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部講全職主婦的國產婚戀劇,又撲了?
原創 黎塞普 新周刊

白百何的新劇,怎么又撲了?/《我們的婚姻》
這部劇可圈可點的或許只剩下那些包裝精美的金句,它們就像色彩豐富的糖衣,用來掩蓋粗糙凌亂的劇情內里,而那些被熱搜上的金句截圖吸引而來的觀眾,就像被網紅景點高P照片欺騙的游客,一窩蜂地來、又一窩蜂地散了。

白百何新劇上了,演技被夸了個遍。
在一段激烈的吵架戲里,她展現了一個專業演員的臺詞功底,長達四分鐘的密集臺詞,她情緒飽滿、歇斯底里地痛斥丈夫的虛偽和自私,演繹了一個絕望無奈的全職主婦形象。

觀眾評論:“白姐一罵人,我就爽了。”/《我們的婚姻》
這是白百何闊別電視劇圈四年帶來的作品《我們的婚姻》,作為一部有野心的國產婚戀劇,在制造金句上自然不能輸,白百何飾演的全職主婦沈彗星幾乎成了片中的“金句制造機”——
“這個社會對女性要求真的太高了,恨不得你剛生完孩子就練出馬甲線,能獨立熟練帶孩子的同時最好還能完成自我提升,反觀對男性的要求呢:只要不出軌,不家暴就是好男人,憑什么啊!”
“在外面掙錢跟在家帶娃就是分工不一樣,怎么還得分個三六九等啊。”
“識什么大體、顧什么大局啊,社會都進步了,為什么規則沒變呢,那是因為現有規矩對你們男的有利,那是因為你們這些既得利益者在阻擾變革。”

劇中辯題:高學歷女性畢業就當全職主婦,是不是一種浪費?/《我們的婚姻》
編劇借白百何之口在劇中瘋狂輸出金句,企圖引起觀眾的共鳴,但金句的濃度并不能稀釋劇情的懸浮程度,白百何扎實的演技只能給這部劇增色,而不能令這部劇“咸魚翻生”。
收視率低、討論度低、網播數據平平,根據CSM63城電視劇收視率排行榜,《我們的婚姻》首播收視0.25%,排在第九位,占市場份額1.04%,只比多次重播的《我的前半生》稍高一些。

巧合的是,《我們的婚姻》《我的前半生》兩部劇出自同一導演沈嚴之手。/微博@衛視這些事兒
在有白百何、佟大為、蔣欣等實力演員的加持下,為什么《我們的婚姻》卻無法復制前作的成功?

精致的金句,粗糙的劇情
全職主婦,大概是國產婚戀劇里出現頻率最高的面孔,《我們的婚姻》也再一次將鏡頭對準了這一群體。
白百何飾演的沈彗星,名牌大學金融系高材生,剛畢業就進了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公司工作,后因懷孕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安心在家當了六年的全職主婦。
一直以來沈彗星都堅信一個觀點,就是她與丈夫在這場婚姻關系里是平等的,他們之間只是家庭分工的不同,不存在任何鄙視鏈。
但剛搬進新家的第一天,沈彗星從醉酒的丈夫口中聽到了他真實的內心想法,由此戳破了表面平靜的婚姻生活。原來丈夫認為這一切都是他在外打拼事業的功勞,妻子的付出不值一提。沈彗星開始了思想上的覺醒,決定重返職場。

沈彗星渴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的婚姻》
曹曦文飾演的蔣靜幾乎是沈彗星的對照組,代表安于現狀、以夫為天的全職主婦形象。
她把婚姻當做職場、把丈夫當做老板,在這樣的思想建設下她覺得丈夫的許多缺點都能忍受,但這場費盡心思維系的婚姻最后以出軌收場,丈夫妄圖用一個最新款的包包安撫好她的情緒。

不平等的婚姻關系。/《我們的婚姻》
從人物設定上,可以看出導演想探討的是與“全職主婦家庭困境”有關的話題,如果聚焦在此,或許還不會招致觀眾的差評,但真正勸退觀眾的是劇中生硬的職場戲與離譜的劇情走向。
毛尖老師曾在脫口秀《全是套路》里提到影視劇的世界容量實在太低了,男女主角無論做什么都會誤打誤撞遇到。
在《我們的婚姻》里,沈彗星決定重回職場,恰好就被丈夫競爭對手的公司錄取,且在同一項目打擂臺。她竟然也毫不避諱,欣然接受,并且公司領導在知道她丈夫身份的情況下,也放心地將這么重要項目交給她操辦。

夫妻同臺battle。/《我們的婚姻》
這段為了對立而對立的劇情,就是在強行激化家庭矛盾,順勢在爭吵中引出沈彗星發人深省的金句——“孩子和家庭是咱們兩個人的吧,為什么一說到工作,就得以你為主,以我為次呢?”
除了職場部分刻畫得過于失真,主線劇情也逐漸離譜,有一段綁架孩子的戲碼讓婚戀劇慘變刑偵劇,從夫妻吵架的家庭日常升級到了“誰是兇手”的懸疑氛圍,觀眾一下有了跳錯臺的慌亂感。

讓人一頭霧水的綁架戲。/《我們的婚姻》
相較于女性角色的刻畫,劇中的男性角色普遍缺乏魅力,盛江川自私、陸維斌出軌、霍連凱大男子主義,連不重要的路人乙發表的都是輕視女性的言論,除了全職爸爸李宇文外,基本看不到男性角色的人物弧光。
這部劇可圈可點的或許只剩下那些包裝精美的金句,它們就像是色彩豐富的糖衣,用來掩蓋粗糙凌亂的劇情內里,而那些被熱搜上的金句截圖吸引而來的觀眾,就像是被網紅景點高P照片欺騙的游客一樣,一窩蜂地來,又一窩蜂地散了。

國產婚戀劇里的全職主婦,我看膩了
國產婚戀劇的賽道越來越擁擠,人物也越來越臉譜化:渴望重返職場的全職主婦、干練精明的單身職場女性、腳踏多船的海王、出軌的丈夫、智斗小三的妻子、封建的惡婆婆……可以說,一部婚戀劇如果沒有以上幾張面孔,那一定是不完整的。
如果把近幾年國產婚戀劇里的“全職主婦”形象單拎出來看,總結出來的關鍵詞大概是懸浮、失真與矛盾感,矛盾的點在于這些專注于刻畫富人階層的家庭劇,卻極力地想讓普通觀眾從中獲得共鳴。

沈彗星家的房子,走路到金融街上班只需五分鐘。/《我們的婚姻》
在《我們的婚姻》里再次出現了十幾萬一平的高檔小區,面朝金融街、背靠中央商務區,沈彗星家的房子一百多平,市值一兩千萬,蔣靜的房子四百多平,最低四五千萬。
片中有一個情節是三位家長誤以為自己的小孩不小心劃破了別人的豪車,車主索要賠償每家五萬三,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是這么說的“五萬塊對咱們家來說不會影響什么,但小孩子撒謊對他今后的影響可就大了”。

網友評論:五萬塊對我的影響可太大了。/《我們的婚姻》
再看《我的前半生》里的羅子君,穿私人定制八萬塊錢一雙的鞋,背的全是名牌包包,孩子接送吃飯都由保姆照顧,“唯一需要花時間斗爭的是日漸松弛的皮膚,和年薪百萬的丈夫身邊花枝招展的女孩”。

保姆為羅子君拎購物袋。/《我們的婚姻》
《三十而已》里的顧佳,上海外國語大學畢業,住上海市中心地段,孩子上的是頂級的國際幼兒園,報的興趣班是馬術課,還有劇中最出圈的那張圖,貴婦圈聚會人均名牌包包,價值百萬的喜馬拉雅鉑金包才能站在C位。

耐人尋味的合照。/《三十而已》
《陪你一起長大》里的林蕓蕓住獨棟大別墅,衣帽間堪比奢侈品店鋪,還有《甜蜜》里海清飾演的全職主婦田蜜,為了刻畫她的善良與仁慈,第一集開頭她遇到一個偷狗的狗販子,對方稱他偷狗是為了給女兒攢兩萬塊錢治病,然后她二話不說就給了他三萬塊錢。
人均富人階層的家庭,“幾萬塊不算什么”的凡爾賽語錄,還有全職主婦重返職場就能叱咤風云的俗套橋段,作為觀眾來看,確實是已經看膩了。

真實的全職主婦,被忽略的大多數
在《我們的婚姻》的豆瓣頁面,有網友發出這樣的評論:

普通家庭主婦還能成為國產婚戀劇的主角嗎?/豆瓣截圖
一些席卷熱搜標榜“真實扎心”的婚戀劇,很有可能是懸浮而不自知。
例如,婚戀劇里動不動就出現的找保姆的劇情,對于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找保姆所需的費用也是一筆無法負擔的支出。《2020年阿姨年鑒》中曾統計,2020年家政阿姨們的平均工資為5752元,折合年收入6.9萬元,另一個數據是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3.2萬元,其中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9萬元。
影視劇里在一線城市有千萬豪宅的高學歷全職主婦,也代表不了大多數全職主婦的生活。《2019 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顯示,全職媽媽在低線城市比例更高,達到64.6%,且77%的職場媽媽在產后有過復工擔憂,焦慮主要集中在對工作生疏、專業能力下降、崗位被取代等因素。

抖人評論:打工還1.5億,確定是人民幣嗎?/抖音截圖
全職主婦的真實生活,已經被國產婚戀劇忽略許久了。
對比起影視劇里輕松拿出五萬塊賠錢的爽快利落,不少全職主婦在經濟上并沒有那么多的話語權。演員劉敏濤在《我的中年叛逆》里曾分享過一個故事,當她還是全職主婦時,有一年她與前夫在清水寺旅游,路過一家冰淇淋店,她想進店買一根抹茶冰淇淋,但她當時身無分文,只好作罷。
這就是很多全職主婦所面對的困境,她們失去了工作,沒有了收入來源,只能依附于丈夫。她們戲稱自己是“四無人員”,連基本的社保金還得自己交。

全職主婦不為人知的心酸。/紀錄片《愛無止“凈”》
她們之中的大部分人正在被“邊緣化”,或曾遭受過身邊人的“言語霸凌”和偏見,她們被認為是男人養的,不用上班就是在家里享福,被看不起,在這個過程中她們變得迷茫,失去自信,“作為一個女性的角色來說,你其實就是失業的。”
許多全職主婦人生的價值就困宥在了這一方小小的空間,紀錄片中有一位全職主婦已經離開職場多年,但直到今天她還在懷念職場的感覺,如今她現在每天在家里對著孩子、對著奶瓶,連一個可以說話的人都沒有。她用“寂寞”來形容這段日子。

全職主婦被忽略的精神世界。/紀錄片《愛無止“凈”》
在《82年的金智英》里,有這樣一段話:自從成為全職主婦,金智英最深刻的體悟是人們對“持家”的雙重定義。有時持家會被看作“整天在家里閑著沒事做”,充滿貶義和歧視;有時則被看作“養活一家老小的事”,把你捧得高高在上,卻又不會用金錢來換算這件事情,因為一旦有了定價,勢必得有人支付。
偏見、歧視、邊緣化,全職主婦正面臨的困境比我們想象得要艱難得多,但在許多國產婚戀劇中,為了鋪排劇情爽點和金句,導演們不會將鏡頭聚焦在普通的全職主婦身上,但那才是真實的、正在發生的故事。

[1]《2019 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2019-12-25
[2]《2020年阿姨年鑒》.2020-1-14
[3]《小敏家》播完了,可我的焦慮還沒完.2022-1-5

?作者 | 黎塞普
?校對 | 向陽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原標題:《人均白百何的婚戀劇,太嚇人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