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畢業寄語:校長回歸教育家身份

又到畢業季,高校校長們的畢業寄語再度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新媒體時代,一篇精彩的校長畢業寄語往往能夠迅速傳播,其影響力遠遠溢出了象牙塔之外。如前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因為語言別具一格、拒絕陳詞濫調,一夜之間成為了“網紅”。
大概從“根叔”開始,大學校長的畢業寄語越來越不走尋常路,畢業典禮儼然成為了校長們的“作文競賽”場。校長們開始放下身段,真情流露,以過來人的身份在臨行之際給予畢業生們恰切的人生囑咐。人們也慢慢發現,高高在上的校長形象也由此變得真實、親切、可感。
不用假大空的話語、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說教、不依仗權力,校長在寄語中闡述教育思想、吐露教育智慧、展現個人魅力,努力爭取學生和社會的認同,更象征著其從官員到教育家身份的回歸。而校長回歸教育家身份,恰是大學精神和個性重彰的縮影。
畢業寄語是大學生活的“最后一課”。這一課,當然需要勵志,但卻拒絕雞湯,它需要的不是可用于所有場合的人生哲理,也不是浮華淺薄的詞章,而是對大學精神和人生使命的重申。要讓人感受到對社會、未來的使命感以及讓世界更美好的人生責任。
1932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適在畢業典禮上提醒畢業生們走進社會后要防止拋棄學生時代求知識的欲望,防止拋棄學生時代的理想的人生追求。他勉勵畢業生們功不唐捐,“沒有一點努力是會白白地丟了的。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方向。”
這樣的畢業寄語,雖然言辭平淡,卻雋永深刻。今天,見證那場畢業典禮的大多數人都已然作古,但那場演講卻具備了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滋養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最后一課”的意義固然重大。而上好第一課,新生入學之時,便開宗明義地告訴大學生活應該如何度過、大學和人生的使命何在,比畢業典禮上的“最后一課”更有必要。早在1922年,蔡元培便在北大開學演說中明確提出,“本校的宗旨,每年開學時候總說一遍,就是‘為學問而求學問’”。
校長把平時的工夫做足,用四年的時間去陪伴學生、深入學生的生活、見證他們的成長,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也比語言本身更能贏得學生的認同和尊重。
校長寄語也不妨趁早,以引領青年學生們的大學生活。莫讓他們在大學生活即將結束之時,才發現四年生活未能得償所愿,而懊悔負了韶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