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廢鋼鐵、廢塑料、廢電池,拋棄了是垃圾,回收了是資源
杜依淇、朱珂影、伍甜甜
隨意拋棄的是“垃圾”,回收成功的是“資源”。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20)》,2019年我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約10萬家,從業人員約1500萬人。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玻璃等十大品種回收總量約3.54億噸,同比增長10.2%。回收總額約9003.8億元,同比增長3.7%。
廢鋼鐵回收量排在第一,回收額也最高,占比均超過總量與總額的50%。廢鋼鐵、廢紙、廢塑料是再生資源回收量的前三名。回收額方面,前三分別是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和廢塑料。

廢鋼鐵:“綠色鋼鐵”彰顯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作為再生資源回收的“大頭”,廢鋼鐵煉鋼相比鐵礦石煉鋼,每噸可以節約1噸標準煤,減少2~3噸鐵礦石開采和4~5噸原生礦開采。實現廢鋼鐵的有效回收利用,不僅能夠節約能源,還能減少二氧化碳及固體廢物的排放,有助于鋼鐵工業節能降耗。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和出口國,發展“綠色鋼鐵”是實現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

2015年,我國鋼鐵企業多采用鐵礦石,鐵礦石進口量大,對外依存度高。隨著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變化、國家供給側改革去產能的不斷深入以及環境督查力度的不斷加大,鋼鐵企業特別是廢鋼鐵加工企業迎來發展時機。2017年,受全面取締“地條鋼”的影響,廢鋼鐵資源量不斷攀升,導致廢鋼鐵價格持續下跌,廢鋼鐵替代鐵礦石的成本優勢逐漸顯現,鋼鐵企業加大廢鋼鐵使用量。
廢電池:一次性廢電池減少,可充電廢電池增加
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模式主要有兩種:梯次利用和回收提取原材料。前者是將已退役的動力電池拆解重組后,應用到儲能等對電池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領域;后者則是提取報廢電池中的鈷、鎳等價格昂貴的金屬材料。
隨著用電器具變化,能夠充電的二次電池使用量及回收量增加,而不能充電的一次電池消費量及廢棄量有所下降。近幾年廢鉛蓄電池產生量將迎來峰值,由于鋰離子電池正在逐步替代部分鉛蓄電池,廢鉛蓄電池產生量將有所減少,廢動力鋰離子電池產生量得以進一步增加。

鋰離子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主要動力來源之一,而新能源汽車產業則是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及新興產業發展的突出代表。近年來,在國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推動下,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量爆發式增長,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量分別有所上升。
廢塑料:拒絕“洋垃圾”,處理好“國產垃圾”
塑料是現代工業社會中的不可或缺之物,在滿足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需要的同時,大量廢塑料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可降解的廢塑料暴露在空氣中可以實現部分降解;不可降解的廢塑料可作為垃圾固形燃料用于發電,經工序處理后也可成為塑料顆粒,用作塑料再生料。
如今,廢塑料回收利用方式日趨多元。2021年,每日鮮語聯合陶氏公司與華東理工大學,用廢塑料改性瀝青,鋪就中國第一條長300米的廢塑料再生環保路,與常規純瀝青鋪就的路面相比,聚合物改性瀝青路面性能更優異且經久耐用。

廢塑料是“洋垃圾”中的重頭。2017年,我國出臺“禁廢令”之后,廢塑料進口量驟減 99%,從超過500萬噸驟降至幾萬噸;2021年1月1日起,我國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向“洋垃圾”說“不”的聲音與行動越來越堅決。廢塑料進口的減少使得國內廢塑料總供給量和總回收量減少,廢塑料價格維持高位,刺激了廢塑料回收積極性和廢塑料回收體系的不斷完善。
不僅是廢塑料,各品類的再生資源進口都呈現下降趨勢。2015年再生資源進口量較2014年有所提高,但從2016年開始,再生資源進口量逐年減少,到2019年,我國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紙、廢舊紡織品五大品種再生資源進口量為 1349.4萬噸,同比下降 39.8%。其中,廢紙進口量占比最多。

再生資源進口量的下降與我國對待固體廢物污染的態度、政策相適應。生態環境部稱,20世紀80年代開始,為緩解原料不足,中國開始從境外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當時中國的工業資源短缺,然而,伴隨著工業原料固體廢物進口,大量“洋垃圾”也通過非法渠道流入境內,“洋垃圾”逐漸發展成龐大的灰色產業。
我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為減少環境污染,推動經濟轉型發展,2018年起,我國陸續出臺多項規定,限制固體廢物進口。

循環經濟的新時代道路
我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迅速,根據天眼查相關數據,我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成立總數已達52.8萬家。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以來,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勢頭迅猛,5年內共成立了42.7萬家新企業。但從注冊資本來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主要以中小型企業為主,規模化、規范化程度尚有不足。

從地域分布來看,由于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分布不均,集中分布于中東部地區,以山東、廣東兩省最為突出。兩省處于存續狀態的企業分別達到42660家和43159家。

作為環保事業的重點領域之一,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近年在政府重視、社會關注和技術進步的背景下不斷發展,并逐漸從后端走向前臺,深入居民生活的點滴,帶來愈加明顯的變化。綜合2016-2020年五年報告,再生資源行業在新時代的發展有以下3個關鍵詞:
關鍵詞1:政策支持
2020版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報告中,“政策助推行業轉型升級”成為第一大特點。而在此前2016年的報告中,“政策支撐不配套”是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存在的一大問題。在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觀的指導下,再生資源回收作為環保事業的重要環節愈發受到重視,各類政策相繼出臺,助力行業發展。
2016-2020年,再生資源回收報告和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梳理的“行業十大事件”中,共出現26個涉及行業發展的關鍵政策。這些政策文件名中,“推進”“規范”“意見”出現頻率高,可見對于行業發展的重視;“塑料”“固體廢物”作為單獨的回收品類,被提及的次數也較高,是回收行業的重點關注對象。
2017年被業內人士稱為“政策元年”,出現了較多推動行業發展的政策。從《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全面整頓“地條鋼”,到《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電子廢物、廢輪胎、廢塑料、廢舊衣服、廢家電拆解等再生利用行業清理整頓工作方案》,一系列再生資源回收政策的頒布,為回收企業規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這些政策的內容涉及面較廣,除去“再生資源”“回收”這樣的行業名稱外,詞頻相對分散。從動詞“完善”“要求”“發展”“推動”可以看出,行業的發展空間依然廣闊。

關鍵詞2:“互聯網+回收”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信息技術進入再生資源回收領域,更加智能化的“互聯網+回收”模式吸引了不少企業與資本入局。
“互聯網+回收”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專注單品類小量多點回收,例如“愛回收”通過線上服務和線下網點相結合,對舊手機進行回收;二是在一定片區內,將垃圾分撿運輸和上門回收服務相結合,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預約,例如浙江地區的“虎哥HUGE”;三是將互聯網技術嵌入回收設備當中,如智能垃圾分類環保亭、智能化回收處理設備等。目前,從事“互聯網+回收”的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將近60%的企業注冊資本小于500萬。

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回收行業注入了新的生機,將垃圾生產個人與回收點直接對接,提高了資源回收的便捷性。但是,企業如何在回收行業內盈利成為難題。互聯網企業在前端回收環節發揮優勢,但到中后端的運輸、處理環節難以獨當一面,仍然需要依賴傳統的分揀中心和回收處理基地,信息技術的運用為企業帶來的實際收益微乎其微。因此,許多燒錢進入“互聯網+回收”領域的企業,將政府激勵資金耗完之后遭到市場淘汰,只能默默離場。
關鍵詞3:“兩網融合”
互聯網在再生資源回收應用中的困境,主要源于環節分割帶來的收益低下。其出路在于整合產業鏈,讓“互聯網+回收”涵蓋從前端分類到后端處理的全流程,更好地發揮智能化優勢,切實提高效率,增加實際收益。而“兩網融合”回收制度改革,正為其提供了解決方案。
“兩網融合”,又稱“兩網協同”,是指“垃圾分類處理網”與“再生資源利用網”相互銜接,相互配合,形成上游分類、中游運輸、下游處理的系統,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再生資源回收增量。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依據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的數據,生活垃圾中約有26%的可回收垃圾可以進行再生利用。2017年《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出臺,在46個重點城市率先開始實行。2019年7月1日,上海市《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開啟了強制實行生活垃圾分類的道路,后各大城市逐步跟進實施。
垃圾分類為未來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打開了新的局面。一方面,后端處理能力的提高可以將垃圾分類的成果進行有效轉化、提升公眾分類積極性;另一方面,“全民分類”也有助于回收行業縮短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產能。但具體效能如何,還需要看垃圾分類的具體落實情況,垃圾分類意識的培養提升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近年來,在部分再生資源回收產業基礎較好的省市,正在以因地制宜為原則,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企業或公共場所探索實現有效兩網融合的路徑,為后續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模式。
轉型背景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再迎新機遇
為推動再生資源行業蓬勃、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在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局中的作用,2021年末,再生資源行業迎來多項政策紅利。
組織水平提升方面,2021年10月20日,商務部發文通知建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重點聯系企業制度,這將有助于加強對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指導和管理,提高行業組織化程度。
在財政支持上,2021年12月,財政部、稅務總局等部門先后發布《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2021年版)》《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2021年版)》《關于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的公告》,明確從2022年3月1日起,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收購的再生資源,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依照3%征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或適用一般計稅方法計算繳納增值稅;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自產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提供資源綜合利用勞務,可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
而在技術研發中,12月24日,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工業技術裝備目錄(2021)年版》,涉及再生資源、工業固廢領域研發類等94項,這將加快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持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在我國經濟轉型、力求實現綠色發展的大環境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將會有哪些新的發展,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報告(2020版)》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報告(2019版)》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報告(2018版)》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報告(2017版)》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報告(2016版)》
辭海 “循環經濟”定義
https://www.cihai.com.cn/baike/detail/72/5604674?q=%E5%BE%AA%E7%8E%AF%E7%BB%8F%E6%B5%8E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發展改革委 《為什么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http://www.gov.cn/ztzl/2005-12/29/content_141152.htm
中國網 “綠色發展”定義
http://keywords.china.org.cn/2018-11/30/content_7422701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05/content_5143290.htm
光明網 《“十三五”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https://m.gmw.cn/baijia/2021-05/27/1302322443.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生態環境部 《環境時評丨告別“洋垃圾”,中國不是“垃圾場”(澎湃新聞)》
http://www.kxwhcb.com/newsDetail_forward_14123083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官方網站http://crra.org.cn/
中國能源報 《“兩網”融合減少垃圾圍城 分類體系助力城市新環境》
https://mp.weixin.qq.com/s/QZtzUKrIy_uCZpXwtkWZZg
人民網《兩網融合——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的模式與路徑》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414/c1003-29212058-4.html
新京報 《垃圾分類熱潮下的互聯網回收困境》
https://mp.weixin.qq.com/s/620hqFCtwDWvPvt_zIwPAQ
中國證券報 《鋼鐵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初稿征求各方意見》
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10130261
經濟日報 《洋垃圾禁入將有效減輕生態壓力》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0-12/03/c_1126814435.htm
海南省綠色金融研究院 《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再生資源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285133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 《2021年中國再生資源行業十大新聞和十大政策》
http://crra.org.cn/news/hangye/1134.htm
化學工業出版社《廢鋼鐵回收與利用》
中國經濟周刊《新能源汽車電池退役潮來襲,超20萬噸報廢電池去哪兒?》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270745219433829&wfr=spider&for=pc
中國日報網 《國內首條“廢塑料再生環保路”在華理揭幕》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731313217600621&wfr=spider&for=pc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