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穿“內衣”的鎮墓獸:淮陽平糧臺古城遺址出土,內衣文化的濫觴

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大連鄉大朱莊、小白樓、寨門莊三個自然村之間,宛城大道、平糧臺大道與鄲淮路交會處東面的平糧臺古城遺址(上圖紅色方框處),1979年開始發掘,文化層堆積厚達7米,自下至上依次為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商周文化和漢代文化。
平糧臺古城遺址,平面呈正方形,總面積6萬平方米,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座有歷史記載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兩代帝王(太昊和炎帝 )都城遺址。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二十世紀河南省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位列“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
上圖藍色方框處,為平糧臺遺址博物館。由于YQ管控等原因,博物館平時并未對外開放。

平糧臺古城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玉器、青銅器、鐵器等。
平糧臺古城遺址博物館內的這個鎮墓獸,可謂“鎮館之寶”。
資料顯示,平糧臺古城遺址,還出土了一把更加珍貴的越王劍,可惜沒在博物館內展出。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資料來看,鎮墓獸最早出現于東周時期的楚墓當中,多為木質漆器,由鹿角、身、座三部分組成,隨葬于貴族的墓葬中,一般放置于槨室的頭箱的正中。
淮陽平糧臺漢墓中的這個鎮墓俑(獸),頭插鹿角,雙臂張開,呈跽坐(長跪。古人坐時臀部貼腳后跟,臀部離開腳后跟,腰伸直,就是跽。)狀,以木塊草繩捆扎,外敷泥土做成。其高1.2米,鹿角、鹿耳、人身,雙手向左右平伸。獸目較深,高鼻,張口,赤身,通身呈朱紅色,嘴唇涂紅色。

鹿,在戰國時期長江中下游的楚國,是非常常見的,鹿形體矯健優美,性情溫和,與人無害,還能為人提供吃、穿、用,所以鹿為楚人所推崇喜愛,逐漸被楚人視為吉祥的神靈瑞獸。
因鹿角在時人所能見到的動物角中體型最大,造型最夸張威武、質地堅硬而銳利,是攻擊與防衛的利器,故楚人取其鹿角符號指代神鹿,將其插于鎮墓獸、虎座飛鳥等器物頭頂或者背部以示勇武,用以祭祀和喪葬,起到吉祥震懾壓邪之用。
鹿角脫落后可重生,似有象征重生之意,也有渴望墓主像鹿角一樣可以重生之愿。

這個赤身裸體的鎮墓獸,下腹襠部穿著一件黑色“內衣”(三角褲)。

這尊漢代泥塑鎮墓獸,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最大的泥塑鎮墓獸,鎮墓獸下身襠部穿的“內衣”,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內衣標本。

有學者考證,平糧臺古城遺址出土的這個鎮墓獸穿的三角褲頭,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三角褲頭標本,是我國內衣文化的濫觴!
鎮墓獸,總是吸引來訪者長時間的駐足、觀賞、拍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