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叮當快藥流血上市背后,“送藥上門”還是門好生意嗎?

叮當快藥再次向港交所上市發起沖擊,這次怕是不成功便成仁了。自上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材料失效后,叮當快藥于2022年3月16日二度遞表,謀求新的聆訊機會。
在醫藥O2O這條賽道上,很多創業企業沒有熬過資本的寒冬,有的選擇退出了市場,有的選擇了轉型……
叮當快藥算是醫藥O2O大戰中為數不多存活下來的企業,但處境也十分艱難。自身還未走出虧損的泥淖,互聯網巨頭又開始下場賣藥,“燒錢”大戰看不到盡頭,盈利遙遙無期,更糟糕的是資本似乎不再相信醫藥O2O還能講出什么新的故事。
流血上市
叮當快藥成立于2014年,當年O2O浪潮席卷各行各業。仁和藥業的老板楊文龍看到醫藥行業O2O的機會,攜重資殺入賽道,創立了叮當快藥。
同一時期醫藥O2O賽道上還有快方送藥、藥給力、藥快好等一眾玩家,但是一番“燒錢”大戰后,市場不見起色于是資本停止輸血,大量業內玩家黯然離場,叮當快藥成了幸存者。
但是存活下來的代價也是十分高昂。叮當快藥成立8年時間里完成7輪融資,金額達到30億元,背后不乏軟銀、中金、TPG等知名投資機構。
依靠這些資本源源不斷的輸血,叮當快藥才得以存活下來。但是,燒完幾十億資金后,叮當快藥也虧了幾十億元。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叮當健康營業收入分別為12.77億元、22.31億元和36.88億元,同期分別虧損2.77億元、9.24億元和15.78億元,三年累計凈虧損達28億,虧損額與融資相當。
在叮當快藥虧損額持續擴大背后則是越來越惡劣的行業競爭環境。在“流量紙貴”的今天,互聯網巨頭的戰火從一個流量入口燒到另一個流量入口,醫藥電商早已是互聯網巨頭的“兵家必爭之地”。
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等巨頭還在線上零售藥房廝殺,難分勝負的時候,美團、餓了么、達達等外賣配送平臺又攜著巨額流量入局,還有九州通、國藥等醫藥商業巨頭這片市場虎視眈眈。
“快”是叮當快藥的核心優勢所在,“28分鐘快速送藥”曾是叮當快藥用來吸引用戶的策略;但是互聯網巨頭入局后,這些優勢已蕩然無存,阿里健康推出“30分鐘送藥”;京東健康推出“處方藥最快30分鐘送藥上門”;平安好醫生標語為“一小時送藥”等。
餓了么、美團等外賣平臺入局后,行業更加內卷。餓了么已經在北京、上海兩地實現了24小時醫藥配送服務,且平均送達時間僅為24分鐘。
“送藥上門”還是門好生意嗎?
有道是“巨頭過境,寸草不生”,在互聯網巨頭的夾擊下,叮當快藥生存更為艱難。當O2O熱潮退去后,資本開始重新審視“送藥上門”是否還是一門值得投資的生意。
當初眾多玩家入局醫藥電商瞄準的是處方外流以及我國慢性病市場需求。但是,處方外流喊了這么多年也不見外流,而且處方外流也并意味著消費者就需要送藥上門。而慢性病用藥需求多為老年人,這部分群體閑暇時間眾多,并無送藥上門需求的動力。
對于“送藥上門”這門生意最大的沖擊還來自于我國密集的藥店數量,截至2021年6月全國藥店已高達59萬家,可以說我國大街小巷都是藥店。
因此,“送藥上門”一度被認為是個“偽需求。對于很多消費者而言,送藥并不是剛需,下個樓便可以買到藥。
此外,“送藥上門”并不像外賣一樣屬于高頻需求,這就決定了這門生意很難做大。而各大互聯網巨頭的入局則這門生意變得更加無利可圖。
叮當快藥似乎也看到了這個問題,近年來開始自建藥房。《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叮當快藥已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4個城市設立了286家智慧藥房。但是,自建藥房意味著極高的成本負擔,這也是造成叮當快藥近年來虧損加劇的重要原因。
或許已經看到“送藥上門”這門生意的無利可圖,在叮當快藥上市前夕,18股東集體撤退,其中,不少撤股的股東機構投資叮當快藥的時間甚至不到一年,比如廣州招信、寧波軟銀等。
對于叮當快藥而言,即便IPO闖關成功,在連年虧損的情況下恐怕難免被投資者“用腳投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