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蜥蜴和鳥,恐龍更像誰?
2017年6月28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宣布,經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鑒定,重慶云陽縣普安鄉發現的恐龍化石群為世界級恐龍化石群,已形成“恐龍化石墻”。而一個半世紀以來,作為大眾媒體最為熱衷的古代生物,恐龍的復原形象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
恐怖的蜥蜴
“恐龍”(Dinosauria)這個名稱是在1842年由英國著名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創造的?!癉inosauria”衍化自古希臘文,意為“恐怖的蜥蜴”。近代日本將其翻譯為“恐龍(恐竜)”,中文地區襲用之。
1851年,英國倫敦舉辦了歷史上第一次萬國工業博覽會。作為展館的水晶宮——歷史上第一座以鋼鐵、玻璃為材料的超大型建筑——在博覽會結束后移至倫敦南部的西得漢姆,重新搭建起來作為科學展覽館。正是在理查德·歐文的指導下,動物畫家與雕塑家本杰明·霍金斯完成了一項前無古人的工作,為這個水晶宮配上了25種史前動物的模型,這其中既有屬于恐龍的禽龍、林龍;和往往與恐龍混為一談的其他史前爬行類如魚龍、蛇頸龍、滄龍、翼手龍;以及古代哺乳動物如大角鹿、大地懶等。這些原尺寸大小的史前動物模型、被依序擺放在作為史上第一個主題公園的人工湖邊,這些模型第一次具體化了人們對恐龍的想象。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當時學界認為,屬于爬行動物的恐龍應該是那種大象一般大小,由于冷血而不能活蹦亂跳、只能在茂密的裸子植物森林里挪動的傻大笨粗形象。作為人類最早發現的恐龍之一,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并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新種描述,但他將其復原成了遠古時代的大鬣蜥(“禽龍”學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曼德爾按照蜥蜴身體各部分的比例代入禽龍化石,于是,復原出來的禽龍倒真的成為了一只長達200英尺的“恐怖的蜥蜴”。它與今天的鬣蜥一樣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彎曲的四肢支撐著巨大的軀體(今天我們知道禽龍是直立行走的),最引人注目的是,這只禽龍的鼻尖上還錯誤地長著一個角(后來的研究證明那是禽龍的拇指爪)。


十九世紀后期,古生物考古取得了巨大進展,好幾種體型巨大的恐龍化石相繼出土。這些巨型恐龍被認為是兩棲或者水生的:它們慢吞吞的在湖底蹣跚而行,啄食鮮嫩的藻類和水生植物,除了偶爾把長達7米的蛇狀脖子探出水面,幾乎一整天都不露面——當時的科學家無法想象這些體型大過現存最大陸生動物非洲象數倍的龐然大物可以依靠自己的四肢承受如此重負。

直到1904年,美國哥倫比亞博物館的里格斯才提出,巨型恐龍具有類似大象的直立四肢和粗壯的腿,因此可能適宜陸生生活。20世紀50年代倫敦大學的科馬克也提出,如果人類在不足一米的水下已經因為水壓(通過露出水面的管子直接呼吸水面空氣)呼吸困難,那么巨型恐龍要在湖底自由生活簡直是不可理喻,假設雷龍只把小腦袋露出水面,那么它的肺就位于8米深的水下,這里的水壓是5.6噸/平方米,在如此恐怖的重壓下像雷龍這樣的生物能保住自己的肺不被壓爆已經實屬萬幸了,更談不上正常呼吸了。不過,直到上世紀70年代以后,巨型恐龍是森林或大平原上的陸上居民的觀點才得到普遍認同。因此,1966年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的《我國的古動物》描繪的巨大盤足龍生活在水底的形象就不足為奇了;甚至1978年上海自然博物館主編的科普讀物《生命的進化》中,仍然囿于舊思維而認為馬門溪龍這樣的大家伙是跟河馬一樣泡在水里的。
暴龍變身記
歷史上首次提到恐龍的文學作品是查爾斯·狄更斯在1852年出版的《荒涼山莊》,該小說的開場提到了斑龍??铸堖€出現在許多奇幻小說中,著名的有:阿瑟·柯南·道爾在1912年出版的《失落的世界》和麥克·克萊頓在1990年出版的《侏羅紀公園》,兩者都曾被改編為電影。恐龍同樣是電影與動畫電影的主題之一。在早期電影中,與恐龍有關的最著名電影分別為:1925年的《失落的世界》以及1933年的《金剛》,后者因暴龍與金剛打斗的場景而出名。而自1954年開始的日本電影《哥斯拉》中的怪獸哥斯拉即是參考暴龍、禽龍、劍龍等恐龍的樣子創造出來的。

實際上,暴龍的拉丁文學名原意就是“殘暴蜥蜴之王”。毫無疑問,作為最為著名的一種肉食性恐龍,暴龍(霸王龍)是大宗傳媒的寵兒,頻繁出現在各種電影、科普讀物乃至動畫片里。與許多其他直立行走的恐龍一樣,暴龍在過去也被塑造成三腳架步態,身體與地面之間呈至少45度夾角,尾巴拖曳在地面上,活脫脫一只古代袋鼠。上世紀80年代的著名動畫片《變形金剛》里的暴龍形象——機器恐龍中的“鋼索”及“鐵甲龍”——便是如此。

變形金剛里的“鋼索”玩具
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認為這種直立的步態并不正確,因為沒有任何現存動物能夠長期維持這種筆直的三腳架步態,這種姿態將導致脫臼或數個關節的松脫,例如臀部、頭部與脊柱間的關節。更正確的暴龍步態應當是身體與地面接近平行的姿勢,而尾巴高高舉起,可以平衡頭部的重量。
1993年上映的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執導,改編自邁克爾·克萊頓于1990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它是第一部廣為使用計算機繪圖來制作動物的電影,并成為電影特效上的一個里程碑。依靠強大的CG效果,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再現那個失落的世界,而且也是第一次將正確的暴龍形象直觀地傳播給了大眾。這部電影在當時創下了全球電影票房最高紀錄,目前則仍然保持著全球電影票房第25位(不計通貨膨脹影響)以及北美電影票房第20位(扣除通貨膨脹影響)的紀錄,同時也是斯皮爾伯格的執導生涯之中票房最高者。

實際上,《侏羅紀公園》三部曲熱播的1990年代,正是恐龍發現史上的又一個黃金時期。1990年,在美國南達科塔州發現了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暴龍化石,它被命名為“蘇”(Sue)。從1902年人們第一次發現暴龍到“蘇”剛剛出土的1990年,全世界一共只有11具較完整的暴龍化石出土,但無一及得上“蘇”的大小(身長12.8米)和保存程度(全身骨骼的90%)。1996年,蘇富比拍賣行僅用了8分鐘就以836萬美元的天價(底價50萬美元)將其拍賣給了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后者得到了麥當勞和迪士尼的鼎力支持。幕后金主迪士尼公司自然也沒有吃虧的道理,一具“蘇”的復制品也擺在了奧蘭多市的迪士尼公園里。

未亡的恐龍
更驚人的發現來自東半球,準確的說是中國遼寧省的西部。這里的新發現又一次顛覆了人類對恐龍的認知。自從1861年始祖鳥化石發現以來,鳥類起源爬行類便成為公認的事實,所爭議的無非究竟起源于何種爬行動物。達爾文的親密戰友,赫胥黎在一次品嘗火雞大餐過后,發現火雞骨架極似恐龍化石骨架,于是提出了恐龍起源假說。但是這一假說很快湮沒無聲,因為在1926年,丹麥學者赫爾曼出版了他的經典著作《鳥的起源》,相信鳥類起源于槽齒類爬行動物,一時成為不刊之論。
但是,90年代在遼西發現的化石徹底顛覆了“槽齒類起源說”。 1996年一個驕陽似火的下午,在中國遼寧省西部一片距今1.25億年的地層中,隨著巖石被一層一層掀起,一件家雞大小的恐龍化石呈現在人們面前。這就是“中華龍鳥”,它的身上發育了原始羽毛,成為世界上發現的第一個長“羽毛”的恐龍,將恐龍和鳥類密切地聯系在了一起。隨后,驚人的發現在被命名為“熱河生物群”的遼西地層一個個出土了:原始祖鳥和尾羽龍類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具有絨羽、尾羽和飛羽的生物;擁有四個翅膀的小盜龍在許多特征上和早期鳥類非常相似;赫氏近鳥龍則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距今約1.6億年,比最早的鳥類(始祖鳥)早了足足1000萬年,在從恐龍進化到鳥類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銜接作用。熱河生物群出土的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充分證明了鳥類是由(獸腳類)恐龍起源進化而來,同樣由于這個原因,恐龍在白堊紀滅絕的說法變得不嚴謹了,譬如位于北京的中國古生物館采用的措辭已經變成了“非鳥恐龍的滅絕”。

這也是2015年上映的電影《侏羅紀世界》令人詬病的地方,這部帶有濃厚懷舊情結的電影里仍然延續了上個世紀的《侏羅紀公園》里那些身披鱗片的恐龍形象。而這個家喻戶曉的形象,已經被證明是不準確的。在一些小型恐龍——譬如在《侏羅紀公園》里出名的伶盜龍(迅猛龍)就被認為身上披著華麗的羽毛——而羽毛原來被視為鳥類獨有的特征。反而是科普類型的紀錄片的反應更快,英國廣播公司于2003年出品的紀錄片《恐龍星球》里就首次出現了帶有羽毛的恐龍形象,大大顛覆了4年前該公司制作的另一部更為著名的古生物紀錄片《與恐龍同行》中的恐龍形象。到了2011年,迄今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化石又在遼西出土。這種被稱為“華麗帝王龍”的肉食恐龍身長在9米左右,是家喻戶曉的暴龍的近親,而它卻有著長度達15厘米的羽毛!這不免令人無限遐想,難道暴龍也會長有羽毛?

《恐龍星球》中的有羽毛恐龍
實際上,恐龍與鳥類之間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有些全新復原的恐龍現象,與其說像一只蜥蜴,倒不如說更像一只鳥。在2015年4月重新開發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展廳赫然擺放的竊蛋龍復原模型便是如此:毫不夸張地講,身披五彩羽毛的竊蛋龍實在像極了一只大公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