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電信研究院張成良:在最好的時代做“頂天立地”的科創人
在中國電信科技創新的這盤“大棋”中,中國電信研究院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將進行哪些機制創新?如何實現成果轉化,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又如何將網絡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帶著一系列問題,記者近日獨家專訪了中國電信研究院院長張成良。
記者:
中國電信研究院在中國電信集團的科技創新體系中占據怎樣的位置,相比以往有哪些變化?
張成良:2021年中國電信對科技創新體系持續深化改革,形成R(研究)、D(開發)、O(運營)協同體系,其中全部R職責和部分D職責由中國電信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承擔。作為R的主體,研究院加強了6G、量子信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AI)、網信安全等前瞻基礎技術和高端智庫研究,加強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作為D的中堅力量之一,研究院成立了安全、雙碳、工業互聯網等研發部,做好R和D的銜接,并以5G研發中心、網絡能力研發中心為基礎成立了中電信智能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能網絡公司”),負責智能網絡特別是邊緣層網絡設備的核心技術攻關和自研成果推廣。
這一改變非常重要。我始終認為,R、D不可分,企業研究院有別于大學和純粹的科研院所:要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開發的產品要落地應用,要面向用戶創造價值,科技創新要轉變為企業的生產力。持續深化改革使研究院定位更加清晰,既要加強承接國家前瞻性技術和集團重點技術研究,又要兼顧R、D職責,通過市場化實現研究成果落地,加速成果轉化。通俗來講,研究院要更加“頂天立地”:研究要提高站位,輸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開發則要落地生根,規模是關鍵,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產品應用。
記者:
在“頂天”即承接國家前瞻性技術研究方面,有哪些重點項目?
張成良:研究院作為R的主體,不斷加強前瞻技術布局,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力爭三年攻克一項國家層面“卡脖子”技術,輸出兩到三項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創新成果,進入國有企業研發第一梯隊,助力企業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領軍力量。在研究方面,主要聚焦6G、云網融合、量子信息應用、全光網絡、未來網絡、AI及大數據、綠色低碳、網信安全等前瞻性技術和高端智庫研究。
無線通信依然是目前傳統通信領域最活躍的一個分支,也是極具創新力的領域。全球正處于探索階段,既是“盲人摸象”,又存在“無限可能”。為此,我們要力爭在6G時代走在前列,將加強6G研究,探索6G和其他技術的融合創新。目前,中國電信已承擔6G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7項(其中2項為項目牽頭);研究院在業界首次提出P-RAN分布式網絡架構,已牽頭ITU-T等國際標準立項7項,申請專利200余項。未來,希望在6G領域傳遞出更多中國電信的聲音。
在量子信息應用方面,中國電信與合肥國家實驗室成立聯合實驗室,正在申請首個且唯一面向運營商的量子應用2030重大項目。研究院主要承擔量子加密電信級應用和傳輸研發工作。例如,研究院主導研發的量子加密應用“VoLTE原生量子密話”已打通FirstCall。2022年將推進量子密鑰分發(QKD)與經典光通信信號共纖傳輸研究,爭創新的世界紀錄,構建QKD評測體系研究和檢測平臺,深入研究融合量子密鑰的密碼系統架構與應用系統設計。
我們還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國家級實驗室,研究院不久前獲評云網基礎設施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同時正在努力打造云網融合國家實驗室,依托中國電信的大網優勢建設更豐富的模擬環境,這是我們云網融合實驗室的最大特色和優勢。
記者:
在“立地”即打通R到D實現創新成果落地方面有哪些突破?
張成良:研究院長期從事通信網絡技術和應用研究,具有雄厚的技術和人才積累,是中國電信最懂網絡的二級單位。研究院基于此優勢,持續加大投入促進R到D的轉化。這里舉幾個案例:一是聚焦企業5G發展要求,自研5G移頻MIMO室分系統,是唯一現網商用的3.5GHz頻段大帶寬雙路移頻產品,已在28個省(區、市)部署超20萬臺遠端機。二是基于光網絡研究領先優勢,引入SDN理念、依靠管控接口的標準化開發了可對多廠商設備進行統一管控的接入型OTN設備統一管控系統(UMS)和盒式波分設備(DCI- BOX)控制器,并基于光電解耦模式與廠商合作深度定制盒式波分設備,UMS已實現全國部署,盒式波分系列產品將在2022年支持企業新型城域網實現規模部署。研究院引領行業踐行全光網2.0理念,支撐中國電信建成全球領先的一二干融合全光交換ROADM網絡,基于國家項目的T比特級超長跨距全光傳輸創新成果受邀參加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三是將AI技術研究應用到網絡運營上,自研基站智慧節能系統,已在31個省(區、市)完成近300萬扇區部署,累計節電近2億千瓦時。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與企業高質量發展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未來,研究院要更加聚焦國家和企業重大科技創新與客戶業務需求,更精準地找準研發方向,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加快創新成果落地應用。
記者:
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將網絡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張成良:這是我們成立智能網絡公司的一大初衷,就是要把自己研發的智能網邊設備部署在中國電信的網絡上。
傳統觀點認為運營商做不了網絡設備,但形勢在變,隨著網絡虛擬化、軟硬件解耦的發展,運營商迎來了機會,應勇于嘗試“白盒”“灰盒”模式,打破過于依賴設備商的局限,實現網絡設備跨廠商統一管控,從而將網絡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同時大幅降低建設與運營成本。比如,自研的輕量級UPF作為唯一的5G網元產品入圍《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成果推薦目錄》,已實現規模推廣且價格較同類產品降低70%;DCIBOX產品簡化運維操作,可降低建設成本超20%。通俗地講,網絡如果不能自主可控就好比運營商的大腦是自己的,但雙腿卻被限制住,導致大腦指揮不動雙腿。因此,從打造下一代基礎設施的戰略層面考慮,實現網絡自主可控至關重要。
智能網絡公司應運而生,致力于云網融合核心技術攻關,提供自主掌控關鍵核心技術、有差異化競爭力的系列云化網元、智能云網平臺、網絡AI能力與應用,以及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的整體解決方案和技術服務。公司計劃5年內打造5個以上億級收入產品,到2025年實現產品收入超20億元。
記者:
將通過哪些改革舉措鼓勵創新?
張成良:我們正在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促進科技自立自強。一是實施“優軍計劃”和“優才計劃”,加大領軍人才和優秀應屆畢業生的引進力度。二是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的良好環境,為領軍人才提供細致服務,盡力解決實際困難。三是落實“揭榜掛帥”和“項目經理制”,加大授權放權,授予重大項目經理團隊組建團隊、考核分配和資源使用自主權。四是強化研發價值導向,建立與業績和貢獻相匹配的激勵機制,加大對科技創新優秀成果的激勵。五是加強與國家實驗室、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的高水平創新合作,提高合作的精準性,提高創新能力,實現科技成果共享。
中國電信此輪科技創新決心大、目標明確。可以說我們正處在科技創新最好的時代。我們有信心實現高水平的研究,做出接地氣的產品。科技創新不是易事,這個過程很長,但是我們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用科技人腳踏實地的精神去奮斗,為把中國電信打造成科技領軍企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人民郵電》報
作者:郭慶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