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年建筑“微更新”,激活城市的“失落”空間
俞挺發起的“城市微空間復興計劃”已經推進了兩年。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建筑師,他一直嘗試用理性的建筑學工具表達他對上海的理解,“激活”城市的“失落”空間。
俞挺發現,在細碎繁瑣的城市更新實踐中,建筑師不僅要有強大的觀念和理想,還要懂得傾聽周邊嘈雜零碎的聲音和欲望,有開放的心態,能容錯,會應變,將一切綜合起來去執行, 才能更好地實現改造。
“建筑學實驗”,關照不同階層的生活
王小姐的家位于滇池路100號。這棟磚木建筑竣工于1908年,具有典型的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殖民地建筑風格,最初為仁記洋行在上海的辦公樓。清水紅磚立面沿街角弧形展開,愛奧尼柱頭上花飾清晰,讓人想起租界時代。

如今,這棟居住和辦公兩用的大樓,依然有從小就在這里生活的人,也有來自各個地方的租客,還有一家海運公司的辦公室。一樓的大門外掛著“優秀歷史建筑”的牌子,進門往上走,寬敞而老舊的樓梯間停了幾輛自行車。
作為歷史保護建筑,滇池路100號的外觀不允許變動,內部變更也必須經過有關部門批準。但大樓的內部設施非常落后,不少人家至今沒有實現煤衛獨用,作為公共空間的走道里則堆滿雜物,光線昏暗。
滇池路100號2樓的這間房子屬于王小姐的父母。房子改造前,王小姐和丈夫、兒子租住在浦東的一個小區里,這里則低價長租給別人。
“之所以要搬回來住,是因為兒子要上幼兒園了,我們想給他更好的教育資源。”王小姐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一家三口想要在這間建筑面積只有29平方米的房子里居住,必須要對房子進行改造。恰巧俞挺當時在推進“城市微空間復興計劃”,在微信公眾號上宣布為條件合適的家庭免費改造居住環境。王小姐在微博上私信俞挺,描述了自己的需求,沒想到俞挺“秒回”。經過線上的交流和實地探訪,一星期后,俞挺接下了這個老房改造的項目。
“俞老師好像就是我們那個年代的上海人喜歡的類型,老克勒,對上海有自己執著的偏愛。”王小姐這樣描述和建筑師的第一次見面。
“我帶著自己對上海的理解去設計,比如上海人的生活,功能細膩、考慮周全。”自稱“上海地主”的俞挺對于這座城市的熱愛與驕傲一直表現得很直接。“我覺得不必對上海強行定義,然后把這種定義套在建筑上。你是上海人,你做的事情關照了這個城市里不同階層的人,你聽到他們的呼聲,用你的工具幫他們改善生活,這就是‘上海地主’的意義。”
通常被視為“中產”的王小姐一家有自己的困難。夫妻倆一直沒有購置房產,而是和孩子租住在浦東。幾個月前,她的丈夫經歷了甲狀腺癌手術,目前還在家休養,全家開銷很大。“我們并不想和別人說自己過得多苦。只有萬不得已,才會去尋求幫助。上海人總是希望自己走出去是漂漂亮亮、神清氣爽的。”
俞挺的設計充分利用了空間,希望能讓王小姐一家居住得更加舒適和體面。外立面不能改動,內部面積也不能隨意增加,這給設計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但是對俞挺來說卻是有趣而有意義的建筑學實驗。
他把空間劃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層的起居空間兼具客廳和臥室功能,還有一個用來儲物的高柜;第二層位于原本房間內的閣樓位置,通過推拉門分割成臥室和兒童游戲區。此外,俞挺還在一層設計了一個有獨立衛生間的小房間,未來可以通過Airbnb為業主帶來收入。

微空間復興,要讓城市更有活力
去年,俞挺在徐匯區建成了“一個人的美術館”,是一個可以容納展覽、講座,也可以容納一個人的思考的空間。最近,俞挺的新項目“畫家之宅”在浦東建成。通過這些微空間復興項目,俞挺希望讓人看到日常城市生活中的“一道光”。

在滇池路的項目改造中,俞挺不僅試圖改善戶主一家的居住生活,也希望借這樣的“微空間”來影響上海的城市生活。
站在王小姐家的樓下,可以看到兩頂非常顯眼的黃色雨棚,那是俞挺特別設計的。“黃色在燈光或陽光下會顯得非常明朗。白天,陽光的光圈會在雨棚的弧線上形成金光,而到了晚上,當整棟樓都顯得灰蒙蒙的時候,這家的燈光,因為黃色的反光,顯得像一個溫暖的孤島。”
俞挺說,在這個地方加雨棚,既出于遮光擋雨的必需,也表達了作為建筑師的態度,“即便是艱難或衰敗之時,只要有一家人或一群人的努力,就會展現出不可思議的光輝。”
黃色雨棚的設計是俞挺通過“微空間”去關照城市生活的一個小舉動。從2015年起,俞挺就和《時代建筑》運營總監、資深編輯戴春聯合發起了“城市微空間復興計劃”,召集建筑師尋找和研究身邊的失落空間,用設計去激活它們,讓城市變得更有活力。

“本來微空間復興計劃只是針對城市公共空間,后來我們發現,公共空間的改造由于用地屬性等問題受到很多限制,推行的復雜性很大。于是,我們開始從室內的角度去關照城市和公共空間。”在滇池路100號的這個項目中,俞挺用黃色雨棚點亮周圍的城市空間,還對入口處的公共廚房進行改造,對鄰里空間的更新做了示范。
或許受到俞挺這一改造項目的影響,王小姐的鄰居也開始對自己的房子進行翻新。不過,樓道上的場景依然讓王小姐的家顯得格格不入。從王小姐家通往樓梯另一邊幾戶人家的樓道上,一位阿姨正在水槽邊洗菜,周圍有不少雜物,身后則是從另一戶人家投來的昏黃燈光。
“為什么要格格而入呢?”俞挺反問記者。他希望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幫助那些想要生活得更好的人們改善居住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重要的是通過積極改變,你自己居住得舒服。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沒有追求,我也無法為他做些什么。但是,如果一個人有心去改變自己的環境,他也會把身邊的公共空間經營好。”
用“微空間復興計劃”來改善城市空間,用實踐去影響環境,建筑是俞挺對于城市生活的關照,也是他為自己和那些有心經營生活的個體所搭建的堡壘。

“容錯”,常有意外之喜
即使是對微空間進行改造,在設計與實施過程中也需要處理方方面面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周圍人的干涉。俞挺表示,在做每一個項目時,都會有人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旁人的說法,有正面也有負面,根基是源于他們自己的欲望和訴求。你忽略它,設計就不好玩了,你必須尊重它,消化它,在設計中懂得應變。”
“城市微空間復興計劃”做到現在,俞挺認為,想要成功推進一個項目,最重要的是“容錯”。在他看來,容錯的重點在于,要對可能發生的事情有預判,在設計和計劃上要有足夠的應變性。“對所有的東西都要容錯。你要去試探、應變,在必要時作出退步,從而讓項目得以繼續。容錯創造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生命力,因為容錯,所以有彈性,很多有趣的東西會不按你預先設定的出現。”
俞挺告訴記者,編程有“容錯”一說,“如果出現問題,在這個問題區間里,編程可以進行容錯處理,繼續往前走。”他認為,城市發展同樣如此。城市是一個復雜系統,每一個子系統都是一種生態,城市需要有生態多樣性,規劃得越緊密,越容易出現問題。“面對這樣的復雜系統,執行原則要相對簡單,但是每個子系統之間要有容錯機制,要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它的尺度作出調整,這樣才是好的城市建設。”
俞挺認為,在城市更新的實踐中,不同項目有不同的改造方法和表現形式,但根本在于堅守對這個城市歷史發展延續性的態度。“當你把上海看成一個連續發展的城市,你就知道對城市里不同價值、風格、年代的房子都要有非常精細的面對和處理方式。建筑師要尊重人、城市以及歷史的延續性,你會發現,無論是現代的還是做舊的,態度和用力都是一樣的,只是表現形式不同。”

根據俞挺的觀點,城市作為復雜系統,需要根據其尺度和產業結構等進行大的規劃,但不必急于對城市發展的走向做出判斷,“城市自己會發展下去。”
像滇池路100號這樣的居住空間同樣被俞挺視為復雜系統,“改造完以后,我不會再涉足其間了。接下來是這個家庭自己的事情。只要他們有興趣去打理維持,我覺得就可以了。”
經過八個月的改造,王小姐一家已經搬進了滇池路100號居住。安頓下來后,他們正在著手規劃用以短租的小房間,“我們希望對這個小房間進行周全的規劃,放到Airbnb上出租。”
為了兒子的教育而搬回滇池路,她希望兒子能在這里健康快樂地成長,“兒子喜歡這里的裝修,覺得很酷,但是他說,以前小區里有空地,可以玩滑板車,現在這里只有來往的車輛。”不管怎樣,王小姐希望能在這里安居,“房子里有很多記憶,我希望它可以一直保留下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