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66年發展進步,殲20、運20等國產戰機換裝“中國心”
戰鷹新動力,多款國產戰機接連換裝“中國心”
近日,一則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飛行訓練的新聞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原因是執行此次任務的殲-11BH尾噴口有明顯變化,顯然是已經換裝了全新的國產太行發動機,這也是殲-11B系列戰機在換裝國產發動機后首次亮相。而在去年一年,首批殲-10C、殲-20等國產戰機也都陸續曝光換上了“中國心”。我國國產航空發動機取得突破的背后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先通過一個短片來了解一下,近年來國產戰鷹換裝“中國心”的情況。

近日,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旅在南海海域連續展開空戰、攻防、低空突擊等課目的飛行訓練。值得注意的是,執行此次任務的殲-11BH的發動機尾噴口有明顯變化,顯然是已經換裝了全新的國產太行發動機,這也是殲-11B系列戰機在換裝國產發動機后的首次公開亮相。

近期,巴基斯坦媒體公布照片顯示,我國出口巴基斯坦空軍的殲-10C戰機也采用了中國制造的渦扇-10B“太行”發動機,這也是“太行”發動機第一次公開,已成批量配備給殲-10系列戰斗機使用。

此外,在2021年9月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航展中,換裝國產發動機的殲-20首次公開亮相,并進行了飛行表演。在航展發布會上,空軍發言人申進科大校更是確認,殲-20已經用上“中國心”。
專家分析:“國發版”殲-20多方面性能得到提升
從剛才的短片中我們看到,首批殲-10C和殲-11系列戰機,到殲-20都部分換裝了國產發動機,那么,相比使用俄制發動機的老“殲-20”,新“國發版”的殲-20有哪些新特點?是不是僅僅換了個發動機那么簡單?國產發動機給我國空軍和海航部隊又帶來了哪些改變?來聽軍事專家王明亮的解讀。
66年發展歷程,國產航空發動機不斷進步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航空發動機技術一直都是制約我國航空業發展的一大短板。從渦扇-5到渦扇-15,在國產航空發動機的研制之路上,我們的科研人員可謂篳路藍縷、歷經艱難。下面就通過一個短片來了解一下。
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創建于抗美援朝時期,如果從開始整機研制的1956年算起,至今已有66年。
我國渦扇發動機的開山之作是渦扇-5。1963年,應空軍要求為了改進轟-5轟炸機,沈陽發動機研究所開始研制渦扇-5發動機。僅用了兩年時間,渦扇-5的第一臺樣機就誕生了。然而因為轟-5改進計劃的撤銷,1973年渦扇-5不得不停止了試驗。

中國第一次完全自行設計的加力式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是渦扇-6,于1964年開始研制。經過近20年的刻苦攻堅,就在1982年渦扇-6正式通過24小時飛行前試車時,與之配套的殲-9和強-6項目相繼終止,致使渦扇-6的研制工作也被迫停止。

1987年10月,代號“太行”的項目正式啟動。2005年12月28日渦扇-10完成了設計定型,之后經歷了10多年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渦扇-10終于在2016年實現生產定型,開始批量裝備部隊。渦扇-10是中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大推力、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它填補了國產先進渦扇發動機的空白。

我國為第四代重型、中型戰斗機研制的小涵道比推力矢量渦扇發動機是渦扇-15,代號“峨眉”。渦扇-15已經進行過多輪測試,各項指標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和完善。
厚積薄發,我國航空發動機研制多方面突破
航空發動機被譽為國家制造業的皇冠,是國家工業實力的重要體現。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我國國產航空發動機的研制進程受制于基礎學科、工程設計、材料等方面的限制,研制進程比較緩慢,那么,為什么近年來研制進程出現加快的跡象呢?繼續來聽軍事專家王明亮的分析。
國產大型軍用運輸機運-20換裝國產發動機

除了國產戰機集體換上了“中國心”,我國的國產大型軍用運輸機“運-20”也換裝了國產發動機。在近日的一張照片中,運-20身著試驗涂裝,機翼下的發動機外觀與以往明顯不同,有網友由此推測,這是在試飛新型的渦扇-20發動機。而此前在2021年9月的中國航展上,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就曾宣布,運-20已經有兩款自主研發的發動機正在試飛,而且進展比較順利。他還透露,換裝“中國心”之后,運-20的能力將更加強大。
專家分析:國產發動機對民航和軍機意義重大
在運-20的發動機國產化成功以后,我國是否就具備了全系列航空發動機的制造能力?這對于我國民航和軍隊的發展有什么意義?再來聽軍事專家王明亮的相關解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