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越界世博園,城市“雙遺存”再利用實踐范本
基于“土地資源稀缺”的前提,城市不可能無邊界地擴張下去。所以,在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中,上海明確了建設用地將實現“負增長”的目標,這也意味著上海的發展模式將從以往的“新開發”逐漸過渡到“再開發”,城市更新對于上海發展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由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上海錦和商業經營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上海城市雙遺存再利用及實踐高峰論壇”日前在“越界世博園”舉行,城市規劃研究與城市更新領域的專家、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及企業代表就城市更新背景下上海世博遺產和工業遺產再利用進行了深入探討。

上海市文創辦副主任陳躍華表示,上海盤活存量資產的文創園區改造方式凝聚了新興產業,對城市更新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目前市級授牌文創園區已達128家,區縣有300多家,上海的文創產業騰飛對上海的經濟轉型起到了極大的貢獻。作為工業與世博雙遺存,越界世博園將提供有上海特色的、與世界接軌的創意產業園區。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總策劃師唐子來講述了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兩次轉型、世博園區的最初設想和“一軸三區”的設計理念。唐子來認為,目前在上海雙遺產并不多,世博園區的雙遺產是指世博前的工業遺產和世博后的場館遺產。“現在我們仍舊保留了一些世博場館,規劃成功只是圖紙上的成功,真正的成功在于商業化的轉型。”
上海交通大學建筑系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城市更新保護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王林稱,工業建筑的轉型是城市經濟轉型的風向標,工業遺產保護中蘇州河的工業遺產建筑就在其列,黃浦江兩岸開發時也保留了工業遺產、歷史街區、風貌街坊等。上海的工業遺產保護和更新走在了前沿,比如1933就很好的保留了歷史建筑的特質。在未來的工業遺產改造中應多元化,融入商業、娛樂、休閑甚至是住宅的元素,應搭建有活力的城市空間。
上海晟世泰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立民表示,上海房地產市場已從增量轉向存量,上海土地面積是6000多平方公里,可供建設的土地面積是3000多平米公里,以后會不斷縮減。上海未來工業土地將集約節約使用、商辦地將會被強制持有。世博園改建將會是商辦地產的佼佼者,世博板塊本身的商業價值后市可期。
百年工業遺產
越界世博園前身為南市電廠廠房,從1897年創建到2007年關閉,發電廠恰好走過了110年。而在此之前,越界世博園的地塊是當時滬郊的一處園林——半淞園,因其地處南市,而該地區人口稠密卻缺乏園林等娛樂場所,同時毗鄰滬杭甬鐵路上海站,所以自開業后始終客流不斷,并且是滬上一些活動的首選之地。1937年8月,日軍飛機轟炸上海南站,半淞園毀于兵災。此后,半淞園原址便為南市電廠的一處廠房所用。
南市電廠于1954年實行公私合營,成立南市電力公司,次年改為國營南市發電廠。2007年,為了配合上海電力工業戰略轉型,更是出于世博會的建設需要,南市發電廠全部3臺機組停止運行。昔日晝夜回蕩著機器轟鳴聲的廠區安靜下來,整日間吐著白煙的煙囪也沒了“火氣”,靜靜地矗立在那里。直至2010年世界博覽會申辦成功后,原址被規劃進世博園區。
世博范本升級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南市發電廠原址成為世博園內的“城市實驗區”,后改名為“城市最佳實踐區”。城市最佳實踐區不僅是匯集世界各地的城市最佳實踐案例的世博亮點展區,從核心建設理念來看,也是體現城市最佳實踐精神的 “街區再生范例”,展示宜居環境品質、低碳生態模式、工業建筑再生、科技集成應用、地域文化特色等創新實踐成果。
城市最佳實踐區所在區域原為傳統工業集聚地區,工業建筑具有大跨空間特征,較為適合改造成為展覽建筑。完整地保存街區歷史脈絡和有效地利用既有建筑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
在城市最佳實踐區,保留工業建筑的改造和利用占總建筑面積的60%以上。在保留工業建筑的主體結構和基本形體的前提下,進行功能化、時尚化、節能化、生態化改造,不僅作為世博會的各種展館,而且是工業建筑再生的創新實踐。
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是世博會歷史上的一個創舉,然而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歷史使命尚未完全實現。當世博會降下帷幕之際,城市最佳實區踐區會后發展作為“城市再生范例”的實踐過程也悄然開始。由此,城市最佳實踐區拉開了從“世博亮點展區”到“城市活力街區”的第二次轉型。
最令人稱道的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區片區,不只是文化創意產業的辦公場所,而且包含文化創意產業所依賴的商務洽談、產品展示、社會交往、文化休閑等相關設施,形成具有協同效應的創意產業生態,為文化創意人才提供實現夢想的氛圍。

由錦和商業剛剛完成的越界世博園就是城市最佳實踐區轉型道路上的一個成果。錦和商業董事長、總經理郁敏珺表示,越界世博園的定位和傳統的零售以及沒有交流的純辦公物業不同,“所有的辦公它必須是敞開門的,是有互動的,所有的商業是能有體驗能有互動的,這是我們對所有客戶的要求。”
在郁敏珺看來,商業與辦公的融合與互動將使越界世博園成為特色鮮明的消費目的地,甚至上海的新地標。未來在上海,也許會有更多人會選擇來到這里,體味上海作為工業文明城市不斷進化的過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