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前龍井已開采,今年茶情如何?茶人們這么說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蟄雷一夜展旗槍,東風吹送蘭芽香”,喝龍井新茶的時候又到了。
茶農(nóng)們在忙什么?茶情如何?在這段不尋常的時日里,春茶的滋味可能雜糅了不同的感受。我們回訪了青年茶人陳俊,找到國家一級評茶技師、獅峰龍井核心產(chǎn)地翁家山百年茶莊翁隆順景記傳人翁力文,聽聽他們分享的茶人茶事。
龍井新茶:今年物流運輸挑戰(zhàn)大
經(jīng)過前兩年的經(jīng)驗,陳俊在3月初就抵達了龍井,往年這時候已有很多同行也到了,但他說2022年踏上茶田時,周圍幾乎沒有外地茶商。

獅峰山上鳥瞰龍井村,遠方的湖泊是西湖 陳俊 圖
這份“獨賞”并不是一種享受,他很懷念同行們齊聚龍井“春會”,但新聞里全國多地的病例數(shù),還有日漸收到的消息都告訴他,大家可能要明年再相會。
唯一能安慰他的是新茶的嫩芽。如同西湖龍井茶保護管理新聞所言,2022年龍井茶總體品質(zhì)要優(yōu)于全年。“早春時節(jié),杭州下了大雪,茶農(nóng)給我電話就說‘瑞雪兆豐年’,而且3月上旬的天氣也比較溫暖,日照充分,適宜茶樹發(fā)芽,所以預判今年的龍井茶品質(zhì)和產(chǎn)量都應該不錯”。

剛從茶田采回來的龍井青葉 陳俊 圖
西湖龍井管理官方宣布,“龍井43”品種將于3月18日開采、群體種將于3月下旬開采。陳俊看了天氣預報,3月23日之后連續(xù)的晴天,將會是明前龍井采摘最忙碌的時刻。

龍井43號茶樹上的嫩芽 陳俊 圖
采摘工的人手始終受制于疫情波動。陳俊介紹,龍井村的采茶工一般來自浙西衢州、江西和安徽等地,但最近衢州有疫情,所以采茶工整體數(shù)量較往年略少。杭州政府、龍井村村委等多方也都出力協(xié)調(diào),接送采茶工,協(xié)調(diào)各茶田的采摘時間,滿足生產(chǎn)需求,總體上還是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獅峰山上的采茶工在采茶
物流運輸和銷售是今年最艱巨的挑戰(zhàn),陳俊坦言,“江浙滬地區(qū)尤其是上海的物流近期受到疫情管控影響,不能及時到貨。與此同時,許多客戶還在居家辦公,工作計劃也有變化,保障菜籃子優(yōu)先,也可能無心于喝春茶這樣‘錦上添花’的事”。

炒茶中的陳俊
銷量的事,他和同行們都有心理預期。大家都感慨,2022年能喝上明前龍井,無疑是一件幸運和奢侈的事。
機器炒制是趨勢,手工制茶重傳承
兩年前的采訪中,陳俊提及自己學茶的體驗。通過多次參與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培訓班,他結識了龍井茶制茶名家——百年翁隆順景記傳人翁力文,他因此更真切地領略了獅峰龍井和翁家山的魅力。

翁力文(左)在翁家山茶田和村里的炒茶新秀楊洪敏一起探討
眾所周知,“西湖龍井茶”的五大核心一級產(chǎn)區(qū)以“獅”(杭州獅峰山及周邊地帶)、“龍”(杭州龍井山及周邊地帶)、“云”(杭州云棲、五云山、瑯珰嶺、及邊周圍地帶)、“虎”(虎跑、四眼井、赤山埠、三臺山等地)、 “梅”(梅家塢及周邊地帶)為代表。
就在“獅”“龍”地帶的中心區(qū),西湖風景名勝區(qū)龍井虎跑景區(qū)的核心帶有一片翠色茶叢被青山環(huán)抱的就是翁家山。《錢塘縣志》描繪說,“群山包絡,石蹬參差。星廬數(shù)百,竹木掩映。地宜桂,秋時如入眾香國焉”,翁家山歷來是品茗、觀湖、賞花的好地方。

翁家山茶田 翁力文 圖
翁家山種茶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正德年,盛于清雍正年間。翁家山村人世代茶緣深厚,積累了多家老字號,如創(chuàng)始于元末清初的翁隆順茶莊、清雍正三年(1725年)誕生的翁隆盛茶號,還有光緒元年(1871年)創(chuàng)設的翁隆順景記。
翁力文是百年翁隆順景記的第五代傳人,他概括“翁家山的龍井茶葉外形扁平、綠潤、尖削,口感甘醇且層次豐富,簡言之‘馥雅如蘭’。”制作工藝上,遵循傳統(tǒng)的采青、攤青、殺青、回潮、揉捻(造型)、輝鍋、收輝步驟,結合龍井炒制的“十大手法”——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壓、磨,憑借茶人的匠心和積累,方可得理想之茶。

翁家山獅峰龍井新茶茶芽 翁力文 圖
翁力文和陳俊都是手工茶的愛好者,但他們都明白,在市場需求的現(xiàn)實中,機器炒制是龍井制作的趨勢。
手工茶得以延續(xù)還有另一個重要條件——龍井制茶人的人才儲備。杭州市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黨組成員、總農(nóng)藝師邵京華先前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我們一直重視西湖龍井茶傳統(tǒng)技藝傳承和保護工作,強化手工炒制年輕技師培育,推行西湖龍井茶炒茶工等級評定標準,實施炒制技藝培訓和炒茶技師等級考證,以及開展炒茶大賽等,提升加工水平,促進手工炒制技藝傳承”,目前已累計培養(yǎng)炒茶技能人才1220名,其中高級炒茶技師177名、炒茶技師332名、炒茶工711名。
年輕學徒認真練習殺青技藝
翁力文則是導師團隊中的一名,從去年開始,他每月還在翁家山開設一期茶文化體驗培訓,村里的幾位小徒弟潛心實踐,還涌現(xiàn)了“一點就通”的好苗子,“一名合格的制茶師,需要懷揣感恩的心,對天地,對自然,對人的感激和珍惜,要耐得住寂寞,殺青和輝鍋兩個環(huán)節(jié),學基本功各要3年,你得坐得定,心要靜”,他說,“我勸退過一些小年輕,他們求學的態(tài)度是誠懇的,但對于賺錢的渴望壓過了他學習的熱情。做茶是一種修為,是一份對鄉(xiāng)土的感情,我希望來學的年輕人愛上翁家山,愛上龍井,愛上西湖”。

翁力文攜一眾小弟子向原中茶所研究員季玉琴老師請教
翁家山村作為“景中村”,近年來也完善了建筑、景觀、植物等多方治理,井邊的翁氏祠堂如今已經(jīng)修葺一新,改為茶室,老龍井和井邊的三棵古樹、九峰巖石林 、茶田、小池塘等景觀也分別被精心打理,通過布局設計彰顯當?shù)貧v史文化,多年來也一直有茶友在每年6、7月時進行茶山游,感受“茶在村中,戶戶有茶”的江南茶村文化。

2022年獅峰龍井新茶
疫情的沖擊不言而喻,翁力文覺得是危也是機。抓緊時間,鞭策自己把茶做得更好,西湖街道和村委各方也都組織互聯(lián)網(wǎng)科學營銷培訓,鼓勵茶農(nóng)們更新理念,與時俱進。蘇軾妙筆, “從來佳茗似佳人”,描繪的畫面很美,每年的龍井新茶,大概就是春天饋賞的最佳伴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