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年里陪家人的時間有多少?看完這組數我沉默了
明天和意外,到底哪個會先到?
這個三月,因為一場空難,這樣的話題再次被無數人提起,家人、陪伴,最近成了交流中的高頻“關鍵詞”。
生活中,我們總是把涉及到家人的事情排在最后,總把自己最壞的一面總是留給了家人。關于陪伴,理由是“以后有的是時間”,于是,我們離家人越來越遠,陪家人的時間越來越少……
只有在失去時,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如果家人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么,誰是我們的家人?一年中我們陪伴家人的時間又有多少?為什么我們陪家人的很少?
近日,調研工廠利用自有模板問卷,通過調研工廠自有樣本庫,面向全國31個省市發放并回收3737份有效問卷。在這些調研數據里,可以窺見我們和家人的關系。
01
提到“家人”,你首先會想到誰?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人陪伴。有一種陪伴,是生來就注定了的,那就是父母的陪伴。世上有很多人會因為你的成功而心生羨慕,但只有父母會在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依然站在身后。從幼小無知的孩童,拉著你的手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正軌,看著你慢慢長大,而他們自己就在慢慢的變老。

調研工廠數據顯示,在提到“家人”,有接近6成的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父母,可見父母作為家人,在我們心目中重要的地位。近3成的人提到家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孩子,而將配偶定義為家人的比例僅為13.3%。在我國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的過程中,親密的手足關系減少,將兄弟姐妹作為家人的人群不到1%。
前段時間由譚松韻主演的《以家之名》的熱播反響熱烈,該劇講述了當下“家庭”現狀,溫暖治愈直擊內心。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家庭的定義更加多元化,人們越來越發覺不止血濃于水,更有情濃于水。

調研工廠數據顯示,67%男性認為父母是家人,57%的女性認為家人是父母,略低于男性。但是,32.7%的女性認為家人是孩子,明顯高于男性,母性的光輝再一次得到了印證。

其實,每個人在不同年齡對家人的定義也有所不同。調研工廠對5個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進行了調研,數據顯示:18-30歲人群對父母的倚重,超過7成以上。
但在30-50歲人中,認為孩子是家人的比例較高。但是在51-60歲人群中,將配偶定位為家人的超過5成,這也側面反映出當人們逐漸老去,兒女們遠離自己各自忙碌,“老伴”才是自己的家人。

不同的婚姻狀況,對家人的定義也會有所不同。
調研工廠數據顯示:未婚狀態時,近9成的人認為父母就是家人。對于已婚人群來說,隨著家庭成員逐步增加,家庭的重心隨之有所變化,但過半已婚人士依然認為家人就是父母。
離異的人群則在孩子的選項中占比接近5成,側面反映出即使婚姻出現危機,但雙方對孩子的愛從未衰減。
02
一年里,陪家人的時間有多少?
俗話說,養兒防老,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就是居家養老,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兒女都在為事業打拼,空巢老人現象也越發的多。曾經一首火遍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時常在耳畔響起,歌詞中“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給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這種簡單的事情卻成為奢望。

調研數據來看,46%的人每年陪伴父母的時間只有11-30天,這往往也是國家法定假期的時間。
近三成人群每年陪伴家人的時間可以達到1-3個月,不由讓人聯想到熱播電視劇《人世間》里的老三周秉昆,作為一個“學渣”,雖然比起哥哥姐姐沒啥“出息”,人生也并不算“成功”,但一直都陪伴在家人身邊,從另一方面獲得了人生的幸福。

調研工廠數據顯示,陪伴家人時間最長的是五六十歲的人和尚未成家立業脫離于原生家庭的年輕人,一老一小在一起的時間更長一些。
26-40歲時,多數都開始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一年中陪伴家人的時間多在10-30天,這個時長基本與國家法定節假日的時長重合。40-50歲的人,開始回歸家庭,陪伴家人的時長可以達到1-3個月。
03
時間都去哪兒了?為什么沒法陪家人?
時間飛逝,當你一天天長大,給你生命、陪伴你成長的父母也在慢慢變老,愛如沙漏,生來就在倒計時,余生能陪伴他們的日子,便越來越少.......道理貌似很好懂,但往往付諸行動又難上加難。

我們為什么沒法陪家人?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的理由,被大家提及最多的理由是什么?調研工廠數據顯示,不管男性還是女性,因學習和工作原因不能陪伴父母的情況高居不下,均接近5成。在距離問題上,女性占比高出男性一倍,可以看出,在當今社會中,女性可能因遠嫁而無法陪伴父母的仍高于男性。

調研工廠通過回收的樣本數據顯示,有超過73%的未婚人士因為工作和學習原因,尚在打拼自己未來的生活,無法陪伴父母,超過4成的已婚人士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數據顯示,在距離問題上,19%的已婚人士因為家庭比重原因,開始兼顧父母和孩子,但無法做到長期陪伴。離異人士無法陪伴家人的主要原有三:沒時間、經濟差、經常打電話發視頻,覺得沒必要見面陪伴。
“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有人說,家是中國人的“宗教”。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家是中國社會中最小的單元,家庭不僅培育了我們,也承載了我們的精神寄托。

年少的時候,總想著早點擺脫父母的管束,希望跑的越遠越好。父母也鉚足了勁,把弓拉滿,希望把孩子送得更遠,希望他成功、有出息。等到自己為人父母,才真切體會到什么叫“養兒方知父母恩”。
余生確實很貴,用來陪伴家人,從來都不是浪費。和孩子打打鬧鬧,和愛人細話生活,和老人閑聊家常,這些不咸不淡陪伴,最是撫慰人心。
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我們扮演著父母、子女、配偶等任何角色,有空多陪陪家人,讓陪伴成為最長情的告白。
特別是疫情三年,很多人很久沒有回家了,
你有多久沒有陪伴父母了?可以在評論區聊一聊有關陪伴的話題哦~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