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書評丨評葉德元《做心平氣和的班主任》:“心平氣和”善如水
作者:劉永和(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南京市教科所原所長)
“主任”是機構或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班主任也是“主任”,從某個方面說,大約是世界上責任最大、權力最小的“主任”。有人說,學校可以一月無校長,不可以一日無班主任,可見班主任對于學校工作的重要意義。
我當過中學校長,也當過基層班主任,曾經還有一段時間既當著校長,又兼著班主任,對于班主任的角色描述我確實感同身受。
當一個班主任其實不難,但當一個好班主任并不容易,有時甚至很難。
班級管理需要“文化管理”,在“不管而管”的潛移默化中實現教育管理的目的。班級管理也需要“制度教育”,制度是實施教育的保證,有制度在,班主任可以不在。但是,實事求是地說,班級管理最重要的也是最難做的還是需要親力親為的“常規管理”。因為一個班級存在的時間不長,三年至六年而已,因而對于需要長期堅持的制度管理與文化管理,往往時間不足,難以奏效。而要進行天天堅持的嚴格嚴肅的常規管理,絕非輕易之事。
一個班級幾十個學生,上千個家長,就是一個不小的團隊,甚至是一個微型的“社會”,班級管理牽動著一個或者幾個社區。學生各有不同,家長各有不同,家庭條件各有不同,社會背景各有不同,因而,統一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可以解決大多數問題,難以解決全部問題。因此,總有一些學生難以教育,總有一些問題難以解決,總有一些困難非常棘手。而且,班主任常常承擔滿工作量教學工作,已經整天忙忙碌碌,加上班級管理的繁雜工作,特別是一些難以管理的后進生,一些反復出現、難以解決的問題,讓班主任老師不勝其煩,甚至怨聲載道。

此前,突然看見一本奇書,書名為《做心平氣和的班主任》,第一感覺就是好玩:做班主任已經不易,還要“心平氣和”?真是談何容易,站著說話不腰疼!于是,我帶著好奇的眼睛,帶著懷疑的心態,甚至帶著批判的精神,去進行我的“追問”。然而,當我翻開這部印刷精美、帶著墨香的專著,我立刻被吸引了:圖文并茂的編排,草根敘事的方式,深刻深入的管理觀念,可以操作的方式方法,特別是專著的核心概念“心平氣和”,真的讓我難以平靜,難以“心平氣和”。
做人,心平氣和已經不容易;做“老班”,要心平氣和則是難上加難。那么,作者葉德元老師為什么要提出“做心平氣和的班主任”?他又是如何“做心平氣和班主任”的呢?葉老師在給我的“贈書”的扉頁上寫了一行字:“心平氣和與孩子過日子”,這句話道出了他的“心聲”,道出了當一個好班主任的哲學道理。
于是,我產生了以下感受——
第一,“心平氣和”來源于他的深刻認知。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方向。葉德元老師的“心平氣和”來源于他的思想認知,來源于他先進的“班主任觀”。
魏書生曾經說過:“教育,就是和學生一起過日子”,這句話具有深刻的哲學意義,大道至簡,通俗易懂,而且振聾發聵。
葉老師把它用在班主任工作上,更加貼切,更加深刻。因為班級就是一個“家庭”,教室就是師生的“精神家園”,班主任則是這個家庭的“家長”,學生是家庭的成員,就是家庭的“孩子”。于是,班主任就要和孩子一道過日子,而且還要心平氣和過日子。
葉老師說:“如果學習是一生的事情,那么,在僅有的三年初中學習生活中,如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關鍵,初中生涯中我們需要讓學生理解過程影響結果的重要性。”“一個學生喜歡一個老師,很多時候真的不需要多么充分的理由,也許就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語、一個微笑,也許就是因為老師精彩的課堂、淵博的知識、張揚的個性,也許是因為老師善解人意。”
這就是葉老師所說的“班主任與孩子一起過日子”的應然樣態與深刻理解,也代表著葉老師最深刻的“班主任觀”。

第二,“心平氣和”產生于他的扎實管理。
班主任的“心平氣和”不僅是一種思想認識,還是一種定力與勇氣,是一種實力的體現。葉德元老師之所以歷任班主任,還能夠“心平氣和”,完全是與他的實實在在的、卓有成效的班級管理分不開的。
班級管理有三重境界:一是人為管理,要求班主任親力親為的扎實有效的管理;二是制度管理,師生合作,共同制訂針對問題的班級公約,并共同遵守,久而久之,制度力就逐步形成;三是文化管理,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全體學生明確目標,形成共同愿景,并且在制度的保證下,逐步形成班級文化,因此,文化力會潤物無聲,讓師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
葉德元老師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拾級而上,創造了自己的輝煌。
在《班級之初》的章節里,他講述了自己精細化的班級管理,如何給學生留下第一好印象,如何給家長留下第一好印象,如何確定班規讓班級更有序,如何選拔班委與培養班委,如何建設萬能的班級教育小組等,一步一個腳印。
在《和諧關系》一章里,葉老師關注班集體的建設,關注“大教育”格局的營造;他提出“關系大于教育”,他關注班主任與任課教師的關系處理,班主任與家長關系的營建,更加注重班主任與學生關系的協調。
在《文化建設》一章里,葉老師講述了自己的班級文化打造的心路歷程,而且,班級文化聚焦“幸福”,努力讓班級成為學生能夠獲得幸福的地方。我還以為,這是他的“進階式管理”模式。

第三,“心平氣和”植根于他的仁愛之心。
教育,是一種愛;愛,是一種教育。愛要是離開了教育,就會枯萎;教育要是離開了愛,就會消亡。
陶行知因為有了“愛滿天下”,才能夠讓自己的生活教育與平民教育流芳世界;斯霞老師正是因為她的“童心母愛”,才使得自己的“當一名小學老師”成為許多老師的理想;葉德元老師也是因為自己的真愛,讓自己這個歷史老師的班主任成為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十佳最美教師。師愛,是他認識深刻的源泉,是他實踐創新的保證。
“我的書被人偷了”讓他對教育“心存敬畏”,“給學生一個裝得下去的地方”使他學會了“尊重包容”,還有許許多多的教育故事,諸如“歪打正著——不是因為那個電話我才給你機會”“我被學生罵哭了”“他的存在對我們就是一種侮辱”“她用了最惡毒的話罵老師”等,教育故事涵養著葉老師的愛心,堅定著葉老師的信念,讓他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班主任工作中保持“心平氣和”,讓他的班主任工作走向了“詩與遠方”。

正如姚文忠教授在該書的“序言”中所言:“一位做事的敬業者,會有特定的性格特征,我們管這叫做事業或者職業的性格特征。葉德元老師的《做心平氣和的班主任》道出了這個規律性現象。”我以為姚老先生所言的葉德元老師事業性格特征就是“心平氣和”。
古人云,“上善若水”;我以為“心平氣和”善若水。我為葉德元老師“心平氣和”鼓與呼!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