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屆彌勒論壇舉行,專家:彌勒信仰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
5月30日, “大慈彌勒·人間凈土——保定兜率寺開山四周年紀念暨首屆彌勒論壇”在河北保定兜率寺舉行。專家學者、法師、信眾和義工共1000余人參加了論壇活動。

論壇召開前,舉行了由兜率寺住持明月法師倡建的“普慈文教基金”揭牌儀式。該基金將致力于凝聚各方力量,籌集款項和物資,資助家庭困難的貧苦學生,資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資助優秀公益慈善項目、社會救助救災、國內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事項等,促進文教公益事業的發展。普慈文教基金當天即籌措善款16萬余元。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研究所教授溫金玉、雪竇山資圣禪寺監院持定法師等11位專家學者和法師,分別圍繞兜率寺與彌勒信仰的關系、唯識鼻祖與《瑜伽師地論》、彌勒圣號的由來、上生與下生信仰、彌勒信仰的重要經典、彌勒造像藝術、彌勒法門、彌勒凈土、弘揚彌勒文化的現代意義等主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發言嘉賓以佛教理論結合社會實際,為與會來賓帶來一場關于彌勒研究的佛學講座。
專家們從彌勒造像的角度講述了彌勒信仰中國化的過程。最初的彌勒多為頭戴寶冠、身披瓔珞的菩薩像,交腳坐式,是印度風格。之后,在中國形成了現在的大肚彌勒佛像。大肚彌勒的形象和藹可親、笑口常開,非常符合中國人樂觀向上的心性,被廣大信眾所接納。
溫金玉指出,佛教源于印度,傳到中國后,不斷適應中國文化,中國化的佛教最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彌勒信仰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其在中國經歷了本土化與世俗化的過程。本土化是指彌勒信仰中摻入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使彌勒由一異域菩薩變成中國化的菩薩,如最常見的大肚布袋和尚的形象;世俗化是指彌勒信仰的目標趨向實用化,宗教色彩減少,世俗成分增多。溫金玉認為,彌勒信仰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極其廣泛的影響,彌勒“樂”的精神、入世的性格和施教方式,都特別具備現代意義。彌勒信仰所說的彌勒凈土,正是我們所倡導的“人間佛教”的原始范本。彌勒信仰入世、服務社會和大眾的精神,也符合當今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主題。
明月法師表示,4年來,在十方信眾的護持和廣大義工的無私付出之下,兜率寺硬件建設有序推進,弘法事業蓬勃開展。本次彌勒論壇的成功舉辦,使得兜率寺文化建寺、文化弘法事業得到質的提升。
(原題為《首屆彌勒論壇在保定兜率寺舉行,專家認為:彌勒信仰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 》)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