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紀委機關報刊文:學習廖俊波從“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開始

“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這是廖俊波生前時常掛在嘴邊的話。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先馬不停蹄地下鄉、入企調研。打電話召集開會,也多是開解決問題的現場會。每當想到廖俊波,福建省政和縣石屯鎮鎮長吳江平腦海里首先浮現的,就是他穿著一雙黑皮鞋,手里攥著一根毛竹竿,在山間步履蹣跚、汗透衣背的身影。
開會是一種重要的工作方法,學習上級精神、做出決策決定、研究具體工作,都離不開開會。但是有的領導干部熱衷于開會,甚至將其視為唯一的工作方法。他們無論大事小情先開會,為凸顯重要性開“擴大會”,短會不行就開長會,一個會議不行明天接著來……會議討論可能很認真、會風可能很嚴肅、決策可能很民主,卻往往失之于空泛,一些重大的問題就在空泛的討論中決定,一些棘手的問題卻總是議而不決。
為什么?因為只泡會場沒跑現場,不了解實際情況。不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遑論決策權。
會議并非能解決一切問題。不到現場,未經調查研究,不掌握具體情況,有些問題不僅解決不好,甚至解決不了。廖俊波也不是不開會,但他開會是在調研的基礎上。剛擔任政和縣委書記的時候,這位“省尾書記”先是組織開展了長達兩個月的下鄉村、進廠礦、訪社區調研,在此基礎上,接下來組織全縣副科級以上單位負責人,連開三天事關政和縣發展的會議,而且還是“務虛會”。這樣有調研基礎的“務虛”,實則是務實。
廖俊波一直堅持著務實的優良作風。能在現場開的會,絕不到會議室開。2012年9月,當廖俊波得知一道路改造曾因變壓器位置選擇而受阻,馬上趕到施工點,花兩個多小時把30多個點位挨個看過后,叫來十幾個相關單位負責人開會,現場制定了解決方案。這不是一把手的權力大,而是因為他了解了實際情況,這樣的一把手才能讓人敬佩、讓人服氣。相反,即便一把手出馬,如果只是走馬觀花,也不會有如此成效。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學習毛澤東同志《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批示,號召各級黨委(黨組)領導班子成員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重溫這篇著作。學習廖俊波先進事跡,不難發現其中的12個工作方法,他都能嫻熟運用。僅就會場與現場的辯證關系而言,他也做到了什么事情“都必須有個基本的調查,基本的分析,不可無根據地、主觀地決定問題”。
“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是一種思想認識,也是一種優良作風。而這種深入調查、務實擔當的工作作風,創造了令人振奮的“俊波速度”。
學習廖俊波,不妨從“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開始。會場里人數再多、領導講得再好,也不如深入實際,到現場去學、去用。
(原題為《能到現場 就不在會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