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高考故事|人大常務副校長王利明:沒教材,當年法學課講政策

蔣安杰/法制日報
2017-06-07 14:27
法治中國 >
字號

王利明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博士研究生導師  

1977-1981年,湖北財經學院法律系本科畢業,獲法學學士學位;1984年12月,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碩士研究生畢業,獲法學碩士學位。研究領域:法學方法論、民法總論、商法理論、物權法、債與合同法、侵權行為法。

時光如梭,從1977年參加高考踏進大學校門到今天,不知不覺已有40年了,40年彈指一揮間。想起當年,作為“文革”后恢復高考公開招錄的第一批大學生,現在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的王利明教授感到自己十分幸運,而且對于特殊的稱號“七七級”大學生也十分自豪。

1977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政治領域的撥亂反正、精神領域的思想解放、教育領域的正本清源,都為這個年代烙上了深刻的印記。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發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社會頓時沸騰。

王利明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大學招錄制度改革的消息傳到他插隊的村莊時,大家對此都將信將疑,因為高考已經停止十多年,這一消息公布后,許多人都懷疑是真考還是假考。

“最初我也沒有把此事當真,因而并沒有認真備考。但過了不到1個月,我的一位中學老師給我寄來一封信,他在信里叮囑我說,我在中學是班里的學習尖子,有基礎,有希望,不管消息是真是假,一定要參加這次高考,哪怕權當一試,也是難得的機遇。我回信說出了心中的顧慮,自己已經很多年沒有摸教材,手頭也沒有數學、物理、化學等課本,不知道該復習什么,怎么復習。老師又很快回信,并隨信給我寄來幾本‘文革’前的中學教材,并再次鼓勵我努力復習。就這樣,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我向生產大隊請了假,回到小鎮上,認真備考。我把自己關在小房間近半個月不出門,每天啃點紅薯,吃點炒飯,醒了就看書,看累了就睡覺,就這樣復習了半個月,迎來了考試正式舉行的日子。我進考場后,發現里面空座位不少,看來不少人最后還是放棄了。”王利明回憶說。

改變命運的一次考試

記者:40年春秋,不覺已一晃而過。王老師,您還能記得曾經的高考題目嗎?請您談一談當年的高考情況。

王利明:考試的題目倒是很簡單,第一天考政治,第一題就是解釋什么是“四人幫”。我看到這個題目,幾乎要笑起來,覺得這題目太簡單了。語文主要是翻譯荀子的《勸學》,并寫一篇題為“學雷鋒的故事”的文章。這個我還比較熟悉,因為我的古文基礎比較好,所以語文答題并沒有遇到困難。難的是數學考試,題目雖然主要是小學數學知識,但由于我們多年沒有看書學習了,最簡單的題目也答不上來。我后來聽一位招生老師說,我的數學考得很差,但好在語文很出色,把平均分拉上來了,才勉強被錄取。我就這樣誤打誤撞地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考試。我至今還記得,我正在田間除草時,一位鄉村郵遞員大聲叫我的名字,然后給我送來了一封郵件,我打開一看,是大學錄取通知書,我當時仍然不敢相信,請身邊的幾個人仔細看是不是真的,大家都確認無疑,我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進到大學以后,同學們聊起來,我才發現大家都有相似的經歷,大家都是靠自己多年的老底子應付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考試,一場改變了我們個人命運的考試。我后來才知道,“七七級”高考報名人數達到了2000余萬人,但最終錄取的人數不到實考人數的5%,那一年也是高考恢復以來錄取比例最低的一年。

永懷感恩之心的一代

記者:王老師,回憶起40年前的高考,您曾說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代表您的感受,對那個時代您最真實的記憶和最想表達的是什么呢?

王利明:我首先感恩改革開放、感恩高考制度的恢復。我經歷了十年“文革”和改革開放,這兩個時期的對比對我來說是切身的體會。我們經歷過十年“文革”,從“文革”的混亂中走過來,真是像噩夢初醒一樣,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的變化迅猛而震撼。我們這代人有幸趕上改革開放的大好時光,我們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也是改革開放巨大成就的見證者,更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改革開放給我們搭建了施展才華的舞臺,為我們提供了報效國家民族的舞臺,更為我們的事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難得的機遇。沒有改革開放,我們這代人只能是渾渾噩噩度過一生,可能終身一事無成。我也感恩高考制度的恢復,鄧小平同志一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呼吁,讓停了12年之久高考的鐘擺,終于又重新嘀嘀嗒嗒地擺動了。鄧小平同志關于恢復高考的重大決策,改變了我的人生,改變了我的命運,而高考制度本身,直到今天仍然讓許許多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擁有走進大學殿堂、實現大學夢的機會?!?/p>

我要感恩我們的母校和老師。教育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時至今日,我仍特別懷念大學生活,感恩我的老師們。那個時候很多老師從農村、工廠、五七干校返回到學校,開始新的生命,對教育的那種原始而強烈的熱愛,驅使他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學生。那時候師生之間的關系是非常純粹的、親密的,沒有摻雜功利的色彩,老師們無私地為大家授業解惑。

記者:您還能記得當時和老師交往以及交流的一些細節嗎?

王利明:是的,可以說好多故事我都記得。那個年代,每次上完課,老師都會主動到宿舍繼續跟學生交流,坐下來一聊就是幾個小時,不僅僅是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專業問題,還要和學生討論為人處世的道理,老師帶給我們的不只是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和見解,更重要的是對人生、對事業的思考和人生的智慧、閱歷。

傍晚時分,我們吃完飯,也經常踱步到老師家串門,師生之間敞開心扉,無話不談。老師對我們的關愛可謂無微不至,我記得,一次我生病躺在床上,沒有吃飯,當時民法課程的任課老師聽說后,親自上街買來一只活雞,為我熬煮了一罐雞湯,讓我感動得幾乎要掉下眼淚。現在這種事可能是鳳毛麟角,但在那時,師生間的這種交往卻司空見慣,十分自然。

沒有教材全靠摸索

記者:1977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年,你們那時是怎樣上課的呢?  

王利明:說起這些,我也要感恩那些大學期間第二課堂的老師。我們那個年代百廢待興,包括法學在內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都處于重建的起步階段,許多課程還在摸索,根本沒有教材,我記得當時法學課程大多講授的是國家政策而非法學知識。大學4年間,有半年以上的時間我們都是在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中度過的。   

我們走進工廠、車間、走進基層的公檢法機關和辦案的法官、檢察官和警察一起交流,到農村田埂上,到農民家里,了解基層火熱的生活,由此對中國社會的民生百態有了切身的體會和了解。我們不光在所謂象牙塔的大學里惡補各種專業知識,吸收一切精神養分,還腳踏實地地深入社會這所大學,觀察、調研、體悟、思考。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熱衷于從學校走入社會,從無字句處讀書。正是這些社會實踐鍛煉了我們,“七七級”的學生們都有一個學以致用、兼濟天下的抱負和雄心。

不可復制的特殊一代

記者:有人說,“七七級”是激情燃燒的特殊一代,各行各業成就了很多人才,但不可復制,您是怎么看的?   

王利明:是的,因為那個年代太特殊了。當時走進大學校園的情景我至今記憶猶新,絕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工廠、車間、軍隊,許多人身上都留著泥土的氣息。記得當時開學報到時,有人背著行李第一次走出鄉村,有人挑著擔子,手上還牽著自己的孩子,有的人身穿軍裝或車間的工作服走進校園,大家走到一起,住在一起,發現年齡差距極大,有“老三屆”的,也有像我這樣高中畢業只有兩年多的,年齡甚至相差十多歲,大家走到一起成為同學,這也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現象。

我記得,就在我進校的前一年,無論是我生活的小鎮,還是我插隊的農村,人們都不敢輕言國事,串門時若說到這樣的話題,主人都要立即打斷,或是打開窗戶、打開門,看看外面是否有人在偷聽。歷經多年的政治運動,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說錯一句話而蒙受牢獄之災。然而,就是從我們進校后,國家政治環境逐漸發生變化,人們開始真正敞開心扉,可以議論國家大事,可以提提個人的想法。國家不僅進入了一個改革開放的時代,也進入了一個煥然一新的時代,對我們而言,更是進入了一個理想激揚的年代。  

我們“七七級”曾經經歷了很多磨難,不少同學都有上山下鄉的經歷,這些經歷也是我們寶貴的人生財富,使我們真正懂得了農村,理解了農民,也進一步讀懂了國情。作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學生,每個人都感覺自己應當成為國民表率、社會棟梁,應當擔當起對國家、對民族的重任。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宿舍里,同學們都在關心國家大事,時常討論國家大事。那時宿舍里沒有訂報紙,我們就到外面公共櫥窗欄里仔細閱讀每天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甚至自覺地就這些報紙上發表的文章展開討論,沒有人組織學習,沒有人號召大家學習,但是大家都是那么認真地習慣性地湊在一起學習、討論。

1978年,全國開始了真理問題大討論,我們也積極參與了這場討論,與百廢待興的國家一起度過寂寂無聲的年代,迎來激情燃燒的歲月。“七七級”后來涌現出一大批杰出人士,其中不乏政界、學界、商界的領軍人物,有人稱之為“七七級現象”,我想這是和那個特殊的年代,特殊的風氣,特殊的一代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艱苦而快樂的一代

記者:王老師,你們上大學時的生活情況怎樣呢?特別艱苦嗎??

王利明:我們入學時,剛剛粉碎“四人幫”,十年動亂結束時間不長,仍是滿目蒼夷、百廢待興。那個時候物資極度匱乏,整個武漢市幾乎都沒有多少蔬菜供應,每天我們都只能吃到一點點蔬菜,幾個月見不著一點葷腥,但是沒有一個人抱怨,口腹之困無礙于我們高漲的學習熱情。幾乎每個人不為外物所擾,因為大家都經歷了人生的磨難,吃過苦、挨過餓,倍加珍惜學習的時光,不會特別在意生活的艱苦,沒有人想到去做兼職。我因為家庭貧困,學校每月還給我十多塊錢的生活補貼,就靠這十多塊錢,我不僅能夠支付生活費,還想辦法節省一點錢到書店看看,買幾本自己喜愛的書。因為那個時候,由于買不起車票,好長時間都不敢回家,當時物質條件非常艱苦,但好像還沒有金錢誘惑的概念,也沒有“萬元戶”的概念,更沒有聽說“大款”這一說法,但大家是非常快樂的。當然,在入學一年后,隨著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解放了生產力,農村的市場供應大幅度增加,各種農副產品上市,我們的生活也漸漸得到了改善,食堂的伙食也越來越好。

求知似渴的一代

記者:王老師,我們在采訪時發現,七七、七八級的同學們普遍都有一種“知識饑渴癥”,你們學習都特別刻苦?  

王利明:是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化斷裂的時代,每個人其實都懷揣著自己的大學夢,唯有到夢想成真的那一刻,才清晰感覺到求知欲的強烈,每個人都努力抓住一切機會給自己補課。我們從上小學開始適逢“文革”,雖然學到了高中畢業,但實際上不間斷地停課、鬧革命,課堂幾乎沒有學到多少東西,就像小孩出生后沒有足夠的營養一樣,我們在啟蒙教育方面始終是營養不足的,主要是在社會大學中學習,幾乎都是靠自學。和我們這一代學生一樣,學校也是剛剛從沉寂中蘇醒,很多教室多年無人使用,圖書館的圖書也是剛剛解禁,基本沒有什么教材,特別是對我們法律專業的學生來說,更是鮮有教材可供學習。   

老師通過與同學交流和座談傳授知識,主要課程集中在政治理論和文史哲等科目。就在這樣一種環境中,重回校園的同學們如沙漠遇水,都幾乎瘋狂的補習,以期彌補上11年間知識的虧空。我們幾乎全年泡在圖書館里,找各種書來讀,真正把讀書當成了一種享受,一種快樂,一種滿足。   

所以走進大學以后,大家都有對知識的饑渴,想把浪費的時間都給補回來,每天早早地就去圖書館占座,甚至經常出現圖書館一大早就排起長隊的情景。有人甚至中午只帶個饅頭、帶個餅,鉆進圖書館就不出來,晚上宿舍熄燈以后,有人仍然打著手電筒在床上看書。那個時候,幾乎沒有哪位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習的重要性、知識的重要性,但每個人都深深地知道和理解學習的重要性。   

我們是從大學開始學習英文,英文學習也是從最基礎的ABC開始的,誰也沒有錄音機、錄放機,甚至沒有收音機,當時很流行的做法是,每天揣個小本,記上每天要背的單詞,在食堂打飯、圖書館借書排隊或者下課的空隙,都要拿出這個小本來,讀上幾遍或者看上幾眼。那時候,每個人的學習狀態幾乎都可以說是爭分奪秒,想把以前失去的時間都搶回來。

保持不斷前行的心

記者:一次重要的考試改變了那么多人的命運,在您看來,作為77級大學生,您最想對現在的年輕學生說的寄語是什么呢?   

王利明:我們走進校園以后,每天都沉浸在學習之中,但每個人都不是死啃書本、死記硬背,對書本上的內容大家都在認真思考。每次下課之后,老師總要到我們的宿舍里來,回答同學們的各種提問?;卮鹛釂柾耆亲栽傅?,但是大家下課后都愿意向老師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在宿舍里就和老師爭論起來。每個人都從自己的工作、生活經歷談自己對老師講解的各種法律問題的看法。那時候,沒有要求每個人寫論文,但不少人課下就開始針對老師的講解寫學習體會,甚至小論文,可惜當時沒有多少像樣的教材,沒有多少可供參考的資料,每個人都是憑借自己的思考在寫作。在真理問題大討論開始之后,我記得我們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寢室里,大家都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那個時候,沒有太多誘惑,每個人的生活、想法都很簡單,既不追求金錢、權力,也不追求地位、名譽,大家都有做不完的事情,不管是大學畢業之后選擇繼續深造,還是投身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時間于我們是最為珍貴的,大家都想盡快彌補失去的10年。

當時我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雖然這些書或許無助于形成成熟的專業體系,但為我日后的獨立思考的精神和人文情懷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中的不少人迷戀文學,成為文學青年,寫小說、寫詩歌、寫劇本,希望闖進文學的殿堂,圓作家夢、詩人夢。我也是這其中的一員,茶余飯后,我們總是在討論唐詩宋詞,討論當時興起的“傷痕文學”。文學研討成為很多人的第二課堂。   

40年前的滾滾春雷不僅改變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也為撥亂反正后蓄勢待發的中國儲備了一大批人才,從此,文化的莽原不再雜草叢生,教育的芳苑復萌返青。更重要的是,實行改革開放、恢復高考,恢復了知識的尊嚴,重新肯定了知識的價值,昭示著理性的復蘇,開啟了中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新時代。所以,我感謝改革開放,感謝高考制度,它賦予我們的青春濃重的色彩,讓我們擁有一段厚重的獨家記憶;更希望今天的青年人,像40年前走進大學的我們一樣,始終保持不斷前行的心,珍惜時光,磨礪意志,增長才干,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原題為《“七七級”:一個時代的記憶——訪湖北財經學院法律系77級學生王利明》)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西县| 府谷县| 根河市| 吴堡县| 奈曼旗| 高阳县| 孟村| 克拉玛依市| 保靖县| 凤翔县| 梓潼县| 天峨县| 江川县| 大新县| 凤冈县| 庐江县| 辽宁省| 社旗县| 四川省| 北流市| 临清市| 昌图县| 张家港市| 呼和浩特市| 都匀市| 武城县| 高平市| 渝北区| 罗山县| 塘沽区| 乐至县| 田林县| 北辰区| 来凤县| 哈尔滨市| 临汾市| 潞西市| 拜泉县| 稻城县| 云和县| 漾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