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梁景平:牙髓壞死也能“把根留住”,根管治療拯救壞牙
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對于牙髓壞死和根尖周組織感染的嚴重齲病患者來說,鉆心一般的疼痛,讓很多人招架不住,只得將牙齒連根拔起,安裝義齒。而隨著根管治療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顯微根管治療成功率明顯提高,牙髓壞死的牙齒,通過治療可以把根留住,從而恢復牙齒的形態和功能。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牙體牙髓科主任梁景平教授,從事根管治療近四十余年,在鎳鈦根管預備及彎曲根管治療和顯微根管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牙神經壞死,牙齒疼痛難忍,保牙還是拔牙?一直是一個問題。在梁景平看來,“根管治療是目前牙髓病與根尖周病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任何種植牙、假牙都不如真牙好,能做根管治療保留患牙的,就不要做假牙。把根留住,就是保留了牙齒的‘本體感受’。”
根管治療保住牙齒
牙齒中間空洞的部分包含稱為牙髓的軟組織。空洞上部寬闊,稱為牙髓腔,下部有管狀的根管,里面含有豐富的神經和營養神經的血管。不同的牙齒擁有不同的根管數目,后部的牙齒根管最多。如果牙髓發生感染,會造成疼痛、根尖周炎,最終導致頜骨感染,甚至全身感染,從而威脅生命。
梁景平說,所謂根管治療是在牙體表面切割獲得進入髓腔的通道,并由此進入牙齒內部的根管空間,采用手術的方式清除感染病灶,并用惰性材料對根管進行嚴密的填充以消除死腔。顯微牙髓治療,可以在手術放大設備或顯微鏡的幫助下,對根管內部進行系統清創治療,醫師對于根管的解剖結構將更為清晰,使手術變得更簡單。
并且,醫師無需磨除過多的牙體組織,即可獲得牙髓治療的入路,從而保留更多的牙體組織,使牙齒的抗力進一步得到增強,同時根管壁破壞等手術并發癥也能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根管手術的治愈率為80-85%,顯微根管手術則能提高3-5個百分點,甚至更高。
梁景平強調,“根管治療對于手術操作者的要求很高,每一步都要非常準確,比如根管預備之前進行術前評估,根管填充時的時機的把握,而在后期修復中,涂抹粘接劑、照射等等,每一個環節做得不好,效果就不好。目前根管治療的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較大。”
對于牙髓感染的嚴重齲齒來說,有些人認為干脆拔牙以后裝假牙或者種植牙。對此,梁景平認為,能做根管治療的,就不要做假牙。種植牙齒,不能與骨組織很好地結合,后期護理不好,容易誘發種植牙周圍炎。
正常牙齒有三個牙根,而種植牙只能種植一個牙根,所以承受的咀嚼壓力也不同。而假牙分為活動的和固定的。活動假牙的拖板、鉤子,長期使用如果不注意衛生,對鄰牙造成影響,導致鄰牙松動,或產生齲齒,而安裝固定假牙時,則要把旁邊的好牙磨損,對牙齒也是一種損害。
當然,很重要的一點,根管治療的成功率與種植牙成功率相同,但使用舒適度、本體感覺更好,而價格則更加便宜。
對齲洞的修復,現在臨床上主流是用高分子復合樹脂材料進行美學修復,顏色和質感與真牙無異。相比傳統的銀汞修復,樹脂的抗耐磨率與銀汞一樣,但更環保、更符合美學需求,而且造成繼發齲的幾率更小。
當牙齒大面積損壞,樹脂無法修復的,可以在保留牙根,進行根管治療基礎上,采用牙齒修復材料制作嵌體、全冠等。目前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對牙齒修復材料進行3D切割,兩個小時就能完成一個漂亮的牙冠。不需要像做假牙那樣,要反復幾次取模、成型。相比假牙,牙根的存在,就能保留住牙齒的本體感受,感受到自己的牙齒。
日常生活如何防治齲齒
在科研方面,梁景平教授主要從事口腔微生物學、牙體牙髓病發病和預防機理的研究。那么,齲病發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梁景平說,齲病是與細菌感染相關的菌斑性疾病,這些疾病包括齲病、牙周病等。正常人口腔中有上千種細菌,當細菌數量、質量、生長環境發生改變就會致病。口腔細菌與全身性疾病密切相關,細菌感染會通過血液進入心血管,促進心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牙周病還會促進糖尿病,糖尿病也會加重牙周病。梁景平所在的口腔微生物實驗室,運用基因檢測手段,已經發現口腔細菌與血管病、老年癡呆、口腔腫瘤等全身性疾病的關系。
梁景平的病人,大部分都是一些疑難雜癥。梁景平指出,對于齲齒的治療,應關注如何早期發現、及時控制,阻斷進一步的發展。拖得越久,治療的代價越大。他強調個性化的治療,每個人的咀嚼、飲食、口腔衛生習慣都不同,要根據患者的口腔衛生狀況,尋找齲病的發生原因,并根據病因對病人進行指導和隨訪,這樣成功率才能提高。
因為飲食習慣的原因,現在孩子的齲齒發病率很高,那么,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預防齲齒?
梁景平說,首先,要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定期到口腔科進行口腔檢查和牙齒的清潔。養成飯后漱口的習慣,平時使用牙線、刷牙來清理牙齒縫中殘留的食物。其次,飲食上需要注意,減少含糖制品,避免可樂、雪碧、果汁等糖分較高的軟飲料,這些軟飲料進食后,很容易在牙齒上形成菌斑,對牙齒損害很大。咖啡加糖,也要注意適量。
總之,注意口腔衛生的保健,定期口腔衛生檢查,是預防口腔齲病、牙周病發生發展的必要條件,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牙齒“長治久安”,才能提高我們的健康水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