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畢業季|從農村考上大學的“60后”,畢業30年的感悟
【編者按】
又到畢業季。而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人,如果他們有幸能上大學,如今差不多已經處在畢業30年左右的階段。他們經歷過動蕩的時代,卻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奮斗,擠過獨木橋;通過自己的開拓與堅持,為社會帶來變革與進步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了不同于父母一輩的精彩紛呈的生活。
最近出版的《悄然30年》一書,就是一個平凡的“60后”,在畢業后30年所記錄的自己的生活與感悟。作者林建華生于1966年,中共黨員,他從農村考上大學,1987年畢業于西南農業大學(現西南大學)農業經濟系;同年到京任教于某管理干部學院,后任職于民營企業,并創業打拼過,現任職于國有大型企業。在書中,他用真實的文字記錄了自己走過的路,吃過的苦,為之奮斗和堅持的夢想。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書中部分內容。

第三十六章 勤奮有眼勁
對于這一條,很多年輕人不那么認同了,尤其是很多所謂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最近幾年的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博士生也越來越多了,確實他們都很優秀,但在很多方面還需要鍛煉。很多單位對新員工都有一些培訓,特別是一些禮儀方面的培訓。在我看來,有很多基礎性的東西屬于家教的范疇,但還是有很多年輕人,甚至包括入職多年的人也一樣是空白。
勤奮對于無論哪個年齡段的人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財富,但是具備勤奮或者說愿意勤奮的人越來越少,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工作上,總想走捷徑。由于網絡的發達,對新知識的獲取也不像以前吃力了,網上一搜索就匆匆了事,但對其本質理解卻很膚淺了。
今天的孩子們生活條件已經很好了,他們基本上沒有需要吃苦的地方,或者吃苦的機會,甚至在學校學習期間體育鍛煉都比較少了。而我們這一代人,在今天看來原來吃了很多苦,但我們沒有感覺到苦。
記得讀小學期間我每天早上都要去放牛或者到外面去割草,干完這些事后再去學校上學,一直到讀大學期間,每年的寒暑假回到家里都要幫忙干農活,不僅在自己家干還要幫鄰居家干活,所以直到今天我一直保留了很好的勞動習慣,在我心目中沒有所謂的苦與不苦,因為一直保留勤奮的本色。
我個人認為勤奮是一個人成長不可缺少的,無論你的家庭條件如何優越,無論你的智商如何高,無論你畢業于多么名牌的大學,你都沒有理由不勤奮,因為勤奮會讓你獲得出乎意料的收獲,因為勤奮會讓你周邊的小伙伴們刮目相看,因為勤奮你會獲得比別人更多的鍛煉機會。
我自己剛參加工作時,經常跟著系主任一起到全國各地去講課。我作為系主任的助手,剛開始是沒有太多機會上臺講課的。但是由于系主任眼睛高度近視,走路都比較困難,我便主動擔起照顧系主任的工作,把系主任當成了自己的親人,生活上、工作上我能做到的,也盡全力做到周到。登臺講課前我一切準備工作做好了,課后也認真幫助收作業本并幫助閱卷。說實話當初做這一切我沒有任何功利思想,而只是一種本能。但給我帶來了比其他同期來的年輕同事更早的獨立登臺試講機會和正式講課機會。讓我在很短的時間內學到并找到講課的技巧,并夯實了一些基礎本領,兩年后基本在講臺上沒有任何畏懼和害怕的心理了,無論在口才上還是系統理論知識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后來多年的工作中,我很好地發揮了口才和基礎理論扎實的優勢,為我的職業生涯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后來,在和一些年長的同事聊天時,經常聽到他們在評價一些年輕人時說,誰誰沒有眼力見兒,誰誰有眼力見兒。當初不太理解這句話,慢慢就明白眼力見兒是指在一個人眼里有活,眼里是否看出事情來。這一點我理解很深刻,也很受益。記得小時候在老家大人們常說某某孩子看見掃把倒了都不知道扶起來,這就是典型的沒有眼力見兒,大人們就會說這孩子長大了不會有出息。
我現在工作也經常出差,也會帶一些年輕人一起,但確實看出了他們的不同:有的可以在出差前安排好一切,包括來回機票或者火車票,包括賓館和各種行程;但也有人認為那不是他應該做的事情,有點像算盤珠子一樣,扒拉一下動一下。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帶后者一起出差了,有什么工作上的任務也愿意交給前者,也就是說既勤奮又有眼力見兒的年輕人,可想而知誰更能獲得更多的機會,包括晉升的機會。
端茶遞水這些簡單勞動,當然是每個人都會做的,但一些人認為憑什么我要做,有些認為我不會為了什么去低三下四,但我認為這不是低三下四,這是一種尊重。所以,當我自己的孩子在工作的第一年中,我要求他每天必須第一個到辦公室,并且為大家打好水,幫大家收拾好辦公座椅。他當初不明白為什么,但在兩個月后部門領導把很重要的活交給他時并說相信他一定能夠干好時,他明白了為什么。
勤奮有眼力見兒,一定會成就自己。

第三十七章 語緩才能清
在北京工作了快30年了,但自己的普通話還是不標準,個別字發音還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想準確地表達一些觀點時,往往就帶出了一些家鄉語言,以為自己表達很清楚了,但聽者還一頭霧水,最后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有時候還被開玩笑說,官大的領導都講自己的家鄉話,比如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離開家鄉幾十年,而且還在國外工作生活過,講話時還是帶有濃濃的家鄉口音,包括偉大領袖毛主席也是地道的湖南普通話。
在我當大學老師的幾年里,登臺講課近一千小時,剛開始時到了臺上,舌頭都不知道該怎么轉了,但還要講川味普通話,開始非常不習慣,很多東西不知道該怎么表達。但為人之師就必須口齒清楚,表達準確,無論多難都必須有一個開始,否則就會嚴重影響講課效果。于是我就特意模仿別人,多聽新聞聯播,然后在平常的生活中多注意,但有時候適得其反,越著急越表達困難,所以我是特別支持在全國推廣普通話的。
我們從參加工作開始就會有很多機會去參加一些會議、討論,自己或多或少總會有發言的機會,可能剛開始的幾年,你的發言基本上是屬于補充或者過程式的發言,因為你的職級還不夠,形成不了主要意見,但是如果你確實有觀點確實有新意還是能夠讓大多數人慢慢注意到你、對你會有正面的評價的。要到達這樣的效果,取決于你要對問題有深入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而且要有極強的文字組織能力,但這些遠遠不夠,因為這一切都需要你用口語表達,不僅僅需要你準確表達,而且更取決于你的表達方式。我以為如果你前三句話沒有引起大家的關注就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效果了。
提問和反問是一種較好的開場白,尤其是在臺上做演講,這種方式往往會抓住大家的眼球,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在提問或者反問后,需要停頓五秒鐘左右,這樣一步一步回答下去一步步問下去,環環相扣,聽者就會跟著你的思維走下去,效果會很好。
我注意到了一個很常見的現象,有一定職務特別是職務越高的人,一個普遍的本領便是都很會講話,無論內部開會,還是公開場合演講或者是給更高的領導匯報,他們首先都是善于表達,表達而且很準確,并且能夠抓準重點。所以很多人說領導只會動動嘴,其實不然。動嘴也是一種大本事:第一是多年積累的結果,第二是一個人對問題本質深入思考的結果,第三是通過邏輯分析后的結果,第四是對現場對象觀察和關照的結果。所以練就講話或者發言水平,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我經常聽見一些年輕人議論領導時說領導只會夸夸其談,這基本上是一種誤解。因為我以前也是那么認為領導的,但在后來自己也慢慢帶團隊時,慢慢被屬下或者別人同樣議論時,自己慢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無論我們是被領導還是領導別人,總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特別在出現了重大分歧時,就需要組織好自己合理的語言,控制好語速。多年經驗告訴我,分歧的雙方越爭辯越會堅持自己的觀點。所以出現分歧時爭辯不是一種好辦法,特別是作為下屬時,更要講究語言的方式方法了。
大家都知道聆聽是尊重別人最好的方法。在雙方出現分歧時,先聆聽對方的意見后,自己不要忙于表示反對或者不同意,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一下,看看能否找到支持對方觀點的理由和依據。然后在表示理解的基礎上,用平緩的語言,不帶刺激的語言,更不能有挑釁的語言,速度適中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雙方都可以換個角度看問題。特別是我們在工作上匯報時,更加要注意語言。
語緩讓我們有時間思考我們的觀點;
語緩讓我們有時間清楚表達自己的看法;
語緩讓我們有時間注意聽者的反應和變化。
第三十八章 虛心有人幫
我其實這么多年不算成功或者不算很失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什么是虛心,或者不知道怎么才能更虛心。一直以為自己是很優秀的也是很能干的,特別是在思維反應速度方面總感覺自己比別人優秀。到今天看來,其實大多數人比我優秀,或者在某些方面比我優秀,也許包括我在內的一些人的優秀都在表面上,更多的人優秀很深刻。
冷靜地看那些今天很成功的同學,無論是在政府還是在大專院校,或者在商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非常虛心,功底很深厚。恰恰在我看來不太可能成功的同學或者同事,最后總是很成功。為什么是這樣呢?我一直在苦苦思索這個問題。表面看來,他們都不太善于言語,也不是很善于交流,但他們有貨都在肚子里面,從不和任何人競爭也不構成威脅,所以他們是安全的是有機會的。后來我發現他們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非常懂得虛心:虛心是一種品格也是一種人格,大家都喜歡虛心的人。
記得我在某公司負責很大團隊的時候,我們在招聘公司前臺人員時,當時要求最低學歷是本科,但在眾多候選人中我力排眾議,最后招聘了一個大專生而且不是什么名校。我向大家肯定地說,不出三年這個孩子就會成熟和擔負重任,很多人將信將疑,但因為我是最高決策者,所以大家也只能表現出服從或者保留意見。之所以我當初要選擇這個學生,是因為我們在招聘過程的多次接觸中,每一次她都能提出一些具體問題,比如前臺具體干些什么工作,需要注意什么樣的細節,需要什么樣的技能等,而其他應聘者都是說沒問題,能干好但從來不提出問題。我一直認為問的越多說明想的越多,也證明她更想得到這份工作,也在問問題中感覺自己能否勝任——所以我大膽地把這個機會給了她。同時,我規定前臺人員干滿半年必須換崗位,而且可以自己選崗位。因為我認為前臺是要與各路人馬接觸,來來往往,而且還要把握分寸,擅長迎來送往和各種接待擋駕;還要處理各種公文,文件送達等,所以是需要綜合素質高的人來擔當,最關鍵是要虛心去處理任何一件雞毛蒜皮的事,既考驗智商更需要情商。能夠在這樣的前臺干好工作的,我相信是能夠干好任何一項工作。后來的事實證明我的選擇和判斷非常正確,后來她做到了總裁職務。
虛心絕對不是裝出來的,也不完全是天生的,是一種家教,也是一種學校受教育的結果,也是一種自我醒悟和自我修養的結果。
虛心不是在領導面前虛心,而是對任何人都虛心,包括對朋友、家人、同事、同學、父母,還包括社會所有不認識的人。所以虛心最后就成了素養就成了品質就成了本能。因為你的虛心滿足了別人的虛榮,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對于一種尊重自己又把自己當成老師的人沒有理由不給予幫助,沒有理由不給予機會,因為對方讓我們自己的價值得到了認可和虛榮心得到了滿足。
改變自己從認識自己開始,認識自己從反省自己開始,反省自己從虛心開始,虛心一定有貴人相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