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英百物展”策展人上海交大演講:物品填補文字記錄的空白
近日,“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在上海博物館開幕,一百件歷史珍寶亮相,勾勒人類200萬年文明史,受到極大熱捧。6月30日晚,該展覽策展人貝琳達·克里勒(Belinda Crerar)博士做客上海交大“堂”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解讀這一熱門展覽的背景及其目標。

貝琳達介紹了“百物展”的誕生過程,從最早BBC的一檔廣播節目,用100件館藏文物講述世界歷史,到編制成書,再到如今攜實物全球巡展。
貝琳達透露,考慮到運輸、保存條件等原因,廣播節目的百物展中有一些展品無法遠赴海外,因此選擇了一些替代品。譬如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石像重達7噸,實難運送,后來以半噸重的半身像替代。
貝琳達本人是一位考古學者,在她看來,物品填補了文字記錄的空白,人們可以借此一窺歷史上那些沒有機會表達自己而沉默之人的故事。貝琳達表示,一些地區缺乏史書記載,即使一些有著豐富史書記載的地區,內容也會受文人精英和政客控制。

“我們想要講述世界歷史,就不能對某一個國家的文化或者歷史有所偏頗,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通過實物,來展示很多人類文化都會生產出來的東西。”她說,“我相信通過物件展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會變得更加有趣。”
“百物展”分成開端、最初的城市、權力與哲學、儀式與信仰、貿易與侵略、變革與調整、邂逅與連結、我們創造世界共八個單元,以100件展品勾勒人類200萬年文明史
演講中,貝琳達也結合了一些具體展品,解讀“百物展”內涵。她表示,不少展品都是歷史上大師級的發明,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
譬如約6000年前的巴布亞新幾內亞鳥型杵,這是人類定居下來,開始種植和烹飪的一件代表性器物。貝琳達介紹,芋頭生吃有毒,當時的人們主要用它來處理芋頭,這也使人類相對其他動物有了生存上的優勢。
貝琳達表示,人類最終站上食物鏈頂端,主要是因為大腦,這些天才靈光一現的產品,正是對人類大腦超群創意的展覽。此外,人們也能從展覽中看到早期人類對于美的追求,“比如說剛才的巴布亞新幾內亞杵,完全可以做普通的杵,它做了鳥型的把手,這就是創造的表現。”

在演講最后回答觀眾提問時,貝琳達也表示,國際上需要世界性博物館,以幫助人們了解世界全人類的歷史,而不僅僅是本地歷史,大英博物館就是這樣一家博物館。
對于“文物歸還”的提問,貝琳達則表示,大英博物館展品很多都是捐贈以及合法購買而來,但也有一些來源確實是殖民時期所做的一些出格之事,對待文物歸還的請求,英國政府會嚴肅認真對待,在全球范圍內都有歸還案例,“但其實說起來容易,辦起來會很復雜?!?/p>
當天的演講是上海交大舉辦的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的第二講,當天交大文化發展基金也宣告成立。此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5月25日在交大演講,拉開了這一系列演講的序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