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音綜進入“尷尬期”:缺贊助、難創新、無爆款
音綜集體“失聲”的尷尬似乎越來越嚴重了。
近日,多檔音樂類綜藝接連開播。先是浙江衛視上線綜N代《天賜的聲音》第三季,緊接著湖南衛視便推出聚焦民歌的《春天花會開》,東方衛視則播出關注音樂劇的《愛樂之都》。盡管多檔音綜的側重方向各有不同,但從播出后的熱度表現來看均未濺起太大水花。
貓眼數據顯示,三檔節目雖在播出后都進入過綜藝熱度榜TOP5,但隨后熱度迅速下滑,截至目前,《天賜的聲音》第三季一度跌至榜單第19位。而在豆瓣上,《春天花會開》的想看人數甚至尚未破百。

不僅網端熱度遇冷,三檔節目首播的收視數據也不樂觀。CSM數據顯示,《天賜的聲音》第三季開播收視率僅0.514%,同日上線的《春天花會開》則在0.224%,而晚一天播出的《愛樂之都》收視率也只在0.177%。


這樣的冷清并不只在當下一時,2021年,音綜市場便一直籠罩在“無爆款”的陰影里。而今,音綜“靜悄悄”的整體現狀仍在延續,昔日爆款不斷的局面早已不復,新的局面該如何打開成了行業的集體困境。
元素雜糅、難深難精
就目前正在播出的幾檔音綜來說,《天賜的聲音3》側重流行、改編,《春天花會開》側重民歌,《愛樂之都》側重音樂劇,但除了這些表演者本身擅長的方向有差異之外,節目整體上的差異化并不突出。

例如,三檔節目都采用導師+表演者的形式,只是導師在不同節目中的稱呼略有不同。而在具體的競演過程中,幾檔音綜都出現了太多雜糅元素:《愛樂之都》按劇目分組,評選AB角,讓人“魂穿”《聲入人心》;《春天花會開》則從觀眾構成到評選方式,都在復刻《乘風破浪的姐姐》,而競演流程又過于“復古”,給人“土味”的既視感,完全失了湖南衛視在音綜上的口碑優勢。多元素雜糅與拼接之下,幾檔節目整體都顯得相對混亂。
事實上,回看音綜興盛的那些年,從《中國好聲音》《歌手》到后來的《中國有嘻哈》《樂隊的夏天》,音綜的爆款方向已經出現了變化,從早前不斷出現新的綜藝模式,一點點轉向對某一個細分群體的深度呈現。在這個過程中,音綜也逐漸從連接“好的音樂作品”,走向搭建一個讓觀眾深入了解某一群體的橋梁。
而就當下來說,很多音綜雖然也在嘗試延續這兩個思路,但其側重方向并沒有進一步深挖下去。
就像《春天花會開》雖然打出了“推廣民歌”的旗號,但節目集結的選手,大多對民歌停留在“快餐式”的改編,民歌本身的味道愈發模糊。更重要的是,節目對民歌也沒有清晰的定義,彈幕上,關于選手演唱的作品是不是民歌也成為節目最大的爭議點。

同樣,《愛樂之都》也給人流于表面之感,盡管節目請來了很多業內優秀的音樂劇演員,但讓非專業的“助力人”去評選專業的音樂劇演員,本就有失公允。尤其是張雨綺以“你更需要這個機會”為由,將A角名額給了郭耀嶸,就讓節目的專業度大打折扣。
伴隨著音綜在創作上整體的浮躁情緒,節目的話題點也設置得越來越生硬。《天賜的聲音3》中,樂評人幾乎一開口就是“差評”,甚至拋開對音樂的評價,對音樂人的經歷指指點點。《愛樂之都》的“4A”標準更是個“迷”,讓本應入選的選手淘汰似乎成了最普遍的“劇本”。但從市場反饋來看,觀眾對刻意制造沖突以輸出話題的形式正變得越來越反感。

《愛樂之都》豆瓣短評
更細分的賽道與“音樂+”
讓人擔憂的是,從今年各大平臺的音綜內容儲備來看,當前正播出的幾檔音綜的創作方向,基本折射出音綜整體的布局方向稍顯平庸。

一方面,雖然像《中國好聲音》《蒙面唱將》《跨界歌王》這樣的綜N代仍在堅守,但熱度表現早已大不如前,對節目模式審美疲勞,已然讓大多觀眾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在新節目創作上,國風、音樂劇、虛擬偶像、樂隊成為多平臺集中布局的關鍵詞。此前,湖南衛視探索歌劇、音樂劇方向的《幻樂之城》曾引起不小的關注,加之近幾年現場演出愈發火熱,也使得音樂劇逐漸走向更多人的視野之中。反映到各平臺的內容儲備上,除了東方衛視已經播出的《愛樂之都》外,騰訊視頻也布局了《現在去演音樂劇》發力同一賽道。
此外,在國風賽道,B站將與河南衛視再度合作,推出音樂綜藝《歌萬里》。湖南衛視除了《春天花會開》,還儲備了《國風唱將》;虛擬偶像賽道則有東方衛視的《虛擬唱跳Z時代》,與愛奇藝的《元宇宙唱將》一同布局。顯然,各平臺在音綜創作上進一步向更細分、更小眾的市場邁進。

如果將賽道拓寬視為音綜的橫向延伸,那么各平臺也在嘗試以“音樂+”的形式縱向延展音綜的更多方向。
2021年,芒果TV曾推出《時光音樂會》,在豆瓣拿到7.8的高分。相較大多音綜以競演為主的高壓模式,該節目在音樂表演之外,也關注音樂背后的故事,呈現出慢綜藝的治愈感。或許是受此影響,騰訊視頻的《春日民謠》、愛奇藝的《音樂野生活》也在嘗試以音樂+故事、音樂+旅行的方式“慢”下來。

此外,音樂公司也成為更多平臺關注的方向。東方衛視對此不僅創作廠牌對抗綜藝《金曲青春2》,還探索“音樂+職場”,布局《音樂公司營業中》。盡管在這些音綜中還沒有出現新的爆款,但至少從創作方向來說,有利于音綜跳出以歌唱為主的創作思路。不過,對音綜布局者來說,“音樂+”的嘗試更需要平臺把控音樂與其他元素之間的平衡,以免顧此失彼。
金主正在加速流失
盡管各大平臺仍在積極布局音綜,但“新爆款”至今尚未出現,在近兩年的“尷尬期”里,品牌方也開始加速流失。
以《天賜的聲音》為例,該節目第一季播出時,曾拿到金典的獨家冠名,OPPO、TME則是特約合作伙伴。而到了第二季,該節目的獨家冠名商則變為東陽光冬蟲夏草,51TALK、小度則是在節目播出一段時間后才成為贊助商。
更值得關注的是,東陽光集團當時是與浙江衛視達成戰略合作,且除了《天賜的聲音2》的獨家冠名,東陽光還一并成為《我就是演員》及浙江衛視跨年晚會的贊助商,打包合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天賜的聲音2》的招商號召力在降低。而在植入模式上,第一季的冠名商金典除了品牌露出和口播,還有時長在1分鐘左右的產品介紹,第二季的東陽光蟲草則不再長時間介紹,背后的深層原因大概率是冠名費打了較大折扣。后來的第三季延續了第二季的合作模式。

不僅是像《天賜的聲音》這樣的綜N代,伴隨著綜藝市場整體招商環境變差,大多音綜都面臨著同樣的難題。擊壤科技發布的《2021綜藝植入白皮書》數據顯示,2021年,綜藝的品牌贊助整體上流失了744個。

受此影響,綜藝贊助商進一步向頭部內容集中,而集體遇冷的音綜則陷入愈發艱難的招商環境。盡管在網綜市場,音綜的平均招商數還能與2020年基本持平,但在臺綜市場,音綜的平均招商數則從9個左右下降至6個以下。到了2022年,這一趨勢還在延續。
剛播出的《春天花會開》目前只拿到海天黃豆醬的冠名,但據了解,這檔節目的項目定位是和《歌手》一樣的S級。相對好一些的《愛樂之都》,也只在每日鮮語的冠名之外,拿到凱迪拉克的特約贊助。
顯然,兩者的招商成果均低于2021年音樂類臺綜的平均招商水平,但從陣容和團隊配置來說,這兩檔節目又都是各自平臺的頭部內容,音綜的整體招商環境可以想見。但換個角度來看,即便音綜市場出現了新的爆款,金主在短時間內也只會向這一檔節目迅速集中,而對于扎堆成風、表面創新的更多音綜而言,或許需要更具說服力的理由才能真正留住品牌方。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