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溝通民心要善用“文化符號”,以“民相親”增進“國相交”

這兩天,與哈薩克斯坦普通民眾交流時,不斷有人提及三個詞:迪馬希、《舌尖上的中國》和《溫州一家人》。說起時,對方總是“我知道”“我看了”的興奮勁兒,講不完的話題,掩不住的激動。
這當然是因了習近平主席的署名文章。
出訪哈薩克斯坦前夕,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真理報》發表了題為《為中哈關系插上夢想的翅膀》的署名文章。在談到中哈人文交流更加緊密時,所舉的例子就包括: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哈薩克斯坦歌手迪馬希,以及走進萬千哈薩克斯坦民眾家庭的中國優秀影視作品《舌尖上的中國》《溫州一家人》。
這不是習近平主席第一次提及流行明星和影視作品。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坦桑尼亞時,就談到當時正在當地熱播的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2014年出訪拉美時,他帶去的國禮中,更是有一套DVD光盤,包括中國優秀影視作品《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和《失戀33天》等。
流行文化登上了國事訪問的“殿堂”,這可是“國家級廣告”呢。這樣的方式,讓國與國的“高大上”關系,接上了普通人的情感“地氣兒”,“廟堂”與“江湖”不再那么遙遠,而有了聲氣相通,兩國人民心與心的距離,也由此貼近。有哈薩克斯坦人豎起拇指向我們點贊:中國國家主席太了不起了,懂我們老百姓的情感,可親,偉大。
不免心生感慨。
這些例子,一方面表明,文化包括流行文化在國家交往中能起到積極而特殊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說明,跨國文化傳播中,如果能更加貼近受眾需求,必然有更好的心意相通,增進彼此感情。
跨文化傳播中,有一種“文化折扣”現象,指的是,因為文化差異往往會造成理解難度,導致傳播效果受損。有些歷史文化積淀較深的作品,固然有其永恒的價值,但在跨文化傳播中會受到文化折扣的影響。而大眾文化因其生動活潑的傳播方式,往往能減少文化障礙,更易于為有相當文化差異的社會所接受,為普通民眾所理解,從而減少折扣,甚至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迪馬希,音樂能超越國界民族,跨越時間空間,進入異國文化中,接受度與認可度極高。他能夠很快成為中哈文化交流的一個“文化符號”,偶然中也存在著必然。事實上,一句“帶你去看‘進口小哥哥’迪馬希家鄉”的直播口號,把很多中國年輕人吸引進來,正是有力證明。
優秀的現實題材影視作品還有一種功能,即有助于對接現代人的情感共鳴。就像《舌尖上的中國》《溫州一家人》這些作品的海外傳播,可以讓異國觀眾更好地了解中國,認識其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產生文化上的親近感。
由此也想到正在建設中的“一帶一路”。自習近平主席提出倡議以來,已得到廣泛響應,參與國家眾多,但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的不同,各國對于文化的需求必然千差萬別,對文化的理解也深淺不一。中國文化正在積極“走出去”,如何減少跨文化傳播中的“折扣現象”,提升文化傳播的“增值效果”,恐怕還需好好研究。
其實我們已有一個最好榜樣——習近平主席就多次在講話中呈現了教科書般的文化傳播經典案例,包括這一次。他是一個極善于用“文化符號”講好中國故事的高手,你看,僅僅一個迪馬希,就拉近了多少中國人與哈薩克斯坦人之間的感情。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更在青年人的交往中。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身影日益活躍,國與國間的民心紐帶如何系緊,我們既需要更多的迪馬希們,也需要更多《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優秀作品,當然,最重要的, 是要向習近平主席學習,善于用好“文化符號”,提高跨文化傳播中的意識與能力,跨越文化鴻溝,以“民相親”增進“國相交”。(原題為《溝通民心要善用“文化符號”(記者手記)》)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