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試驗田⑦|百年礦城黃石:“光灰”到“綠色”的生態涅槃
【編者按】
抓好試點對改革全局意義重大。
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五次會議上如此強調。
6月13日起,澎湃新聞推出“中國試驗田”專欄報道,就十八大以來的部分改革試點進行調研與分析,以展現各方對改革實現路徑和實現形式的探索之路。
今天介紹的是湖北省黃石市從老工礦城市向生態產業轉型的攻堅之戰。
這是李明華(化名)時隔三十年后,再次來到大冶鐵礦。在李明華的記憶里,大冶鐵礦是一個巨大的礦坑,馬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
而如今,大冶鐵礦依托這巨大的礦坑,變成了一個地質公園,馬路上也不再泥濘。
老工礦城市的繁榮,曾讓黃石這個湖北第二大城市市民們驕傲。
這里曾是全國六大銅礦基地、十大鐵礦基地之一。新中國成立后,黃石是我國“一五”、“二五”時期的重點建設地區,大冶有色、大冶鐵礦等一大批重點工業項目相繼落戶,被稱為武鋼“工業糧倉”,在過去的60多年里,黃石累計向國家提供鐵礦石近2億噸、銅精礦近100萬噸、各種非金屬礦近6億噸。長期大規模、高強度的采礦、冶煉,也給黃石造成了千瘡百孔的生態創傷。
2009年,黃石被列為全國資源枯竭轉型試點城市,脫離“唯礦思維”、“戀礦情結”,黃石提出“生態立市產業強市”。
“就是壯士斷腕的決心”,6月底,黃石市發改委工業辦主任楊志飛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曾經大家叫我們‘光灰’的城市,現在你在黃石已經看不到一家‘五小’企業,看不到一個非法碼頭。”
2014年,黃石關停367家五小企業。這個急剎車,讓一直高位運行的黃石工業增速下跌3.7個百分點,第一次落到全省倒數第二。
湖北省統計局2017年1月發布統計月報,月報中公布了2016年全省主要經濟指標和各市、州主要經濟指標。黃石在湖北的17個市、州中排名第九。
4月22日,黃石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市獲批國家首批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這次全國共有12個城市獲批,黃石是湖北省唯一入選的城市。

礦坑上建起地質公園
5月4日,黃石市東方山景區對面,大山上仍留著幾個巨大的開山塘口,上面豎著的宣傳牌顯示,黃石市正準備對這幾個遭到采石破壞的山體進行修復。
東方山景區不遠處就是大冶鐵礦,這里是我國第一家用機器開采的大型露天鐵礦。
這是李明華時隔三十年后再次到大冶鐵礦,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時候,街道上滿是礦渣。”李明華站在巨大的礦坑面前,思緒回到了三十年前,那一次他跟著父親駕駛的貨車到礦坑里拖礦石,當時就被巨大的礦坑驚呆了。
李明華偶爾也會路過鐵山區,鐵山區在他的記憶里,就是街道上絡繹不絕的大貨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如今,走進大冶鐵礦,已經聽不見機器的轟鳴聲。廠區里綠蔭環繞,巨大的采礦機械,成為記憶的蒸汽機車,安靜地停放在公園里,“訴說”著礦冶文化。
圍繞著東西長2.2公里,寬900米,截面108萬平方米,最大垂直高達444米,被譽為亞洲第一采坑,游客們紛紛拍照合影。
這里已經變身為黃石國家礦山公園,2010年2月22日,這里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

曾經的風鉆工,如今的園長
“當風鉆工太辛苦了。”許士強從19歲那年開始當風鉆工,一干就是5年。
如今,許士強已經是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管理處主任,辦公室里滿是盆景和擺件,整天想的是如何把礦山公園推介出去,讓更多的人來玩。
“誰不想身邊的環境好一些呢?我們曾經為了建設犧牲了環境,現在要為自己創造好一些的環境。”許士強說。
從上世紀80年代,大冶鐵礦就在謀求改變。大冶鐵礦從三國時期開采冶煉,迄今已有近1800年開采歷史。根據大冶鐵礦提供的資料,從1890年到21世紀初,大冶鐵礦共開采出鐵礦石1.4億多噸。每采出一噸鐵礦石,要排除3噸廢石,采出1.4億噸鐵礦石,所排棄的廢石則多達4億多噸。日積月累,鐵山的廢石場自西向東延綿十余公里,占地面積則多達400萬平方米。天下大雨時則形成泥石流,刮大風時飛沙走石,讓人睜不開眼睛。
怎么在石頭上種樹?經過大冶鐵礦職工不斷嘗試,發現種植刺槐成活率比較高。大冶鐵礦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到2010年,先后在鐵山從東到西的硬巖廢石場上植刺槐120多萬株,復墾面積達397萬多平方米。
如今,每年4月,這里還要舉辦“槐花節”。
“天時地利人和”,講到礦山公園的建立,許士強說,當時一些專家學者提出,可以將這個礦坑當垃圾場,供武漢填埋垃圾。這一提議遭到了礦山人的強烈反對,“這是歷史奇跡,怎么能一填了之?”
正當大冶鐵礦的決策者們為此感到困惑之時,一個歷史機遇出現了:2005年,國土資源部在全國范圍內對礦業遺跡保護完整、環境條件優越、開發條件成熟和總體規劃合理的礦山進行礦山公園申報。
“大冶鐵礦人”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2005年6月16日,該礦申報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順利通過省級評審;隨后于7月23日,順利通過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國家旅游局、原國家環保總局聯合組織的國家礦山公園評審,成為全國首批、湖北省唯一的國家級礦山公園。
今年正好是礦山公園建立十年。許士強說,去年礦山公園游客達10萬人次,公園的游客、收入每年都在以20%的速度遞增,收入能夠保證景區的運轉。如今,和隔壁的熊家境、東方山景區已經連成一片,形成一個大的景區。除了環境得到改變,旅游也給周圍的老百姓帶來了收益。

老工業城市的“壯士斷腕”
大冶鐵礦變身為公園,只是黃石轉型的一個縮影。
“記得我們小時候,黃石就有動物園。”
“那時候父母在鋼廠上班,是值得別人羨慕的事。”
車牌上“鄂B”號段,也記錄了黃石市曾經湖北老二的地位。這里曾經有一批全國知名的廠礦企業——華新水泥、大冶鋼廠、大冶鐵礦、大冶有色……作為傳統的工業基地,黃石重工業鼎盛時期占比達到90%。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黃石遭遇始料不及的巨大打擊:因為開采量逐年遞減,礦冶產業日漸萎縮;另一方面,由于結構單一,體制僵化,大量企業“關停并轉”,黃石全面衰敗。
2009年,因礦建市,因礦興市的黃石,被列為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采礦經濟在推動這座城市發展的同時,也給這個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生態赤字”。
“那時候,大家都叫黃石‘光灰的城市’。”楊志飛說。
“小時候大家都對門口的煙囪感到驕傲,到后來是滿目瘡痍。”張路(化名)的父親曾是一名鋼廠技術員,90年代自己開了家小煉鋼廠,是最早富起來的那一批人。
這樣的小煉鋼廠遍布黃石,張路說,身邊很多靠鋼材吃飯的人。楊志飛說,黃石的模具鋼產業曾經占國內市場份額65%以上。
2013年9月,黃石市委出臺“生態立市、產業強市”決策。黃石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縣兩級環保警察隊伍。2013年9月至11月,黃石一次性派出120名縣(市)區鄉鎮主職、市直部門主職,赴浙江麗水掛職,學習生態建設、發展生態產業的經驗。
但靠犧牲環境換來的發展,終究會付出代價。就在浙江麗水考察期間,2013年10月,黃石市大王鎮發生重大砷污染事件,導致多名村民砷中毒。
當很多黃石人對“生態立市”持懷疑態度的時候,一場頗具悲壯色彩的“壯士斷腕”的攻堅行動,在黃石打響。
2014年,黃石關停367家五小企業。這個急剎車,讓一直高位運行的黃石工業增速下跌3.7個百分點,第一次落到全省倒數第二。
2015年,黃石又關停了120多座非法礦山和100多家無序發展的模具鋼企業。這一年,黃石工業增速,直跌8個百分點,降到1%。
2016年5月中旬全部拆除黃石市長江岸線123個非法碼頭泊位。
同時,黃石投入近百億元資金,修復治理轄區內327個開山塘口、5萬多公頃石漠化荒地,重點實施重大節能減排項目320個,撫平生態傷痕。數據顯示,近年來,黃石全市還累計投入資金30億元,完成造林綠化49.6萬畝,市域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6.09%,水岸、道路綠化率達80%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54平方米。
2016年9月26日,首屆湖北(黃石)園林博覽會暨礦博會在大冶湖邊盛大開幕。如今,行走大冶湖畔,花如海、人如潮。
“這些落后產能終究是要被淘汰的。”張路說,他現在正在做電子商務。

轉型路還很長
“我們這次為什么能夠評上?是靠成績說話的,現在你在黃石看不到一家五小企業。”楊志飛介紹,120個老工業基地,67個資源枯竭型城市,此次共有19個城市(經濟區)申報,只有12個獲批國家首批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這和黃石刮骨療傷的決心分不開。
楊志飛說,黃石的轉型可以總結為“五大轉型”:由“唯礦戀礦”向生態立市的理念轉型,由資源型向生態型的產業轉型,由沿江布局向全域布局的城市轉型,由“光灰城市”向“綠色新城”轉變的生態轉型,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動力轉型。
楊志飛說,黃石在這五個轉型上有一些經驗,得到了國家發改委和評審會專家的認可和肯定。
黃石市發改委書記、主任胡敏介紹,黃石市也得到了國家五部委的大力支持,累計獲得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42.61億元,爭取資源轉型產業發展轉型資金累計達30多億元。
當然,這也需要城市形成新的“造血功能”。
胡敏說,黃石市將全面對接“中國制造2025”,全力培育4個千億元(黑色金屬延伸、有色金屬深加工、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2個500億元(裝備制造、生命健康)和4個200億(新型建材、新能源、紡織服裝、精細加工)產業集群。
楊志飛告訴澎湃新聞,黃石還將著力建設兩個示范園區,一個是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核心區示范園,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打造鄂東區域會展產業中心,做好武漢的下游產業。
還有一個就是規劃面積44平方公里的黃石新港(物流)工業園示范園,“水路和鐵路對接,這是我們的優勢”,楊志飛說,黃石將重點打造這個多式聯運的“億噸大港”,建成長江中游現代物流中心、外貿中轉樞紐港和長江重要的新興產業走廊。這樣,才能夠建立創新驅動的產業轉型升級內生動力機制。
胡敏介紹,雖然黃石市在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仍面臨產業結構不優、民生保障壓力大、生態治理繁重等困難。
“下一步的發展任務依然艱巨。”胡敏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