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鄉鎮干部形象受損有三大原因,工作作風粗暴是突出原因
涉官輿情不僅傷及黨員干部的整體形象,更會折損政府部門公信力。回溯案例發現,基層干部尤其是鄉鎮縣干部,成為干部形象危機的高危群體。
鄉鎮干部形象受損的三大主因剖析
工作作風粗暴成為鄉鎮干部形象受損的突出原因,情境性傳播激化輿情態勢。干部作風粗暴問題背離了公眾對干部的形象預期,容易引起強烈的輿情反彈。例如,2021年,河北省平山縣原政法委書記尹惠強用“滾”字回復群眾短信,引起群情激憤。從趨勢來看,該類事件愈發依托短視頻、音頻等形式再現現場沖突畫面,迅速沖擊輿論場。在憤怒和同情情緒主導下,輿論往往一邊倒地指責涉事干部工作方式簡單粗暴、缺乏溫度、耍官威等。
失職、瀆職深層挫傷干部群體受信度,輿論質疑廣度及負面影響長尾明顯。相關重大典型案件的通報中,縣、鎮兩級一些干部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需注意,重大案件往往涉及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權,相較工作作風問題造成更為難以彌補的影響。
此外,由于鄉鎮干部老舊的壓制性輿情應對思維,隨著鄉鎮群眾通過上網發帖來求助舉報的現象增多,歷史帖文在重大輿情爆發后往往演變為指向鄉鎮干部不作為的引線和鐵證。如福建莆田秀嶼區平海鎮一男子持刀砍鄰居致2死3傷事件中,網民及媒體發現嫌疑人曾就自家房屋建蓋受阻問題,多次在社交平臺發布求助信息未果,輿論焦點隨之出現關鍵性的轉變。
貪腐問題仍然高發、頻發,主動曝光對沖干部形象危機風險度。隨著國家對“三農”補貼力度的加大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村干部手中掌控的資源越來越多,權力尋租的空間越來越大。據《法制與新聞》報道,在近年全國查處的基層違法違紀案件中,村干部腐敗案就占了七成以上,多涉及扶貧、征地拆遷等領域。如征地拆遷過程中,一個項目少則數百萬元,多則上億元,資金密集、資源集中,廉政風險點較多,違紀違法問題可能牽扯上級政府部門、企業和基層群眾,造成較大的社會負面影響。但隨著近年來中央對貪腐問題的查處力度不斷加強,由紀檢部門主動查處通報的基層貪腐事件比重逐漸加大,監管部門主動作為的工作態度和震懾作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輿論預期,對沖了鄉鎮干部群體就此類問題的形象危機風險度。
遏制鄉鎮干部形象風險增量
一是緊盯政策推進。圍繞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推進,可能催生干部形象的新風險點。如《半月談》報道稱,在最近結束的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中,不少新任村兩委干部曾參與經商。鄉鎮產業加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可能發生的干部離村經商、公私不分、政商關系不清等問題值得關注。
二是暢通干群溝通管道。近日,南寧市將市縣兩級黨政主要負責人和紀委書記的手機號向社會公開。上級干部公開自己的手機號,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但實施過程中,如何避免因電話應答時機、語氣及內容造成新的負面輿情,仍需全盤考量。
三是優化人員結構。“鄉鎮為什么留不住年輕干部”這一話題曾引發輿論熱議,基層工作繁瑣復雜,人手不足是普遍面臨的問題。一方面,不少鄉鎮干部晉升通道窄、工作待遇低、監督問責多,導致年輕干部選擇“躺平”,增加了遇事不作為的動機。另一方面,不少基層政府招聘大量臨時人員,以緩解工作壓力。臨聘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工作積極性不高,特別是推進執法類任務時,容易因不當行為,誘發形象危機。
四是提升輿情素養。鄉鎮干部的形象危機很大一部分源于其落后的政治社會思想與輿論傳播格局變化的碰撞。比如,部分鄉鎮干部強烈的管制意識和簡單粗暴的工作方法,在視頻傳播語境下成為主要危機點;鄉鎮干部固有的“封堵刪”思維在全媒體時代,可能導致更強烈的輿情倒逼壓力等。據此,應當持續加強并更新干部考核體系,將輿情素養作為考核、評價鄉鎮干部的一個重要指標,督促相關干部提升輿情素養的主動性和自覺性?!?/p>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主任輿情分析師 夏玥
來源:《網絡輿情》2022年第9期
原題為《解剖鄉鎮干部形象危機》
編輯:高涔朝 | 責編: 朱玉萍 夏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