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堅守底線思維方能“正善治”

文丨鄭賦田(政邦智庫研究員、政能亮特約評論員)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從善如流,既是價值取向,也是為政倫理。
底線思維,業已升華為治國理政的方法論。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深邃的傳統,憂患意識的邏輯延展,亦即底線思維。
在日常工作中,公職人員可結合實際情況,注重以下幾點:夯實“底氣”,摸清“底數”,穩住“底盤”,加固“底板”,堅守“底線”。
首先,是夯實“底氣”。當今世界,知識呈幾何級數增長。有數據顯示,人類近30年的知識積累量,已遠遠超出過去300年的積累量。現實熱切呼喚公職人員克服“本領恐慌”,自覺提升能力素養。只有努力完善知識結構,不斷提升能力素質,才能避免陷入“綆短汲深”的窘境。曾幾何時,“交通方便了,干部離民眾卻遠了;通訊發達了,干部與民眾的交流卻少了”。惟有常思民眾疾苦,常謀為民之策,以心交心,自會心心相印,“底氣”也就十足。
做好基層工作,須摸清“底數”。這里的“底”可理解為“基層”。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統籌推進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共建全國基層治理數據庫,推動基層治理數據資源共享,根據需要向基層開放使用。與此同時,公職人員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入”基層,才能摸實情,做到心中“有數”。
當下,頂頂重要的是穩住經濟的“底盤”。無論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還是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采購經理指數(PMI)、日均發電量等,都需要著力關注。從國際態勢的演進和未來趨勢來看,工業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需要融合發展,讓傳統工業插上數字化、智能化的翅膀,提升競爭力和附加值,才能穩住經濟的“底盤”。各級政府部門著力穩就業,也就穩住了經濟運行的“底盤”。
“木桶理論”認為,木桶盛水多少,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就是“短板效應”。不過,當前,一些人抓工作一味強調補“短板”,而不是加固“底板”。從長遠看,只有把補“短板”納入固“底板”的制度機制范疇,才能形成有力抓手和根本保障,否則,只會導致“木桶打水一場空”。例如,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做到“建機立制”,既做到精準防控、科學防控,也把握好科學防疫和社會正常運行的“時度效”。
“政府還要兜住底線,為困難群眾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為創業者特別是青年人創業解除后顧之憂,促進社會公平,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這樣說。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兩次提到“底線”:“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發揮存款保險制度和行業保障基金的作用,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風險隱患,有效應對外部沖擊,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值得一提的是,不能把“底線”混同于“低標準”“低水平”。堅守“底線”,不是抱殘守缺、不思進取地在“低線”躺平,而是立足“底線”,邁向“高線”,也就是“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
文章首發于鳳凰網政能亮專欄,原標題《政能亮丨堅守底線思維方能“正善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