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治理“鎘糧”進入議事日程

此事已引起環保部和當地的重視,“涉鎘”麥田已被“凍結”,公眾無須過分擔心。近年來,由于消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糧食安全日益重視,“鎘麥”“鎘米”屢屢成為熱議話題。與此同時,對問題糧食的治理已經進入議事日程。
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在開展調查、摸清底數,推進立法、完善標準,明確責任、強化監管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劃定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最大限度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目前全局層面的土壤污染治理正在穩步推進之中。
糧食安全無小事。“鎘麥”、“鎘米”的根源都是被污染的耕地,治理也要從源頭著手。
新鄉的耕地污染不是偶然,2016年就被曝光過小麥含鎘量超標。這與當地“中國電池工業之都”的身份不無關系。今天表現在農業上的污染,大都是過去工業粗放發展的遺留問題。
據報道,近年來新鄉已關停數百家小散亂污染企業,電池生產也已由高污染的鎳鎘電池,轉變為更加環保的鋰電池。但被污染的土壤不會自動消失,治理起來既有難度又要成本。環保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一般每畝農用地修復成本為幾千元,有的甚至高達一萬到兩萬元。這是關于發展模式的教訓,當地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不過必須正視的是,土壤污染治理有一個過程。根據《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我國將在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調查需要時間,治理更非朝夕之功,但避免“鎘糧”入口刻不容緩。
當務之急是在農產品收購和流通環節加強檢驗。我國目前有小麥和水稻的托市收購政策,但國家收購小麥的主要檢測標準包括容重、水分、雜質、不完善粒等指標。在收購糧食入庫檢測過程中,并未含有鎘、嘔吐霉素等檢驗指標。增加檢驗指標,可以將相當一部分問題糧食擋在糧庫和市場之外。
在此之外,還要對土壤污染高發地區進行密切監控,一是關注污染土地的實際使用,防止偷種;二是防止問題糧食從其他渠道流入市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