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莫將垂體瘤當單一腫瘤,須關注內分泌激素對全身影響
視力下降、視野縮小、肢端肥大、月經紊亂、不孕不育……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病征背后,罪魁禍首可能是同一個——垂體瘤。
記者從“2017中國神經內鏡高峰論壇”上獲悉,垂體腺瘤的人群年發病率高達7.5~15/10萬人,正常人群隨機MRI(核磁共振)檢查時垂體腺瘤發現率為10%~38.5%(平均22.5%)。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吳哲褒教授告訴記者:“垂體瘤治療主要包括手術、藥物和放射治療。但是,目前垂體瘤治療的主要問題就是診治的不規范和不專業性,導致不少病人被誤診誤治。”

腦垂體,也叫垂體,是人體最重要也是最復雜的內分泌腺。腦垂體分泌多種激素,對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等有重要作用。垂體瘤就是發生在垂體上的腫瘤,通常又稱為垂體腺瘤。
吳哲褒主任醫師告訴記者,盡管絕大多數的垂體腺瘤都是良性腫瘤,垂體腺癌發病率非常低,但是垂體瘤引起的癥狀會嚴重損害健康甚至影響壽命,“根據分泌激素的不同,垂體瘤可以分為激素分泌性垂體瘤和無功能腺瘤。”
比如,泌乳素分泌型垂體瘤:多數為女性患者,主要表現為閉經、泌乳、不育。男性患者主要表現為男性性功能低減,如性欲下降、陽痿和不育;
生長激素分泌型垂體瘤:主要表現為巨人癥、肢端肥大、面容變丑、血壓升高、血糖升高、冠心病等;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型垂體瘤:主要表現為向心性肥胖、滿月臉、痤瘡、多毛等;
促甲狀腺激素分泌型垂體瘤:主要表現為高代謝的癥狀怕熱、多汗、體重下降、心慌房顫等;
無功能性垂體腫瘤盡管不影響激素分泌,但隨著腫瘤變大會向上壓迫視神經,導致視力不清、視野雙顳側偏盲等。
垂體瘤是顱內常見的內分泌腫瘤,其發病率僅次于膠質瘤和腦膜瘤,垂體瘤的綜合治療包括手術、藥物、放射治療及隨訪觀察。比起傳統開顱手術,經鼻神經內鏡手術由于視野良好、多角度抵近觀察使得腫瘤全切率明顯提高,且手術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已經成為垂體瘤手術的主要方式。
記者從“2017中國神經內鏡高峰論壇”上獲悉,目前垂體瘤治療存在不規范和不專業性。吳哲褒主任醫師稱:“微創內鏡技術的臨床應用在沿海城市已經普及,但是在內陸地區,醫生對于該技術掌握與運用仍有待提高。國內某些地區部分醫師觀念落后,仍將垂體腺瘤看作單一的腫瘤,而不關注內分泌激素對全身的影響;各地診治水平不均衡,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尚不能獨立開展垂體腺瘤的診療工作;還有,垂體腺瘤知識的普及不夠。患者的盲目就醫,醫生的誤診誤治,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質量。”為此,“中國腦垂體基金”應運而生。
吳哲褒主任醫師介紹道,“中國腦垂體基金”是目前國內第一只關于垂體瘤治療和研究的專項基金,旨在宣傳正確治療理念,為基層醫生提供專科培訓,提升醫療水平;搭建有效就醫平臺,為垂體瘤患者就醫就診提供導向性便利,并全力扶助貧困患者。該基金掛靠上海市宋慶齡基金會,由基金會對項目進行審核、監督、管理。
由于垂體瘤的生長部位、病變大小、病理類型不同,患者年齡、癥狀、治療需求也不同,因此針對垂體瘤患者需要實行個體化的規范治療。吳哲褒主任醫師告訴記者:“正確制定垂體瘤的治療策略,往往比治療本身更重要。有些偏遠地區的病人因為當地醫療水平限制,導致用了錯的治療方案。比如,使用伽瑪刀治療垂體瘤可能會造成視神經損傷,導致患者失明。有時候并非垂體瘤本身有多兇險,而是使用了不正確的治療手段導致病情迅速惡化。再比如,有些落后地區的醫生將垂體瘤當單一腫瘤,只是切除了瘤子,卻忽略了內分泌激素對全身影響,垂體瘤治療不僅僅考慮腫瘤占位壓迫周圍神經的問題,還要讓患者內分泌激素恢復正常。”
“所以‘中國腦垂體基金’不僅僅為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診治的垂體瘤貧困患者,提供免費手術和治療(婦女兒童優先考慮),還將展開專科培訓,資助偏遠或內地落后地區的醫生到大的垂體瘤中心進修,進行垂體瘤亞專科醫師培訓,更將組織垂體瘤專家到內地落后地區義診和授課,普及垂體瘤常識,送醫送藥。”吳哲褒主任醫師表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