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遺傳學,實現對大腦的操控
文/陳根
1976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雅克·維 達爾(Jacques J. Vidal)提出了腦機接口技術。簡單來說,腦機接口技術就是在大腦和外部機器之間構建接口和互聯通路,以實現信息的直接交換。腦機接口作為前沿科技研究的熱點技術,一直頗受業界關注。
事實上,這樣的技術早在1999年的經典科幻電影《黑客帝國》中就已經出現。通過在腦后插入一根線纜,人們就能夠暢游計算機世界;只需一個意念人們就能改變“現實”;學習知識不再需要通過書本、視頻等媒介,也不需要再花費大量時間,只需直接將知識傳輸到大腦當中即可。
落回到技術層面,目前的“腦機接口”主要分為植入式和非植入式兩大類。植入式和非植入式兩種方式都各有優劣,植入式更精確,可以編碼更復雜的命令,比如三維運動,但手術創傷不可避免;非植入式電極這種頭皮貼片雖然方便,無需開顱植入,但是能探測到的腦電信號范圍和精確度有限。
而現在,一種新的技術,既無需植入設備,也無需貼片式的非植入設備,就可以實現對大腦的操控。這項技術來自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使用特殊光線照射小鼠頭部,開啟它的“運動模式”——老忍不住想轉悠。
而其原理,就是所謂的“光遺傳學”,,具體指將外源(并非體內自然產生的)光敏蛋白基因導入腦細胞中,讓腦細胞在細胞膜結構上表達出光敏蛋白。然后,再用特定波長的光去照射這些細胞,就能控制光敏感蛋白的激活和關閉,從而激活或抑制大腦中的神經元,達到“控制腦細胞”的目的。
不過,這項技術一直有個缺陷——必須安裝光學植入設備,顱骨上還要插根光纖系帶。而在最新的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近紅外光,也就是1000-1700nm的近紅外二區波段,這種光能在高度散射的腦組織中,保持較高的穿透性。

同時,研究人員通過生物體內一種叫做TRPV1的蛋白質——這是一種辣椒素(產生灼燒和痛感的東西)受體,也就是一種會對熱和疼痛產生反應的離子通道蛋白,也就是對熱以及疼痛非常敏感。用包裹TRPV1的腺病毒轉染目標神經元,也就是將DNA、RNA或蛋白質引入細胞,這賦予了小鼠在紅外光譜中的視覺能力。此外,研究人員還設計了一種“傳感器”分子,叫做MINDS,專門用來吸收和放大紅外光。
基于此,研究人員們先是在小鼠大腦運動皮層一側神經元中添加TRPV1通道,再注入MINDS分子,最后觀察小鼠的行為。結果發現,當圍欄上方1m處的紅外燈被打開時,一開始只在小范圍活動的小鼠,立刻開始繞圈,大幅增加活動范圍。而對照組的小鼠卻沒有這種反應。
也就是說,近紅外光對小鼠的大腦運動細胞的刺激奏效了,這或許于將被更多用于疾病、如阿爾茲海默癥的治療中,但這也為腦機接口的突破提供了現實的想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