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級裝備、頂級奶媽環伺,達達為何還把游戲打成這樣?
在消費場景逐漸去中心化的時代,零售行業的即時性需求加速爆發。即時配送作為即時零售發展的基礎設施,也在近年來打開了全新的市場空間。
一方面,通過行業規模數據可以印證這一點。截至 2020 年,即時配送行業消費者規模達到5.06 億人次,同比增速穩定在20%左右;年訂單量超過200億單,同比增長25%.
艾瑞預計2025年即配市場訂單量有望達到約795億單,當然,結合疫情的反復,這一市場還有更多的想象力。
另一方面,在產業結構上,也在持續多元化。在過去,即時配送的核心業務是餐飲外賣,如今隨著生鮮、快消等零售到家業務等需求的被激活,即時配送也迎來了“送萬物”的黃金發展期。
除此之外,同城即時配送的需求約90%來自一二線城市,這也意味著三四線城市還是一片待開采的金礦,也是即時配送領域未來可以預見的巨大增量空間。
當然,從頭部企業的業務表現我們也不難看出這一點。近日,達達集團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全年總營收為6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78%。
不過話說回來,從達達的財報我們也不難看出,即時配送行業雖然尚處巨大的紅利期,但達達幾個關鍵的指標似乎都在指向,這個行業的錢并不好賺。

尤其從其創始人忘記此前信誓旦旦的承諾,到妥協、再到食言的態度中,也能看到這一點。
高成本與高虧損換增速,達達遠遠沒有找到平衡點
從整體的營收規模、增速方面來看,達達的表現可以說非常優秀。但規模與增速只是表現,成本、利潤、以及業務占比才是最能看出問題的關鍵。
首先我們來看盈利這一指標,財報顯示,其2021年第四季度,Non-GAAP下凈虧損4.854億元,上年同期凈虧損4.196億元;
同時去年全年,達達Non-GAAP凈虧損21.029億元人民幣,2020年同期虧損11.680億元,虧損近乎翻倍。
此外,據其財報數據,截至2021年12月31日,達達集團持有現金、現金等價物、受限現金及短期投資為17.648億元,較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62.911億元大幅減少。
此外,更關鍵的一點是,2021年,達達集團在經營費用上進一步增長,總成本和費用合計達到了96億元,去年同期則為75.65億元。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運營支持成本和營銷費用增幅明顯,分別為51.39億元和34.28億元,同比增長約4.18億元和15.79億元。
所以說,達達的高增速,一方面是來自于行業快速增長的紅利。另一方面是通過犧牲利潤、高成本換增速,如果去除這些換增速的手段,達達還安全嗎?
當然,除了以上幾點,達達還有一個明顯被業內質疑的點,就是對京東的高強度依賴!龐大的營收規模與增速,京東對其的貢獻占據核心地位。
但盡管如此,對于高企的成本,與持續擴大的虧損,達達依然顯得束手無策。因為在可以預見的下半場競爭中,運營成本、管理成本、營銷成本還會大幅增長。
與此同時,面臨高企的成本以及市場的高強度競爭,獨立的第三方即時配送平臺尚未找到盈利模型。尤其對于業務較單一的達達來說,營收與成本之間的平衡點還尚未找到。
與京東捆綁持續加深,達達難斷奶!
達達對京東的高強度依賴一直是業界質疑的焦點。從直觀上來看,有京東給達達輸血這是好事,畢竟找這樣一個“奶媽”不容易。
但從深層次角度來看,這樣的輸血,會讓達達變得更加被動,也就是其未來的發展好壞,都會由京東的表現來決定;且過度的依賴也容易麻痹自身的發展動力與想象力,這也是被質疑的關鍵所在。
我們具體來看。
根據達達財報,在業務方面,達達主要由達達快送和京東到家兩部分核心業務構成。2021年第四季度,達達快送平臺營收為7億元人民幣,京東到家平臺營收13億元人民幣;2021年全年,達達總營收68.66億,京東到家營收41億元。
從營收規模上來看,達達目前已經算得上該領域的準巨頭,有著足夠大的體量,但背后,這個大是被“奶大”的。
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達達集團分別有56.7%、49.1%及50.5%的收入來自為京東提供服務。而到了2021年,這一數據已經上升到了60%。
達達方面也表示,京東到家營收的大幅增長,是受益于活躍消費者數量和平均訂單規模增加,尤其是品牌商和零售商推出的促銷活動構成了京東的凈收入的增量。
達達這里也提到,到家業務的增長,尤其是品牌商和零售商推出的促銷推動構成了京東的凈收入增量。
也就是說,如果其到家業務的增量,京東的促銷活動以及京東的增量是起著決定性因素的。
盡管如此,但達達與京東之間的關系還在通過各種方式持續捆綁,包括資本上、業務上。
上月,京東集團宣布將完成對達達集團的股份增持,交易完成后,京東將持有達達約52%股份。
達達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蒯佳祺則表示,京東增持達達已于2022年2月完成,達達期待與京東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為消費者提供即時零售服務。
達達集團創始人兼CEO蒯佳祺在上市期間強調:“我們永遠不會變成零售商。”如今的妥協,讓我們看到,成立近八年的達達,雖然有京東這個“奶媽”,但是依然沒有學會自己造血。
即時配送競爭未減,達達難言安全!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此前招股書披露的數據,2020年前后,達達集團支付給騎手每份訂單的平均金額為2.76元。
高昂的騎手成本也是達達運營成本的核心。同時,隨著行業競爭的持續力度的持續加大,騎手費用持續上漲也是可以預見的。
根據達達財務數據,2017-2020年,其騎手支付成本分別支出15.27億、19.18億、26.79億和47.2億,當然這背后主要是業務規模擴大的因素,當然也不排除騎手成本上漲的因素。
此外,達達騎手核心都是采用眾包模式,這背后還有著不可忽視的風險。即如果政策出現變化,達達還面臨著將需要向騎手支付包括員工福利、社會保障金、住房公積金在內的大量額外費用的可能性。
這將進一步拉升其騎手成本,虧損問題如何解決又是新的問題。放眼即時配送整個賽道,可謂巨頭云集。
除了餓了么蜂鳥、美團、叮咚們以及菜鳥點我達這些脫胎于即時零售平臺的玩家,還有順豐同城等物流領域的強勢玩家也在加速入場。
這也意味著,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即時配送領域的價格戰還會持續上演,這也將進一步拉長達達們虧損周期。
那么對于達達來說,在快送及到家業務之外,尋求新的增長點也成了關鍵所在。
蒯佳祺從“我們永遠不會變成零售商。”到“期待與京東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為消費者提供即時零售服務”的態度轉變,可以看出達達的無奈
但即時零售這條路,并不比即時配送的路好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