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網刊文談彭宇案被重提:如何讓“法律始終站在善者一邊”
十年前的彭宇案在近日再次被提及。如果稍有梳理,不難發現,彭宇案已經被多次提及。與以往被提及的背景一樣,是因為發生了“扶不扶難題”——事發河南駐馬店,一個倒地女子,在不短的時間里,竟無一車停車查看,也無一人停步關心。
隨后,來自《人民法院報》的一篇標題為“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么”評論文章,經由最高人民法院媒體平臺轉發后,引發了更熱烈的關注。關注如潮,其實并不奇怪,一者這是最高人民法院的“發聲”;二者對真相的興趣,人們從未消解。
文章一出,輿論對其中“他自己承認撞了老太”的真相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由此再去回望彭宇案當年被一邊倒貼上的“好人被冤枉”、“司法不公”標簽,十年之后,來自最高法的聲音,似乎將要為這個曾經備受關注的案子,設定了“反轉”的前奏。
而從那篇評論文章的寫作初衷來看,之所以以“真相”來吸引眼球,顯然也是試圖通過還原真相,為“彭宇案”正名,在“好人蒙冤”和“撞人該賠”之間,讓情緒歸情緒,事實歸事實,不能“拿出一件十年前被誤讀的彭宇案來唏噓不已,感嘆世風日下,乃至為冷漠尋找借口與出口”。
客觀來說,這些年來,圍繞著扶不扶問題,發生類似的反轉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這也就意味著“被誤讀”也不是一次兩次了。那么,回到兩個最基本的問題:案情的反轉,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為何對被誤讀的彭宇案如此“熱心”——每當類似的新聞出現,“彭宇案”就會被再次納入公共討論范圍?
對案情反轉的“期待”,首先在于對真相的共同期待,尤其是對于一樁曾經撲所迷離的案子;其次,恐怕也是在于人們對“扶不扶”所引發的道德困惑,依然脆弱而敏感。
準確來說,無論案情如何反轉,曾經的“彭宇案”依然只是一樁普通的民事訴訟糾紛。它無法承載太多的道德想象,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的。曾經它不能證明壞人變老了,今天,它的“反轉”,同樣不能坐實人心不古。
在“老吾老、幼吾幼”的語境下,扶不扶依然不會、也不應該成為一道社會難題,它首先源于人心中原始樸素的善念;其次,現代社會也在為善行“站臺”。正如前述的評論文章所言,對于扶不扶的問題,法律早有答案。而在即將正式實施的民法總則中,對見義勇為的行為,更是提供了堅實的兜底保護。
對彭宇案屢屢重提的關切,或許我們還應該跳出“扶不扶”本身,深究其被長期誤讀的根本原因。從一開始,這樁簡單的民事糾紛,能夠上升到事關道德滑坡、司法不公的公共事件,正是因為案件在關鍵證據、法官職業素養存在重大失誤。以至于在十年之后,網友仍然對當年那句“不是你撞的為何要扶”耿耿于懷。
于此而言,重提彭宇案,我們在談的,不僅僅是“救助行為永遠不會成為侵犯的證據”,更多的是如何讓“法律始終站在善者的一邊”,而不至成為人們內心久揮不去的塊壘。
(原題為《重提彭宇案,我們在談什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