷疑的態度。我們花了十幾年時間,做了大量工作,來說服國內外天文學家相信這個方法是可用的,是正確的。最近幾年,大家知道人工智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例如AlphaGo。因為當年為了回答周先生的問題,我曾經關注過人工神經網絡。我覺得非常疑惑,因為人工神經網絡這些年在原理上并沒有什么大的突破,霍普菲爾德網絡仍然是唯一的被嚴格證明是收斂的、穩定的非線性網絡。我請教了深度學習或人工智能的專家,他們說目前的技術仍然是基于原來的基礎上,特別是霍普菲爾德網絡的基礎上,只不過網絡變得更復雜了,網絡運算得更快了,網絡的節點更多、層次更多了而已。所以反過來講,直接解調方法的數學基礎,和現在取得了很重要發展的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是同樣的。關鍵是誰能把它真正在計算上和觀測上實現,讓它取得很好的結果。

很多學者對直接解調方法長期有疑問,與當年很多人不相信機器可以在圍棋上戰勝人類相似,當時確實想不到人工智能能發展出很多讓人匪夷所思的性能。一個原理上很新的想法,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受到懷疑,這并不是一個很反常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
黑洞天文臺
國天/ 這個項目經歷了那么長時間發展,您覺得有什么影響嗎?
李/ 現在技術已經發展了,發現的黑洞也至少提高一個數量級。但現在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歐洲、美國都發射了編碼口徑成像衛星。雖然他們還是采用舊的編碼孔徑方法,不如我們的直接解調方法,但是他們的衛星已經在天上工作了十多年,積累了大量數據,所以已經發現了很多黑洞,留給我們發現的空間很小了。因此,我們現在的這顆衛星已經變得像一座天文臺,從硬X射線擴展到軟X射線、中能X射線等很寬的波段。
運氣,狀態,好團隊
國天/ 您認為這顆衛星能夠取得新的發現嗎?
李/ 它有很好的成像性能,但是能否取得新發現,某種程度上也取決于運氣。如果有新的爆發現象,也許能夠取得新的發現。這首先要求我們的儀器要爭氣,能正常地工作。我得到的消息是,三個儀器現在狀態都是正常的,這是很好的一個消息。第二,我們需要很好的天體物理隊伍,能夠從這些數據中充分挖掘出好的物理結果。我們現在已經有了這樣一支很好的隊伍。第三,還要靠點運氣。

獨家技術?
國天/ 國外有無應用直接解調方法?
李/ 美國曾有大學做過樣機,也曾經有人提出過相關建議,但他們沒有做,因為我們中國的HXMT已經上馬了。他們走的是另外一條路線,想辦法在硬X射線波段實現聚焦成像,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目標!最前沿!
國天/ 在HXMT的基礎上,我們在硬X射線空間天文方面還將開展哪些工作?
李/ 在黑洞方面,HXMT的后續計劃已經有了,現在正在努力爭取國家支持,這個計劃名為“X射線時間和極化探測器”。它引起了歐洲同行極大的興趣,他們希望能夠參加進來。我們希望能在十年左右的時間內發放一個更大型的硬X射線望遠鏡,從而真正走到世界最前列。我們希望通過國際合作來實現,但以中國為主導。經過20年發展,有些新的探測器都是我們自己研發的,包括CCD,而且性能很好,處于國際最前沿。所以對于后續工作,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第一是我們的隊伍,是非常好的,又很年輕。第二是我們的技術。我希望能通過HXMT的成功,讓我們真正走到相關領域的最前沿。
(原標題:專訪李惕碚 | 二十年磨一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