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共舞長江經濟帶】江蘇依托“黃金水道”推進經濟轉型發展
中國日報7月9日電 長江出皖入蘇,南京以下至入???33公里,因古有揚子津渡口,又稱揚子江。
揚子江兩岸,矗立著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揚州、泰州、南通8城,8城創造了江蘇八成的GDP、超過九成的進出口總額……
沿江8城的廢水排放量也占了全省總量的八成,主要排入了揚子江。
沿揚子江探訪,一路陪同的江蘇省委網信辦副處長童光晶和我聊起了揚子江和沿江8城。他告訴我,沿江8城、乃至全江蘇,支撐經濟發展靠的就是兩大支柱,一是重化工業、一是鄉鎮企業,“但是,恰恰是這兩大支柱的排泄,讓揚子江 負重 得喘不氣來”。
我問他,“作為長江經濟帶上的第一經濟大省、GDP約占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30%的江蘇,如何按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落實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
童光晶的回答是:“轉,觀念轉變、產業轉型”。
化工產業的特點和對GDP的拉動,讓江蘇將化工作為支柱產業之一。沿江8城,無城不見重化工企業,“灰”色成為揚子江兩岸的主色調。
“過去,江蘇人講得最多的是GDP、是如何開發”,江蘇的朋友們說,“現在,我們講得最多的是環境、是如何保護”。
號稱“萬里長江第一磯”的南京燕子磯,曾是南京的化工基地,化工污水通過三條水系排進揚子江。江蘇先后關停了包括燕子磯片區在內的7000多家化工企業,并嚴守規定: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一律不批重化工業園區。

江蘇曾經創造了全國聞名的“蘇南模式”,“村村點火、家家冒煙”的鄉鎮企業,既撐起了江蘇發展的“半壁江山”、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壓力。近年,江蘇著力讓鄉鎮企業“出鄉入園”,嚴格控污、集中排污、統一治污。
“揚子江不搞大開發,但是,江蘇仍然需要大發展”,江蘇省、南京市兩級政府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在與探訪團成員的座談見面會上說,“江蘇要有大發展,關鍵在于產業轉型,讓 黃金水道 產生 黃金效益 ”。
作為“蘇南模式”肇始地、擁有1.8萬家鄉鎮企業的無錫惠山區,招引高校來這里合辦產業研究院,就地轉化科技成果,大力提升鄉鎮企業的“智造”水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工大、華中科技大、中科院電工所等在惠山合作興辦的6家產業研究院,集聚了包括12名中外院士在內的650人研發團隊,與本土3000多家鄉鎮企業實行院企合作。結果,智能產業的產值已占惠山總產值的近一半。
在無錫,關停后的軋鋼廠轉型為國家級數字電影產業園、船廠將遺存的工業原址改造為記憶主題公園“船廠公園”;在泰州,拆除化工項目收回岸線和土地上,引進了糧油加工項目,項目全部投產后,這里將成為全國最大的糧油食品加工基地。
蘇州的納米、無錫的物聯網、常州的石墨烯……沿江8城的特色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了先發優勢。我報的一位老朋友、張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副主任黃衛瓊對我說,沿江兩岸現有產能的轉型提升、有序轉移,騰出了高端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的空間。

眼下,江蘇正在加快建設長江12.5米深水航道,促進南京以下港口擴能升級。
據江蘇省港口局測算,長江12.5米深水航道上延南京后,因進江海輪的大型化,每年可節約油耗約200萬噸、減少碳排放量超過600萬噸;貨運能力將提高1倍、相當于滬寧鐵路目前貨運量的20倍;因減少運輸費和中轉損失,每年可節約物流成本約90億元、拉動揚子江沿江區域新增GDP約215億元。
近年,南京港陸續與瀘州、宜賓、合肥、馬鞍山、淮安等港口進行戰略合作,構建了覆蓋長江、輻射沿海的物流交通網絡,為中西部地區、環渤海地區串起了一條通江達海的水路新紐帶。為“北糧南運”、“西煤東運”打開了新通道;太倉港與上海洋山港試行通關、物流一體化;張家港承接上海自貿區創新成果,形成了以專業市場為支撐的港口服務業、以新興產業為重點的臨港制造業,多年獲評長江經濟帶“轉型升級示范區”。
在太倉的沙溪古鎮,我的朋友、太倉市委宣傳部網管科科長朱慧一邊向我指點著幽深的古巷、雄渾的古橋、古樸的古宅,一邊向我介紹沙溪以產業對接“融入上?!薄⑼七M經濟轉型的措施和成果。我感覺,揚子江頭正在唱響發展的新曲,江蘇已經找準了發展的新路徑。
(原標題:《【共舞長江經濟帶】揚子江頭唱新曲——江蘇依托“黃金水道”推進經濟轉型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