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復旦管院院長陸雄文:管理賦能,相信科創的力量
2022年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新年論壇,用一整天不間斷的“思想接力”形式,邀請了十位不同領域的開拓者、領軍者、科技與文體先鋒帶領我們一起站在科學、管理與人文的交匯點,共同“仰望星空,瞰見未來”。感謝嘉賓們的精彩分享,同時,作為一名管理學者,我在此也做一點分享。
管理:打通理論和現實的“方法論”
管理發展成為科學,與工業革命的發展歷程密切相關。技術的發展促使生產組織方式發生變化,從個體走向規模化、從人工走向自動化。在這過程中,人們需要對物理空間和實際物體進行管理,需要整合工具、材料,需要操控設備、機器,還需要對工人進行組織和管理,這便是管理的由來。管理的使命是要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未來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將取代人工,管理將變得更加重要。
管理可以讓生產、生活變得更有效、更協同,同時還可以控制質量、降低成本。大到整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甚至是個人的成長,都可以運用管理學的思想和方法。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目標,為了實現目標,同樣需要配置資源,這也是管理。
管理學集成了很多其他科學的理論、原理和方法,管理學的基礎學科是數學、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的“聰明”之處就在于,人們可以根據現實情況,運用多種學科的知識和工具做出判斷,雖然有時候這種判斷并不精確,但可以通過經驗去調整,讓判斷更加現實、有效,這就是管理實踐的過程。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在學院新年論壇上發表演講
面向未知的未來,我們需要培養、挖掘更多既懂理論又會實踐的人才來助力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是管理學人才的機會,也是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人才培養的使命所在。
尊重科學,管理的底層邏輯
管理崇尚什么?提倡什么?要以怎樣的態度和方法去開展管理相關的研究和工作?我認為以下三點很重要:
第一,尊重科學。遵照科學的精神,提出質疑、尋求真相、找到答案,這是管理的重要內涵。從管理的角度來講,這次新冠疫情帶給人類很多經驗和教訓,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尊重科學、尊重理性、尊重專業,但現實中還遠沒有做到,在疫情防控過程中依然還是有一些不尊重專業的現象。
第二,尊重差異。大學是追求真理的殿堂,更應該允許大家正視差異,保留分歧,尋求共識,否則探索真理的動力就將消退。真理是基于對事實和信息充分掌握的基礎上,用專業和科學的方法進行深入探究后得出的結論。如果大學中少了對科學的尊重、對真理的追求,不能多辯論、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觀點,這將有損于大學立身的根本,也有違于大學學者所應秉持的原則和立場。對于同學們,你們在相信未來的同時,要做到認真學習、研究問題、提出假設、不斷驗證,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要求。
第三,強調邏輯。現在不少學生和有些學者缺乏質疑和挑戰精神,這在根本上并不符合“科學興國”之道。不唯上、只唯實,是知識分子應有的態度。不講邏輯的行為,通常也是反科學的。從管理學的角度,我們必須鼓勵學生和老師以專業立身,堅持對真理的探索和追尋,堅持尊重多元和差異,鼓勵包容和開放,同時還要符合邏輯,去真正地促進效率提升,優化資源配置,這是管理學人應有的基本態度。
人文滋養,管理從不冰冷
今年的新年論壇,我們邀請了體育、文化、藝術領域的業界翹楚來做演講。其中王潮歌導演就講到,人為什么要懂藝術,要有藝術品味,要能欣賞藝術,因為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如果急功近利、排斥藝術,人就會變得空虛、焦慮、恐慌,感受不到幸福,生命也將失去意義。
對于學管理的學生而言,你們的重要使命是要學好管理理論,通過管理實踐去引領產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學院為什么還會請這些文化、體育、藝術等領域的先鋒來分享,我們的MBA、EMBA課程,也開設了由來自文史哲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主講的系列人文講座呢?
因為我們都需要拓寬我們的知識體系,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這樣人生才能變得豐富、飽滿,生命才有溫度、力量。作為商學院的學生,有了豐富而深刻的人文精神滋養,你才不會冷冰冰地待人和處事,才能深刻體會和擔當人和事背后的責任。沒有這樣情懷的管理者,處事無以通達,事業難以出彩。
管理者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這種滋養還可以傳遞給其所領導的組織。我們常說,一家企業、一個組織的文化首先是創始人的文化,是董事長和CEO的文化,他們的價值觀、人文素養以及其對社會的責任擔當決定了整個企業能否基業長青。
我希望,從管理學院畢業的學生都是有情懷、有擔當的管理者、領導者,你們不僅要帶領企業高效率地生產出高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人們的需要,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你們還要能通過合作、服務和品牌宣傳傳遞企業正確的理念和價值觀,從某種意義上講,你們也是在為社會生產和貢獻精神財富。
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管理從來都不是冷冰冰的。管理本身有很藝術的一面。正如前面所說,管理最難的部分不是與事務打交道,而是與人打交道。在人工智能和現代科技的賦能之下,與事打交道將變得越來越自動化、標準化、個性化,但人的內心世界是豐富的、變化的,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深厚的人文積淀,才能去理解人,進而引領人。商學院的畢業生離開學校也要不斷地思考和洞察人。
國際政治,管理必修一課
就個人的未來事業發展而言,無論從事任何職業,不管是經營企業還是從事政府管理工作,都要學習國際政治。
學習是為了了解、分析國際政治背后的邏輯、演進脈絡,從而判斷國際政治秩序如何演變、國際經濟秩序如何重構。無論是曾經美國在伊拉克的行為,還是今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其實質都是對戰后國際秩序的重大挑戰,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協調機構難以發揮對國際秩序的調整、平衡作用。
中國向來愛好和主張和平,保持客觀、中立,從外交、國際事務上來講也很專業。俄烏戰爭結束后國際秩序將被改寫、重塑,對中國的發展有利還是有弊?如果俄羅斯、美國都想讓中國來支持他們各自的立場時,中國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對這些問題的考量一定要具備大格局、大視野,還需要秉持理性、專業,看清矛盾的本質,厘清邏輯脈絡,抓住問題核心,在此基礎上做出判斷,而不是簡單地“站隊”。
作為國際社會重要的一分子,中國注定無法“獨善其身”,采用怎樣的方法和策略將對戰后全球的政治進程、國際的經濟秩序產生重大影響。站在中國的角度,我們希望美國和歐洲清楚地知道,世界的威脅和挑戰絕不是來自于中國,俄烏戰爭恰好成為一個提醒的信號。
管理賦能科創,科創決定未來
科學的發展一定是基于兩個基本前提:
一是有積累。科學技術的積累是緩慢的過程。例如,“人工智能”絕不是過去十年的概念,早在上世紀5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就建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上世紀60年代,美國就已經有不少跨學科領域的科學家聚集起來討論人工智能。所以人工智能是經過很長時間的積累,從量變引發質變,從而實現了突破、爆發。
二是有需求。中國有很多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所以人工智能發展特別迅猛。大量的應用場景,加上人們的消費能力、消費欲望共同促使人工智能在商業領域,尤其是在終端消費領域里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反過來,需求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進而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不僅是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技術、產品、產業形態的升級,推動物質財富更快更多地被生產出來的同時,也推動公共事務、政府管理等場景和方式快速迭代。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就發揮了重要作用,讓人員流調和分級隔離更迅速、更精準。其背后有兩個重要支撐:首先是資源。只有在醫護人員、疫控專家、技術、設施的充分保障下,才能實現精準定位和數據跟蹤,進而將“密接”、“次密接”迅速“捕獲”并隔離,讓防控跑在了疫情之前。其次還要有管理。當防疫遭遇風險、漏洞時,專家做出了充分分析、清晰表達后,就要有人來決策。

陸雄文院長在復旦科創企業家營(原復旦科創領袖營)三期開營儀式上致辭
與前三次科技革命相比,第四次科技革命在本質和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這是一次在多種學科的交叉融合后形成爆炸式增長的科技革命。如今,沒有一項科學技術可以“單兵作戰”。即便是在生物醫藥領域中,某一項生物醫藥技術的發展,也需要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材料乃至高端裝備的支持。
所以,任何一個科創賽道,如果技術取得了突破,都會對其他賽道上的技術發展、商業應用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人工智能與互聯網一樣,具有公共基礎設施的性質,本身并不是一個單獨的產業。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要考慮算法、算力,還要考慮與遺傳、神經以及其他生物學科相結合。如果可以讓機器主動去模擬人思考,去演繹、歸納,這樣的人工智能可能更高級,并將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類智能。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科創學習就變得異常重要。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教師和行政同事們都領到了29本經典科創讀物。管理要真正賦能科創,教師們就要去研究科創管理問題、培養科創管理人才。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加強科創學習,學習世界最新的科技演進及其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學習當今最精尖的技術創新及其背后的基礎科學知識,然后再設立科創管理課題進行研究,從管理學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找到答案、給出方案,乃至提出一系列新的科創管理思想。
今天,科創企業所需要的管理知識,已不是傳統商學院在過去七八十年中總結出來的管理理論所能滿足;科創企業所遇到的挑戰和問題,不是跨國公司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所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所能完全覆蓋。困擾很多科創企業的一個現實難題便是管理問題,科創管理理論創新不可或缺,也迫在眉睫。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使命,便是既要幫助科創企業在科創上取得突破,也要助力其成功實現產業化、商業化,這也是學院要開展科創戰略的根本原因。

陸雄文院長在“復旦科創企業家營”(原復旦科創領袖營)授課
“無科創,無未來”。此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發起的制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制裁和科技制裁。事實上,金融和科技正是美國在本世紀能不能繼續保持壟斷、領先和霸權的最基本手段。如果在科創領域中無法實現突破,那么中國在本世紀不可能與美國并駕齊驅。
現在留給中國的時間窗口已經很短了,一是因為中美已經攤牌,美國已經開始對中國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限制技術的獲取,限制人員的交流,限制教育和研究的互鑒互通;二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爆發,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如果落后了一年半載,很可能就將落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以對中國而言,科創已經成為事關國家命運的重大戰略,成功與否生死攸關。在未來的一二十年,我們要有這樣的自覺意識,與科創企業深度融合,一起推動國家科創戰略的實踐和實現。
時代發展到了今天,同學們應該清楚地認知到,僅僅憑借管理學的知識不足以武裝自己。未來,我希望管理學院的學生們、校友們能夠在企業中扮演領導的角色,然后率領所在企業變成產業的龍頭,成為行業的領導者,參與到引領整個社會和國家發展的進程中。
在現場的同學們,現在的你們還很年輕,你們可以肆意揮灑青春、享受青春,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太多焦慮,要勇于去嘗試、去探索、去挑戰。即便失敗,也是財富,也將對你以后的人生起到非常大的借鑒作用。
謝謝大家!
(作者陸雄文為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本文原題為《陸雄文院長:管理賦能,相信科創的力量》,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澎湃新聞獲授權轉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