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攝影美學》新書首發丨法國著名學者蘇拉熱教授的攝影理論重要著作出版

《攝影美學:遺失與留存(第二版)》
作者:弗朗索瓦·蘇拉熱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品:后浪
定價:72元
《攝影美學》是一本攝影理論著作。作者的目的在于構建一種基于理性的攝影美學。本書圍繞三個主要問題,探討攝影在當代藝術中的地位:攝影與現實是什么關系?攝影作品的特性是什么?為什么攝影藝術處于當代藝術的核心,甚至自身是當代藝術的核心?

美學是必要的,尤其在照片是一個痕跡(trace)的情況下。
然而,照片是什么的痕跡?
是我們意圖拍攝之物的痕跡,還是在此之前沒有事先考慮、沒有意愿、沒有欲求的拍攝之物的痕跡呢?
是物體自身的痕跡,還是一個純粹現象的痕跡?
是可攝(photographiable)之痕跡還是不可攝(l’imphotographiable)之痕跡?
是攝影主體(sujet photographiant)還是攝影行為、攝影活動或元攝影之痕跡?
是視點的痕跡抑或取景的痕跡?
是數碼矩陣的獲得之痕跡還是數碼矩陣的開發之痕跡?
是某一特定攝影器材的痕跡,還是令這張特定照片得以成為可能的一般認識論與技術條件的痕跡?
是攝影客體(l’objet à photographier)的痕跡,或是照片的痕跡,是攝影主體,或是被攝主體,或是觀看攝影的主體的痕跡?
是逝去時間的痕跡還是逝去空間的痕跡?
是逝去生活或是死亡的痕跡?
是所有這一切“同時”(à la fois)的痕跡嗎?或許是。但情況是如何的呢?
攝影因此構成問題。
這也是為何它的美學是必要的。
——《攝影美學》

德尼·羅什(Denis Roche),《向維特根斯坦致敬》(Hommage a? Wittgenstein) Belle-I?le,Le Skeul,1979 年 6 月 1 日
《攝影美學》總帶有一連串哲思發問,一連串縝密思考,一連串切實案例。而這一切的目的在于構建一種基于理性的攝影美學。
有關攝影理論的重要著作
《攝影美學》是國際攝影理論研究權威專家、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評論家、美學學者弗朗索瓦·蘇拉熱 Franc?ois Soulages 經典之作,自1998年于法國首版以來,在世界已被譯成多種語言。
《攝影美學》背后是堅實的歐洲理論的傳統以及主要來自歐洲的攝影實踐的支撐,迥異于英語書寫的攝影理論。從基于照片的生產機制出發,從影像生產過程中遺失與留存的辯證關系開始,深入討論攝影在當下,特別是數碼攝影時代的境遇和可能性,展示攝影理論的新地平線。
它的最新版本,也是它的第一個中文版在廣州美術學院和眾多學者的推動下被成功出版。這將為國內攝影理論研究帶來重要參考意義。

貫穿攝影與當代藝術史
蘇拉熱的“攝影美學”建立在跨學科的背景之下,扎根于哲學、藝術史、精神分析學、文學、語言學、攝影史以及電影史之中,巨量信息被精心地編織進他的理論之網。
它圍繞三個主要問題,探討攝影在當代藝術中的地位:攝影與現實是什么關系?攝影作品的特性是什么?為什么攝影藝術處于當代藝術的核心,甚至自身是當代藝術的核心?
目錄
導 言
攝影經歷的震蕩
作為藝術的攝影.
作為當代藝術的攝影
數碼攝影
自拍
一種攝影美學的必要性
第一時刻 從真實到攝影
序 章
問題的關鍵
無法繞開的問題
處理該問題的必要性
第一章 新聞報道攝影的客體:從幻象到創作
1.1虛幻的客體-真實(攝影圖片社)
1.1.1相信的理由
1.1.2懷疑的理由:巴特對峙盧斯
1.2不可能的客體-本質(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1.2.1“普遍攝影”(笛卡爾)
1.2.2“萬物皆流動”(赫拉克利特)
1.3尋找客體-問題(對同一客體的四項報道)
1.3.1攝影圖片社含混不清的客體(熱拉爾·尤菲拉斯)
1.3.2客體-問題的四重命運(卡邁勒·德里迪)
1.3.3客體-問題的重復加倍與一分為二(貝爾納·普洛蘇與弗朗索瓦絲·努內茲)
1.4客體-托詞的力量(讓-皮埃爾·埃夫哈爾)
1.4.1報道-托詞
1.4.2面向一種新聞報道攝影的美學
第二章 從肖像攝影客體到普遍意義上的攝影客體:“此曾被摹擬”
2.1肖像客體的編排式呈現(朱莉婭·瑪格麗特·卡梅隆)
2.1.1戲劇化的攝影
2.1.2面向一種肖像美學與編排美學
2.2面向一種“此曾被摹擬”的普遍美學
2.2.1攝影的手法
2.2.2真實的游戲(安德烈·赫爾普克與皮特·蒂爾內)
2.2.3游戲(jeu)和攝影師的自我(je)(杜安·邁克爾斯和威廉·克萊因)
第三章 普遍意義上的客體:不可攝之真實
3.1既非客觀主義,亦非寫實主義
3.1.1技術及人文層面的限定
3.1.2藝術的限定
3.2問題的核心
3.2.1符號學方法:杜布瓦與舍費爾
3.2.2對問題的哲學解答:康德
3.2.3問題的科學、藝術及美學模式:巴什拉與克利
3.2.4問題被掩蓋的原因:尼采
3.3對問題的兩種藝術性提問
3.3.1面向一種虛構美學(讓-馬克·拉里耶)
3.3.2面向一種想象的指示物美學、印跡美學與檔案美學(埃爾韋·拉博)
第四章 攝影式客體:攝影性
4.1攝影定性的問題
4.1.1照片的接受條件
4.1.2照片的可能性條件
4.1.3照片的制作條件
4.2攝影的特性
4.2.1攝影性的概念
4.2.2問題的核心
4.3實踐-美學結論
4.3.1面向一種選擇美學
4.3.2面向一種可能性美學
4.3.3面向一種圖像的圖像美學以及變化的美學
4.3.4面向一種混合美學
4.3.5面向一種未完結的接受美學
4.4攝影的獨特性
4.4.1藝術
4.4.2存在
4.5攝影性美學
4.5.1三重觀點
4.5.2未完結美學及接受(吉勒·卡隆)
第二時刻 攝影作品
第五章 從無藝術到藝術
5.1無藝術和藝術
5.1.1對藝術的拒絕(唐·麥庫林)
5.1.2從符號到圖像
5.2從無藝術到藝術的轉移(馬克·帕托)
5.2.1照片的美學制造條件
5.2.2照片的技術生產條件
5.2.3照片的美學接受條件
5.2.4面向無藝術的美學
5.2.5攝影行為、攝影活動以及元攝影
5.2.6面向一種攝影的否定美學
5.2.7攝影作品
5.3從匿名到普世(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
5.3.1面向一種匿名美學
5.3.2面向一種普世的美學
第六章 作品生成
6.1藝術生成先于作品生成(雅克-亨利·拉蒂格)
6.1.1攝影師與畫家
6.1.2面向一種事后的美學
6.2作品生成的未完結性(若熱·莫爾德)
6.2.1系統
6.2.2先決條件與藝術的三角
6.2.3一件作品的生成
6.3作品生成的美學及接受者
6.3.1面向一種詩意的美學:布朗肖
6.3.2面向一種想象的美學:巴舍拉爾
第七章 作品和世界
7.1公共的、外在的、非個人的和普遍的世界(黛安·阿勃斯)
7.1.1面向一種悲劇美學
7.1.2面向一種再現美學.
7.1.3面向一種構成美學
7.2私人的、內在的、個人的和獨特的世界(熱拉爾·穆蘭)
7.2.1與藝術作品的接近:胡塞爾理論
7.2.2與世界的接近:海德格爾哲學
7.3美學和攝影
7.3.1風格
7.3.2面向一種“同時性”美學
7.3.3面向一種微不足道的美學
第八章 批判性的作品
8.1藝術與社會:對批判性新聞攝影的重新評估
8.1.1“同時性”的美學和政治
8.1.2調查研究、記憶和相互作用
8.2作品:對現實的批判
8.2.1對廣告的批判(安娜·福克斯)
8.2.2對官方委托的批判(托諾·斯塔諾)
8.3作品:對現實表象的批判
8.3.1對電視行業的批判(克里斯蒂安·加蒂諾尼)
8.3.2對電視的批判
8.4作品:對于攝影的批判(克里斯蒂安·加蒂諾尼)
8.4.1批評
8.4.2批評
第三時刻 攝影藝術
第九章 共同創作
9.1攝影與語言
9.1.1相似性、差別以及轉移
9.1.2攝影的特性
9.1.3口語-寫作,話語與寓言
9.2攝影與文學
9.2.1共同創作的障礙
9.2.2相似性、差異與轉化
9.2.3面向一種共同創作的美學
9.2.4書寫圖像(克勞德·馬亞爾)
第十章 轉 移
10.1攝影中的轉移
10.1.1攝影蒙太奇
10.1.2面向一種轉移美學
10.2向當代藝術的轉移(文森·貝德格爾)
10.2.1繪畫與攝影
10.2.2繪畫式與攝影式
10.2.3作為轉移陣地的書籍
第十一章 參 照
11.1攝影:作為其他藝術的參照
11.1.1從“暗箱”到攝影
11.1.2繪畫的終結
11.1.3面向一種參照美學
11.1.4面向一種視點美學:帕斯卡爾、萊布尼茨與尼采
11.2作為攝影參照物的其他藝術(湯姆·德勞霍什)
11.2.1所謂“造型”攝影的問題
11.2.2對攝影的探索
11.2.3對另一種藝術的需要:面向一種混雜的巴洛克美學
第十二章 記 錄
12.1從手段到目的
12.1.1傳統的手段
12.1.2自身即目的(曼·雷)
12.1.3當代藝術
12.2藝術的二次方
12.2.1面向一種記錄美學
12.2.2面向一種藝術的二次方美學:馬爾羅
12.3從藝術攝影到攝影的攝影
12.3.1建筑攝影
12.3.2雕塑攝影(馬克·帕托)
12.3.3攝影的攝影
結 語
美學
根基
作品
藝術
上下滾動查看更多
理論探討與案例分析并存
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汪民安教授這樣評價:“這本書將宏大的理論抱負、細膩的作品分析和豐富的歷史文獻熔于一爐。”例如在第七章“作品和世界”中重點討論攝影作品與世界的關系問題。以阿勃斯和熱拉爾·穆蘭的藝術作品作為根據,以帕斯卡爾、胡塞爾和海德格爾提出的哲學問題為根據,并以攝影風格的研究為立足點,向人們親身經歷的世界和攝影作品創造的雙重世界發問。
例如第八章“批判性的作品”中主導的概念是“批判”,并在章節開頭明確表達:“一種具有批判性的作品美學應該被應用。”為使人們能夠更好的理解攝影、政治、社會、記憶和人類之間的復雜關系。在攝影師中,討論了加蒂諾尼、安娜·福克斯、托諾·斯塔諾、薩爾加多、雷蒙·德帕爾東、雅克琳娜·薩拉蒙、海倫·勒尼、帕托、賽梅尼克等,他們的行為活動展現出一件攝影作品所具備的三重批判性:對真實的批判、對真實的表象的批判、對既是圖像又是藝術的攝影本身的批判,并進而深入分析。
《攝影美學》不僅有界限嚴明、定義明確的藝術理論,作者還試圖開啟作品本身意義解讀的無限性。理論和案例水乳交融,案例服務于理論的闡述,但案例本身就是理論如何運用和展開的精彩演示。
環環相扣,流暢通俗
實際上《攝影美學》的每個章節的開篇,都有一個提綱挈領的要點提示,正如本書一開始一連串的發問,在深入開展論述之前有效引導讀者思考和研讀。對于難懂的藝術理論,在段落內部、段落與段落之間、篇章與篇章之間環環相扣,前后呼應,這在閱讀和理解上帶來酣暢感。

從思考攝影,到超越攝影
蘇拉熱指出攝影的要點呈現出對于一般哲學問題的思考,譬如,真實與真實的表象、主體與客體、存在與時間、生命與死亡;且尤其呈現出屬于美學范疇下的思考,比如,藝術與無藝術、創作與技術、碎片與作品、攝影藝術與其他藝術……作者以對攝影的美學思考折射哲學問題,不僅質詢攝影與藝術,還質詢人類與世界的關系、人類與表象的關系、人類與其自身的關系。而這些探索與討論,不論對于攝影研究者、從業者、愛好者,藝術研究者、高校師生,文化從業者、攝影師、策展人、影視媒體人、大眾讀者都將有一場深度洗禮。
學者評論
《攝影美學》是法國著名學者蘇拉熱教授耕耘多年的力作。
該書置于變化中的時代語境,結合眾多案例,以宏闊的視野深入分析了真實與虛擬、客體與主體、“無藝術”與藝術、作品與世界、攝影及其他媒介等與攝影密切相關的關系問題,在此多重關系之中揭示攝影的特性。
它將攝影美學定位于遺失后的留存美學,將照片視作不可辨識的主客體及攝影器材綜合作用的痕跡和難解之謎的聯結。
因此,此書并非要提供一個關于攝影的確定性答案,而是啟迪讀者進行開放性的想象與質詢。
正如許多攝影作品本身所給予我們的那樣,此書將帶給我們一段難得的富有詩意和哲思的沉思之旅。
——胡斌,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教授
自成一體的法國攝影理論,其背后是堅實的歐洲理論的傳統以及主要來自歐洲的攝影實踐的美支撐,因此別開生面,迥異于英語書寫的攝影理論。
從基于照片的生產機制出發,從影像生產過程中遺失與留存的辯證關系開始,深入討論攝影在當下特別是數碼攝影時代的境遇和可學能性,展示了攝影理論的新地平線。
這也是一本理論和案例水乳交融的攝影理論著作。案例服務于理論的闡述,但案例本身就是理論如何運用和展開的精彩演示,正可讓我們一睹法國攝影理論的風采。
——顧錚,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攝影美學:遺失與留存(第二版)》
弗朗索瓦·蘇拉熱著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定價:72元
原標題:《《攝影美學》新書首發丨法國著名學者蘇拉熱教授的攝影理論重要著作出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