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區里‘偽慈善’舊衣回收箱”追問:為何清理容易追責難?

仿冒的舊衣回收箱批量生產中
印著慈善機構的名稱、打著慈善公益的口號吸引小區居民捐贈舊衣,背后卻用于售賣牟利,今年“315”期間,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刊發的調查報道《“慈善舊衣回收”生意經:仿冒回收箱擺小區,有人稱年賺數十萬》,引起廣泛關注。
3月17日,民政部在官網發布《關于禁止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個人以慈善名義開展廢舊衣物回收的提示》,再次強調,只有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才能開展公開募捐活動。慈善組織如發現冒用本組織名義的,要及時發布公告澄清事實并向當地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澎湃新聞調查中發現,一些印有慈善或公益機構名稱的舊衣回收箱,實際上系仿冒。一基金會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已經多次出現仿冒該基金會舊衣回收箱的情況,每次發現都要派志愿者去當地核查,再報警清理,不僅打假成本高,而且防不勝防。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多地曾開展舊衣回收整治工作,但以清理為主,處罰較少,多地民政部門表示治理假冒舊衣回收箱追責較難,“有些箱子沒有機構名稱,甚至沒有電話,找不到負責的人,有的印著電話,但聯系上后他不承認是他的箱子。”
對此,上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律師竇賢尚認為,沒有資質的私人或私人機構仿冒慈善機構的舊衣回收箱,或者打著慈善口號私自放置舊衣回收箱募捐舊衣,都屬于違法行為。只有加大處罰力度,提高不法分子的違法成本,才能遏制這些投機取巧的行為。
仿冒成本低,打假成本高
今年“315”期間,澎湃新聞聯系上一制售舊衣回收箱的商家,對方發來的一些其制作出售的舊衣回收箱中,部分箱子上印著慈善或公益機構的名稱,并印有民政部備案號,箱體上還有不少慈善宣傳語,如“獻愛心 益起來”“舊衣舊物 愛心傳遞”等等,箱體側面注明的“衣物去向”,稱將捐往困難地區。
然而記者以收購舊衣的名義致電上述舊衣回收箱上的電話,對方多數表示可出售舊衣,并聲稱“質量好,都是小區(舊衣回收箱)貨”,未經分揀的舊衣2000-2200元一噸。而一名從事該行業的知情人告訴澎湃新聞,一個舊衣回收箱一年至少可回收1噸舊衣物,“放置200個箱子,一年隨隨便便五六十萬。”
公益慈善為什么變成了“一本萬利”的生意?
記者聯系上述舊衣回收箱上公益慈善機構的官方電話,其中,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綠發會”)舊衣回收項目的負責人魏天亮告訴澎湃新聞,綠發會的舊衣回收箱收到的衣物,全部都會公布去向,比如捐贈、二次加工,絕對不會進行對外出售。
經他辨認,記者看到的上述印有綠發會名稱的舊衣回收箱為仿冒,箱體上除了“服務熱線”不是綠發會工作人員的手機號碼,其余內容、顏色都與綠發會的舊衣回收箱相似,難以辨認。
魏天亮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該機構舊衣回收箱被仿冒的情況,“之前廣西、湖北、云南都出現過,我們發現了就報警,前段時間湖北恩施也發現了仿冒箱子,當地民政局已經幫我們清理了一批,但防不勝防。”他告訴澎湃新聞,每次聽聞哪里出現仿冒舊衣回收箱,綠發會都會派志愿者去調查,找到就報警或報告當地民政局,但由于舊衣回收箱太多,分散地域廣,調查起來難度也大,“最近我們還派了人去長沙找,只能一個一個找”。
在一家江蘇宿遷的舊衣回收箱制造廠,澎湃新聞記者看到了兩個冠以綠發會名稱和民政部備案號的舊衣回收箱,兩個箱子看起來類似,但“服務熱線”上印的手機號碼不同,經魏天亮辨認,其中一個就是仿冒綠發會的舊衣回收箱。
公益機構打假成本高,然而造假成本卻不高。澎湃新聞記者在淘寶平臺咨詢舊衣回收箱定制事宜,會有商家主動詢問“有沒有參考照片?”商家稱,只要客戶提供圖片,他們能定制出一模一樣的,僅需400元一臺。
對發現的多個印有慈善或公益機構名稱,但疑似仿冒的舊衣回收箱,記者均進行了核實,多個機構稱被仿冒。蘭州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該機構的舊衣回收箱都有專門的公司負責,流向需要向慈善總會匯報,但仿冒的舊衣回收箱高度相似,很難辨認,需要后續調查處理。
此外,澎湃新聞記者發現,除了仿冒的舊衣回收箱,還有部分“無名”舊衣回收箱,上面沒有任何機構名稱或電話,直接印上慈善或公益宣傳標語,就放置在社區或小區中。
按照我國相關規定,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在募捐活動現場或者募捐活動載體的顯著位置,公布募捐組織名稱、公開募捐資格證書、募捐方案、聯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詢方法等。
經澎湃新聞記者調查,這類回收箱雖然打著慈善或公益的旗號,但背后大多數都是舊衣販子。定制舊衣回收箱的商家告訴澎湃新聞,“一般只印上公益、環保的口號,不會有人查”,這一類舊衣回收箱也是定制最多的。
違規“舊衣回收箱”清理容易,追責難
仿冒慈善組織的舊衣回收箱,或舊衣販子打著慈善的口號募捐舊衣,這些“偽慈善”該如何監管?
澎湃新聞3月15日發布假冒舊衣回收箱調查報道后,3月17日,民政部在其官方發布《關于禁止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個人以慈善名義開展廢舊衣物回收的提示》,其中強調,為慈善目的,在公共場所設置廢舊衣物募捐箱,屬于公開募捐活動。根據慈善法的規定,只有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才能開展公開募捐活動。其他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展公開募捐活動。
民政部同時指出,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開展廢舊衣物公開募捐,應當嚴格按照慈善法及相關法規政策要求制定募捐方案,在募捐活動載體的顯著位置,公布本組織名稱、公開募捐資格證書、備案的募捐方案、聯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詢方法,并主動公布公開募捐信息,接受社會監督。發現冒用本組織名義的,要及時發布公告澄清事實并向當地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近些年,多地都曾開展過“舊衣回收箱”清理行動,但處罰較少。今年1月10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也下發了《關于對設置募捐箱公開募集廢舊物品活動進行清理整治的通知》。
3月21日,廣西民政廳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處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在2019年年底,廣西民政廳就曾發文要求開展整治舊衣回收箱,當時效果比較好,但今年年初又接到了一些群眾的舉報,“主要存在箱子上公布的電話打不通、回收物品去向不透明等問題,我們發現非法公開募集廢舊物品有‘死灰復燃’的態勢,所以再次整治”。
他介紹稱,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治,目前廣西地區的舊衣回收箱都已經依法規范,對于違規設置的舊衣回收箱也安排相關部門進行了清理,“比如箱子標示不清、也聯系不上的,我們就要求社區清理走,如果是慈善組織的箱子占用道路的,也要求清理走”。
對于整治方式,該負責人坦言,目前主要是采取清理的方式,追責較難,“如果是慈善組織的箱子,我們還可以規范他們的活動,但有一些箱子沒有名稱,甚至沒有電話,找不到負責的人,有的印著電話,但聯系上后他不承認是他的箱子,很難進行處罰”。
該負責人稱,除了通過整頓清理活動來定期規范舊衣回收箱,接到群眾舉報,民政部門也會依法進行調查清理。他表示,慈善組織也要對機構的舊衣回收箱定期進行清查,如果發現仿冒機構的舊衣回收箱,及時上報處理。
律師:“偽慈善”違法,應加大處罰力度
對于上述情況,上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律師竇賢尚介紹稱,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三十三條“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開展募捐活動,騙取財產”及《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第三條“依法取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可以面向公眾開展募捐。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和個人不得開展公開募捐。”的規定,私人或私人機構仿冒慈善機構的舊衣回收箱,或者打著慈善口號私自放置舊衣回收箱募捐舊衣,都屬于違法行為。
他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還規定,捐贈人對募捐活動、捐贈財產管理使用等情況享有知情權,如果私人機構打著慈善口號進行募捐,捐贈人出于慈善目的實施捐贈,捐贈人對于私人機構并非慈善機構、私人機構募捐財物用于營利而非用于慈善的本質情況并不知情,顯然私人機構就是在欺騙、誘導捐贈人,是嚴重侵害捐贈人的知情權。
此外,竇賢尚還表示,無論是私人機構還是具備公開募捐資質的組織,通過舊衣回收箱公開募捐得到的舊衣物,都不可以用于售賣牟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中明確規定的,開展慈善活動應當遵循非營利的原則,慈善捐贈舊衣只能用于扶貧、扶老、救助、防止污染等公益活動目的,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占慈善捐贈的舊衣物,更不能由私人售賣用于牟利。”
盡管法律規定明確,但是仍存在著“偽慈善”監管不足的事實,竇賢尚告訴澎湃新聞,2020年10月1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曾發布《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其中明確指出“法律實施四年多來,全國31個省(區、市)很少依據《慈善法》實施行政處罰,大部分設區的市四年來一直是‘零處罰’。檢查發現,部分基層主管部門行政監督不到位。”
“截至目前,我們通過公開渠道依然很少看到‘偽慈善’被處罰的相關記錄和報道。”竇賢尚建議,慈善監管部門應加強監管執法力度和處罰力度,比如按照慈善法規定,對于通過非法公開募捐獲得的財產,應責令退還捐贈人,難以退還的,由民政部門予以收繳,轉給其他慈善組織用于慈善目的,還可以對有關組織或個人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只有加大處罰力度,提高不法分子的違法成本,才能遏制這些投機取巧的行為。”
同時,他認為,還應該積極做好慈善法律普及工作,提高社會公眾慈善意識,充分發揮輿論和社會監督作用,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慈善組織、慈善信托有違法行為的,可以向民政部門、其他有關部門或者慈善行業組織投訴、舉報,不給“偽慈善”存活發展的空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