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蘇探索“陽光扶貧”監管新模式,扶貧資金流向全程留痕
農村基層案件60%涉及扶貧領域,18.6億元扶貧資金3.2億元閑置,有幾套房產、數部車輛甚至繳納社保的人進了扶貧名單——建卡貧困人口達47.94萬的江蘇省淮安市,將矛盾和問題“曬到陽光下”。
江蘇省委按照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由省紀委推動,在淮安先行先試打造“陽光扶貧”監管模式,實現資金使用、對象識別、責任落實、過程監管、績效評估“五個精準”,破解基層“微腐敗”高發、扶貧領域作假蒙騙等難題。
陽光公開,杜絕“認貧不準”
在51歲的洪良德印象中,村里的公示欄像“擺設”,很少有人關注。而5月初公示欄前裝上攝像頭,張貼的文件材料也越來越多,村民有事沒事都過來看看,了解到不少情況,尤其是扶貧資金政策。
除了洪良德所在的漣水縣洪蕩村,淮安陸續給170個經濟薄弱村安裝了探頭,實時監控村務公開。同時打造“陽光扶貧”監管平臺,打開相關網址,扶貧政策、資金、項目幫扶單位等信息一覽無余。
“全面集成,是‘陽光扶貧’最鮮明特征。”淮安市委常委、紀委書記李曉雷說,從中央到地方扶貧資金很多,但錢歸各口、封閉運行,誰也很難講清楚、算明白,現在網上網下全面公開,實現了“全程留痕、全程可溯”。
系統采用樹形結構圖,把扶貧資金來源、數量、路徑、流向等全部展示。淮安首次摸清了“家底”:全市扶貧濟困資金共18.6億,來源有財政、捐助等三類,涉及7個部門28條線。
“這種公開的力度,前所未有。”李曉雷介紹說,除了資金、政策、項目,“陽光扶貧”平臺把所有幫扶對象信息集成到系統,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47.94萬建卡戶信息均可查詢,永久保存,實時可查,人人監督。“陽光扶貧”平臺對接公安、民政等11個數據庫,通過信息對比,篩查出5.2萬個存疑問題。
江蘇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蔣卓慶說,按照中央紀委和省委要求,江蘇省紀委指導推進淮安探索“陽光扶貧”監管新模式。半年來,紀委既協助黨委落實扶貧主體責任,又依據責任清單開展精準監督,嚴制度、管根本、求精準。
陽光操作,集成扶助“瞄準靶心”
“精準識貧”后,淮安將脫貧攻堅作為系統工程部署,創新幫扶機制:所有市級機關副科以上干部、各縣區財政供養人員和黨員干部與9萬戶建卡戶結對幫扶,170個經濟薄弱村各組建一個市縣鄉幫扶聯動組,并對每個帶動增收項目組建幫扶組。
在淮安,幫扶的任務明確:薄弱村集體年收入須達到18萬元,建卡戶到2019年人均收入穩定在6000元以上,并要求措施明確,工作可查,隨時監督,同步公開。目前,4.49萬扶貧干部均已進村入戶多次。為了監督責任人,“陽光扶貧”平臺開設“入戶現場”,需通過定位簽到并拍照上傳。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說,這樣可以倒逼干部放下身子、沉下心研究精準脫貧。
記者在淮安農村采訪,不管打開干部手機還是到農戶家里,都能看到幫扶戶的基本情況表,貧困原因分析、幫扶措施、進村入戶簽到、扶貧進程等記錄清晰。
江蘇省扶貧辦主任趙旻認為,與其他地方、或者淮安以往的扶貧模式相比,“陽光扶貧”推動“精準脫貧”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針對扶貧力量各成體系、各自為戰的普遍問題,淮安通過一系列制度設計,提高項目精準度和可持續性。
洪蕩村村主任郭從保對此感受頗深:村里有116戶低收入戶,幫扶人員多次入戶、反復交流,根據各戶特點設計脫貧方案,比如發展光伏發電和食用菌種植,或聯系月嫂等職業培訓。“陽光扶貧”實施以來,已幫助包括洪良德在內的40多戶脫貧。
陽光服務,魚水情深“精準為民”
助孩子上學、幫老人看病、申請小額貸款發展脫貧項目……在淮安區“陽光扶貧”政策清單上,幫扶人的各類“工作”一目了然。
為確保扶貧工作精準到位,淮安市紀委利用網絡管理、數據集成,對幫扶措施全程監督。“我們平時工作排名靠前,可上次幫扶進展排到全市73位。”淮安市體育局局長卞玉回憶說,看到通報她立即趕往掛鉤幫扶的金湖縣新街社區。
卞玉說,以前也有扶貧結對幫扶要求,但更多是看材料、聽報告,逢年過節發慰問品,“扶在表面”,沒有深入到一家一戶。這次按要求入戶建卡,看到“沒法想象”的貧困,比如村民應兆國家一床被子用了20年,“四季不換”,她回去兩夜沒睡好,琢磨怎樣幫著脫貧,之后一個月內五次到村里。
采訪中各級幫扶干部表達了類似感受:第一次下鄉基本是被動的,后來有了牽掛,當處了個“窮親戚”,考核要求一季度至少走訪一次,實際上頻率遠高于此。“‘陽光扶貧’幫了低收入戶,也帶動干部改進作風,讓干部和老百姓走得更近。”新街社區黨總支書記潘永浩說。
除了市體育局,新街社區的50戶建卡戶還得到縣、鎮兩級干部的幫助,建起房子、增加收入、甚至找回孩子——由于家里窮,應兆國的兒子離家多年,直到有了一份體育館救生員的工作,試用期每月2400元,家里房屋也被翻修,父子團聚。應兆國動情地告訴記者,“現在我精確地看到了脫貧的希望。”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陽光也溫暖了老百姓的心。”姚曉東說,“陽光扶貧”是扶貧理念、制度、路徑等全方位的創新,也是全面深化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踐。據悉,江蘇近日將在全省推廣淮安做法。
(原標題為《“我們精準地看到了脫貧的希望”——江蘇淮安打造“陽光扶貧”監管系統紀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