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白鹿原》VS《歡樂頌2》,真是觀眾不識貨嗎
我不需要論證《白鹿原》有多優秀,在口風刻薄的豆瓣網上,它得到了9.0的高分。
假如你不清楚這意味著什么,我可以列出9分以上的國產劇,它們是《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黎明之前》和《瑯琊榜》們。
是的,口碑炸裂的《甄嬛傳》和《北平無戰事》也沒能沖上9分的門檻。

有意思的是,與《白鹿原》同期的熱播劇《歡樂頌2》,盡管開播以來口碑急轉直下,豆瓣評分僅為5.1分,但收視率卻居高不下。


兩相比較,讓人不得不感慨,一方面優秀的國產劇收視率堪堪破1,另一方面口碑不佳的熱劇卻收視大豐收,霸占話題榜,難道真是觀眾不識貨嗎?

更嚴重的問題是,“叫好不叫座”這回事說久了,也難以讓人確信,憑什么不叫座?到底是市場選擇,還是觀眾品味出了問題。如果“站著把錢掙了”這種事就像天上掉大餅,那我們憑什么激勵創作者去生產優秀的作品?或者真如悲觀者所言,我們的觀眾配不上優秀的作品?
別急,我們先看《白鹿原》好在哪里。
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當然是一部巨作,它以陜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圍繞著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展示了一幅近現代中國人鄉土生活的畫卷。正因為這部作品的豐富宏大,它被改編為電影、話劇、秦腔等多種藝術形式。
今次電視劇《白鹿原》是配得上原著的,事實上好的國產劇是有共性的,它們往往不只有精良的制作、妥帖的表演、跌宕的劇情,更重要的是它們往往有價值的承載。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中國人的客廳里,要不要接納一部優秀的《白鹿原》?
有件事老生常談,但卻總被忽略,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國產劇的觀看環境。在以客廳+電視機為重心的中國式家庭里,電視劇常常是背景音的存在,它能提供一定的娛樂性,同時又別太“搶戲”。觀劇者要嘮家常,做家務,出去談事情回來又接著看。
從這里出發,你會發現國產劇的劇情拖沓、人設狗血、表演夸張等等缺陷,都變成了一種潛在的優勢。從欣賞角度,觀眾固然不喜歡低質量的劇集,但實際消費又會發現,它們與客廳環境有天然的契合。

假如我們把更多考慮的因子加入,就不難發現,優秀的國產劇不熱播,其實是觀看環境、明星效應、題材吸引力等多維度影響的結果。
在我看來,“怪觀眾不識貨”這種離譜論調,無非是僅考慮了質量因子,忽略了更多相關因子的片面看法。
如果你認為結論是優秀劇沒出路,我要提供另一個答案。本文開篇提到的高口碑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早在2007年湖南衛視播出時也是收視慘淡。十年之后,這部優秀作品被某網站買下版權,根據早先的媒體報道,最后該劇按每集30萬的價格售出,居然賣出了近1400萬的高價。
另外一個勵志的案例是,某公司當年斥資上千萬購買了《鐵齒銅牙紀曉嵐》三部曲的中國大陸地區永久播映權。結果2014年三部曲沒有到貨前,該公司營收僅為130萬,一年后,通過多輪銷售,一口氣賺了1048.5萬元,光這一套劇就貢獻了當年69.81%的收入,幾乎養活了一家公司的員工。
口碑傳播的補償效應,往往是滯后的,國產劇百煉成鋼的一個標準,是它是不是歷久彌新的重播劇。有些劇賺快錢,有些劇賺長線,10年后《歡樂頌2》們不一定有市場,但《白鹿原》在大浪淘金后仍然能吸引到新的消費者,我可一點都不會意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