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嫦娥五號發射計劃目前沒有改變
齊魯晚報7月12日報道,8日,做客第141期齊魯大講壇的歐陽自遠院士透露了中國正在進行的“嫦娥探月”規劃,以及即將實施的向火星、木星乃至太陽發射探測器的一系列計劃。他表示,中國航天發展雖然還在“補課”,但已經會交出一張比前人干得更好的中國“答卷”,而他現在最大的心愿便是親眼看到中國航天員登上月球。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 觀察者網 圖
把礦藏與太陽能從月球帶回祖國
“嫦娥”緊追“阿波羅”
“地球其實有一個殘疾,這個殘疾好不好呢?太妙了!”7月8日上午,在齊魯大講壇現場,83歲高齡的歐陽自遠院士面對臺下已經席地而坐的聽眾注目時,他的科普熱情持續了兩個半小時沒有停下。而他平實的話語則引來了陣陣掌聲。頭天夜晚10點半,他在回復網友的40多封郵件后表示,從尖端實驗室直接走向科普講壇,任何航天人今天都責無旁貸。
地球的確有一個殘疾——它被小行星撞歪了23.5°,卻因此讓太陽照射地球產生了角度,進而讓地球產生了四季。也正是那次撞擊的地球碎片一點點攢出來了月球。歐陽自遠說,讓人沒想到的是,月球不僅從此肩負起保護地球免于小行星撞擊的使命,而且在面積僅僅相當于4個中國版圖大小的表面之下,月球蘊含著滿足全世界幾代人能源需要的礦藏與太陽能。
“作為一種清潔發電能源原料,太陽輻射里的大量氦3被月球土壤吸附,如果這些氦3被人類利用,全世界一年的總能源需求只要100噸就夠了,我們中國只要8噸,替代現在每年消耗的3億噸石油、20多億煤、幾十億方的天然氣。”歐陽自遠說。
為了占有這個誰到誰得的戰略利益,世界各國為爭奪月球展開了空天發展競爭,其中以美蘇兩國的爭奪最為激烈。率先向月球發出探測器的前蘇聯卻沒有贏得最后勝利,而舉全國之力、耗資250多億美元進行“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美國,則史無前例地把12個人類送到了地球以外的星球。為此,美國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40萬人為之貢獻力量。歐陽自遠說,美國發展載人登月帶來的不僅是近400公斤月球的“原石”,還引領了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派生了3000種應用技術成果,包括航空航天、軍事、通信、材料等等。“美國測算過,阿波羅計劃的投入產出比是1比14,應該說阿波羅計劃引領了上世紀60-70全部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歐陽自遠說。
然而,領先全球科技水平的美國卻在上世紀70年代停止了探月工程,直到2009年小布什耗資2000億美元重啟此項計劃。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格里芬曾表示,航天飛機與空間站是誤入歧途的戰略性錯誤,“我們被限制在低軌道太長時間,失去了正確發展的機會。”
歐陽自遠告訴聽眾,這個時候中國的“嫦娥”已悄悄追趕上了“阿波羅”的腳步。他介紹說,今天包括中國、俄羅斯、日本、德國、英國、美國、奧地利、巴西、印度等等都安排了計劃要重返月球。“現在第二波月球探測高潮一共發射了14個探測器,中國發射了三個,嫦娥1、2、3號,并首次降落在月球上。在第二波月球探測里面,我們中國遙遙領先。”
將實現首次人類月球背面探月
中國要交自己的“答卷”
禁運、高價、傾銷、封鎖。歐陽自遠用這四個詞形容了發達國家在航天領域對中國航天發展過去20年的重重限制,甚至歐陽自遠14年時間無法前往美國交流,而美國航天科學家也無法來到中國訪問。但“嫦娥”仍然趕上并領先了人類第二輪探月高潮。歐陽自遠對此只說了一句話,“誰也靠不住,中國人只能自己干”。
歐陽自遠表示,為了今天的“嫦娥工程”,中國已經進行了30多年的準備,10年時間的項目論證。直到2003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批準了中國第一次月球探測。“我們中國的月球探測分成三大步,第一步叫無人月球探測,完全是探測器飛到月球探測,這是為了全面了解月球。第二步,我們已經有經驗,再把中國的航天員送上月球,第三步便是建設月球基地,開發利用月球資源。”歐陽自遠表示。
在近10年的第一步探測中,中國先后派出了嫦娥1號,2號進行繞月探測,精細觀察,制作出了一張精度達到7米的月球表面地圖,由于嫦娥1號探月表現突出,嫦娥2號隨后被派往距離地球更遠的格拉朗日點監控太陽與小行星執行監視任務。此后,中國又派出了嫦娥3號、4號進行探月探測,不僅成功著陸在地球,而且還派出月球車采樣。2017年底,8.2噸重的嫦娥5號即將升空,歐陽自遠說,這一年,嫦娥5號將在月球上以電鏟來鏟土,并要在月亮上打鉆,取巖心,獲得很多月球的一些新的信息。然后起飛與太空中的另一個飛行器對接,最后將月球采集的樣品帶回地球,平穩著陸。歐陽自遠透露,此前中國已進行了相關試驗,并取得成功。如果嫦娥5號實現成功返回,這便完成了中國探月工程第一個10年的全部任務,即中國航天能夠實現到達、降落、返回,這也完成人類史上第一次對月球背面的探測。歐陽自遠說,做了這三步,我們就有把握把中國的宇航員送上月球安全地返回地球,再建設月球基地。
“載人登月的目的并不是光登上去看看,而是要進行科學考察,更重要的是設置很多儀器在上面,長期的監視月亮的活動。第三步,我們再去考慮應該如何的開發、利用月球的資源能源和月球的特殊地位。這就是我們對月球探測的一個這樣的總體規劃。”歐陽自遠說。
雖然嫦娥工程看起來只是幾十年前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翻版。但歐陽自遠表示,中國航天雖然在“補課”,”但我們要交出一張中國人的卷子,別人干過的活我一定要比別人干的好。”歐陽自遠說。
不談“情懷”只有具體任務
歐陽自遠希望親眼看到登月成功
幾天前,長征5號火箭發射失利引發國內外媒體高度關注,因為長征5號年底即將搭載嫦娥5號進行中國無人探月工程的最后一步,一些媒體猜測嫦娥5號發射進程或將受到影響。歐陽自遠對此也非常關注,但他說,從他了解的情況看,嫦娥5號發射計劃目前沒有改變。
“剛剛實驗的是長征5號第二次試飛,第二次試飛很遺憾沒有進入到預定軌道,我們的工作是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缺陷,我們一定會從失敗當中吸取教訓,改進工作,提高質量。”歐陽自遠說,任何試飛都會出現一些小問題,但中國航天部門廣大的科技人員有實力解決這些問題。
實際上,從低軌道空間站,到探月,乃至即將進行對火星、木星以及太陽的探測,我國對太空的探索將一個個推向實施。歐陽自遠透露,向火星發射探測器,每隔26個月才有一個時間窗口,而我國的計劃是在2020年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經過8個月的飛行,著陸探測,再把火星上的樣本帶回地球來。
對于親自參與制定如此密集的太空探索計劃,歐陽自遠坦言,美國實現載人探索火星,小布什提出2025年完成,奧巴馬提出在2030年完成,而最近特朗普發表演說,把人送到火星2033年。中國的計劃則是在2030年,中國探月時不待我。“我跟航天打了一輩子交道,現在還不是談情懷的時候,還是一些實際問題的解決,以及,下一個任務。”歐陽自遠說。不過,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中國的宇航員登上月球。“這個時間可能在2025年,也可能在2030年,但別再拖了。”歐陽自遠說。
在美國電影《星際穿越》中,面對迅速惡化的地球環境,航天員為尋找下一個適宜生存的星球而出生入死。歐陽自遠的工作雖然沒有如此驚心動魄,但他的使命表中也包含這個目標,“我們能不能在太陽系里面找到下一個星球改造一下,讓它變成第二個地球,因為我們的地球受到的潛在威脅太大了,我們一定要為地球找到第二個棲息地,現在看唯一的選擇就是火星,所以我們必須要探測火星。”歐陽自遠說。
對此,歐陽自遠前些年寫了一部小說《再造一個地球——人類移民火星之路》。這或許他最大的一個“情懷”。
(原題為《齊魯大講壇|“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重返月球中國已領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