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口述|香港“幼升小”故事:這是一場壓力下的“配對”游戲
【編者按】
各地“幼升小”陸續開始。入學考試考倒家長;孩子被復讀幼兒園……有人把“幼升小”稱為“沒有硝煙的戰爭”。
香港某電視臺的一檔真人秀節目《沒有起跑線》曾集中展現家長的教育焦慮。有家長不無心酸地自嘲,在香港不做兩件事會活得很輕松:生孩子和買房子。更有家長揚言,要“贏在子宮里”。
香港地小人多,教育資源緊張。它的“幼升小”制度設計和機理是怎樣的?怎樣兼顧效率與公平?教育焦慮背后又是怎樣的社會現實?
澎湃新聞推出一組口述,聽香港的一位小學教師和兩位參加“幼升小”的母親,講述她們眼見、親歷的香港“幼升小”故事。
小學老師Kathy:升學壓力催生“怪獸家長”
口述者:Kathy ,香港私立小學教師,教授中文和常識

香港孩子的升學有一個漫長的階段。整個階段先是playground,然后是幼兒園、幼稚園、小學、中學和大學。
playground是可以不讀的,因為是2歲前的,主要就是玩一下,但是很殘忍的是很多人讀playground的目的是為了讀它的聯系幼兒園,再緊接著讀聯系小學,聯系中學等等。
香港很多是一條龍學校,只要不是成績爛到一定程度是可以一路升上去的。香港現在的中學是六年一貫制,中間考試的機會剝奪掉了,所以就把壓力下放到了更小的一個讀書階段。
香港小學主要分為五種類型:官立學校、資助學校、私立學校、直資學校和國際學校。
如果你是拿外國護照的,或者說是混血家庭,家長通常會選擇在local school(當地小學)讀到三年級四年級,然后轉到國際學校;比如是全外語家庭的,可能會讀護照所在地學校;中產或者中產以下的可能會選擇比較好的官立、公立和津貼。但是如果是底層,只能讀公立,因為私立學校錢是很貴的。

“派位”指的是公辦學校抽簽,比如你是住在這個區的,他就會在這個區里抽簽,只要能夠抽到比較好的公立學校,不管是中產還是基層家庭都會去讀,因為最top(頂尖)的幾間中學的聯系小學也是公立的,或者是津貼的。但如果派位沒有派到好的學校,家長就只有兩條路,第一是讓他去讀沒有那么好的學校,第二是讓他讀私立學校或者國際學校、或者直資學校。
其實幼升小面試的時候,我們學校都給面試資格,有些學校確實第一關也會卡人。我們學校都會面試一些很生活化的問題,篩選出有嚴重情緒或者智力問題的學生,剩下的比較優秀的如果面試中了會派取錄信給你。
通常我們的取錄信會早過政府派的結果,我們發了取錄信比如說會等一個月,這一個月會收取一定的留位費,才能為你保留。
有一些貴族學校會有甄選家庭背景的環節。如果你想得到這個面試機會,就要先買校債。我有個學生轉去了一所知名國際學校,那所學校就是一個人60萬(校債)。就是你有了60萬港幣才可以面試,但這并不等于我錄取你,還要再面試。
除了購買校債,有的也會有間接核查家庭背景的問題。
比如我們香港有個豪宅區叫九龍塘,住宅相對比較貴,有的家長沒有住在這個區,但是真的很想讓自己的孩子進入這間學校。
學校怎么去甄別學生是否真的在九龍塘有一套房子呢?他們就會問這樣的問題,你們家的床是靠邊還是靠中間。因為香港的房子比較小,如果他們家是豪宅,他們的床就會靠中間放,如果你的床是靠邊放,那就是普通住宅,但是我覺得這其實是一個很有心機的問題。
我還有聽說過有些學校讓小孩子坐在那里坐一兩個小時,什么事也不給他們做,目的是為了考驗他們的耐性,但是對于幼兒園的小孩子來說你讓他坐一兩個小時其實是個蠻大的挑戰,讓他們坐在那里看一兩個小時的書我覺得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做不到的。
面試考察數理的學校應該也有,但規定不可以太難。網上有說香港幼稚園的孩子就在學編程那應該是很極端的案例。
“叩門”
到了到最后還沒有被錄取,家長們還可以“叩門”。這是個很常見的現象。比如說你沒有被心儀學校錄取,有的家長就會拿著小孩原先的成績表或者是校外比賽項目的獎項遞給校長,請求校長給他們孩子哪怕是一次面試的機會可以進這個學校。
我接觸到的有個小升初的例子。我有一個學生,他六年級的時候要升某國際學校,但是這個男孩子是個家里產業是很多的,是做房地產的。他是個很聰明的男孩子,但是英文很差,他媽媽說他每周都要花1萬多在英文補課上,就專門請了些外國人來教他,一個小時1000多塊錢那種。他去面試第一輪沒過,媽媽就給校長寫信說愿意捐出900萬作為校債,換取一次面試機會,但是第二次還是失敗了。
“叩門”是面試的一個籌碼而已,這已經是我聽過的最夸張的叩門了。其實他們家給了900萬之后校長就親自面試了,我們都覺得沒有太大問題,只要正常表現哪怕英文有點差學校也會收了他,但是他做了一件很“神經”的事就是:校長問他為什么要選擇我們學校,他說我一點都不想來,是我媽逼我來的。
我覺得這個孩子其實是有點大智若愚的,他其實是有點抗拒。他第二天還跟我說我媽跟我冷戰,就因為我面試的時候這樣講。他媽媽也是要氣死,為了讓他上這所學校,把他的妹妹和姐姐都送進來了,因為妹妹姐姐讀書要好一點。
香港有一個規定是如果兄姐在一所學校讀書,弟妹是一定要錄取的,但是這個僅限于公立、官立、津貼,但凡你要收學費的,都不受這個條框的限制,但是他媽媽不知道這個規定,就把姐姐妹妹都送到那里讀書了。但是現在他還是沒上成,后來他媽就送他去國外了。這也只是個很極端的例子,就是叩門有,但是拿900萬去叩門的也是很極端了。
其實叩門是不需要交錢的,小孩子拿成績表去就行了,但是有些學校會讓你買校債,但你買校債也不代表學校會收你。
“教育焦慮”
我們學校的報錄比大概是六選一,已經算比較高的了。有些難進的學校20選一都有的。
我覺得激烈的競爭會催生一些“怪獸家長”。
舉個例子,我們學校有一次有校際運動會,我們就說不可以在田徑項目中穿釘鞋,因為釘鞋會幫他們稍微提速一點點。所以為了保證公平,規定就是所有的人都不可以穿釘鞋,如果穿釘鞋就會取消比賽資格。
但是學校可能沒有說的很清楚家長能不能穿,所以有家長問我說可不可以,我說不可以,家長原則上也不可以。因為有一些是親子項目。家長就說如果我看到有人穿釘鞋我就會去投訴。
其實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是讓有些家長很焦慮。其實孩子們拿金牌或者銀牌都沒有什么影響,因為不可能有一間中學說你拿了一枚校際比賽的金牌就錄取你,除非你拿到了全港的金牌會有一些學校以特長生來收你。校際獎牌沒有人在意,但是有些家長就非常緊張。其實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升學兩個字。
哪怕你讀了這間小學也不代表你進入保險箱了,還是要經過一些廝殺。有的家長一直在惶惶不安中過日子。
有些中學會對他的直屬小學講要求你的平均分不達到B,我是不會要你的。比如說一間中學有200個名額,其中100個給了它的直屬小學,剩下100個是開放給全社會,全社會可能有10萬個人去競爭。
也有一些媽媽為此成為全職媽媽。畢竟有些學校任務比較繁重,有些學校活動很多,像我們學校已經是活動比較少的了,像有些幼兒園、幼稚園,一個月要開一次生日會、化妝會,那些東西全部要家長DIY手做。如果你家里有一個孩子還好,如果有兩個的話還是有一個人辭職會比較好一點,如果你不辭職的話就會忙到飛起。
全職媽媽Ann:我不焦慮,因為我有方法
口述者:Ann,內地移居香港的全職媽媽,前鋼琴教師,女兒現就讀于香港某官立小學
我幾年前取到了香港的永久居住權。有兩個女兒,姐姐現在讀二年級,幼兒園是在廣州上的,小學在香港讀的;妹妹升小學。
我兩個女兒性格完全是相反的,姐姐是外向型的,妹妹是內向型的。我發現香港的幼兒園比較喜歡外向型的,所以很多家長很想逼著孩子變成外向型的。人有好多種的,我不太贊成這樣。
入學之前我的想法和在廣州是一致的,沒有特別培訓她什么。英語只是給她報了自然拼讀,但是中文英文她的認知量是少之又少的,書寫的都沒弄,她一直學鋼琴,喜歡唱歌,我給她報了合唱,她也有證書,她很喜歡畫畫,我也給她報了,她喜歡什么我就讓她去做。
香港學校很注重這些,鋼琴畫畫還有體育,學校會把這些分數計入她的檔案里跟著升學。

一小時,面試家長
姐姐上的是香港島的一所官立小學,在這個地區是數一數二的學校。當時她跟差不多接近100個人競爭20個名額。
當時我是挺有把握考這個學校的。我在幼教這方面做過很長時間,小學階段還是家庭教育比較重要,從小我管的很嚴,升小學倒沒有壓力非常大。
所以只報了兩所,還有一個私立學校,但是那個要有宗教信仰,所以雖然我有交申請表,但是沒有報很大希望。
這邊的小學,主要看中家長的教育理念,要面試孩子和家長。和我女兒一起考試的,有很多家長特別緊張。
面試的時候,小孩子進去之后有十五六分鐘,五六個孩子一起坐在那里和老師還有其他孩子交談,然后看你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相處,比如愿不愿意和其他孩子或者面試的老師交流一些話題,老師有問我女兒,父母帶你出去玩,假如你走失了,找不到父母呀你應該怎么辦。
還會問:能不能描述一下你的房間啊?這個問題主要看孩子的獨立性,有沒有粘著父母睡覺啊,或者自己的自理能力強不強,還會問哪個抽屜放什么衣服之類的。還會把書給孩子看,老師特意走過來問能不能把你剛才看的書啊圖畫啊簡單和我描述一下,就是直接聊天,看小朋友的口述能力。
但是主要還是面試家長,他要求必須我和先生一起去。每個課室都會有校長或者主任帶著老師面試。
家庭背景倒不是很看重,當然他會初步了解一下我們的工作,但是這個問的不是太多。主要是問誰是教育孩子的,你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你覺得你孩子的優點和缺點是什么,面對他的缺點,你覺得你應該怎么樣做的,假如你的孩子跟不上,讀書有困難,你應該怎么樣處理,問了一大堆,所以我在里面關了將近一個小時。
其實姐姐也去廣州小學面試了,那邊比較注重問小學的學習狀況,幾加幾等于幾啊,這些知識性的東西比較多。香港這邊很關鍵看你有沒有方法去處理孩子學習、情緒那些問題。直到入學后,他都會通過一些資料、問卷各種方式要求家中必須肩負起家庭教育。
一個月,學禮儀和行為
香港這邊的幼兒園很小就開始讓你寫字認字,中英文必須要懂的那種,姐姐其實是有差距的,所以她進入小學之后,必須要追趕。
官立小學有個特點就是作業稍多一點,我覺得姐姐這所學校的作業量在附近是中等吧,但是很多人都不喜歡這樣的作業量,認為完全沒作業最好,我覺得還可以接受。
但香港和廣州兩個學習系統對分數的要求完全不同。現在廣州一二年級,如果你沒有一百分或者你95分,老師已經在家長群里說哪個哪個孩子啊只有95分,如果跌到八十六十七十的話已經不得了了。香港這邊的評分標準是分ABCD的:88分以上是A級;78分以上的是B;依次類推,及格線是50分,C等。
姐姐第一次的測驗只有80分,當時看著就覺得哇,怎么只有80分。我以前小時候,一低過98分我媽就對我發火了,老師就會批評了,他現在還來個80。我開始會緊張錯了這么多,然后一看她試卷的卷面,考試的時候不是照搬你平時在書本學的東西,是很靈活的。
她們小學每一年都要重新分班,分ABCDE班,我女兒一進去是a班,是最好的,她期末考試做完試卷告訴我二年級要重新分班,我還擔心她能不能留在A班,結果呢二年級她還留在A班。
我跟老師聊了一下,原來他是看綜合的,看孩子平時的學習能力,我女兒分數最低到30分,但是她從30又一直奔到80來。老師很看重她的自律性和學習方法,說只要她掌握了學習方法,可能現在不是最好的成績,但是將來會好。
我一開始對孩子很苛刻,后來經歷了一段時間,考了幾次回來,會慢慢的覺得,她能掌握課本的東西就OK了。我其實也跟著女兒一起去適應。
我感覺香港小學很注重孩子的思想行為,我女兒學校要他們讀弟子規,每周學一段,他們第一個學期入學,就教怎么排隊,怎么和老師打招呼,怎么樣禮貌地和同學相處,排隊就排了一個月,一個月時間不上任何課,就教他們禮儀、行為,哪怕上廁所、拿水喝還有排隊下樓梯,一定需要全體的孩子懂得了,第二個月才開始逐漸教知識上的東西。
他還會講些儒家的思想啊,在家里遇到些問題怎么溝通啊,和弟弟妹妹爭搶東西要怎么做。所以孩子來到這邊的話,可以明顯看到他懂排隊、懂禮貌。他們還會教孩子怎樣感恩父母,怎么樣尊重長輩,怎么樣愛護小孩子,我女兒在家真的會感恩父母,哪怕你做了一個菜給她,她會走進廚房跟你說,感激你們做菜給我吃。
我現在在香港不工作,主要是帶他們。姐姐早上七點三十分就要去上學,我一早起來,搞定他們早餐,送完姐姐上學,然后妹妹8點半上幼兒園,我中午12點接妹妹,下午3點鐘要接姐姐。他們回來的所有作業練習都是我弄。
如果不是他們我會一直當老師,不會辭職啦,沒辦法這邊幼兒園只上半天,中午就放學了,必須有大人帶著他。
妹妹在小學入學方面就不用擔心了,因為我知道只要姐姐考進去了,她就會跟著進去了。只要教好姐姐了,后面肯定對妹妹有影響。
你覺得我不焦慮,因為我有方法。當孩子遇到什么問題,我知道怎么幫她們。但是問題是很多家長不懂的這一點,所以就扔去補習班,真的是一放學就去,學完了又去興趣班一大堆。
不管廣州還是香港,這樣的家長真的是太多了。我個人認為這種是大撒網,第一是沒自信,哪個家長他們去報什么我也去啊,希望碰到一個好的,然后又沒方法,就只能夠跟風了。
港漂媽媽Grace:緊張過工作面試
口述者:Grace ,廣州人,來港四年,兒子小蠻今年被香港某直資學校錄取
我自己是一個港漂媽媽。2013年,我先生得到了一個在香港工作的機會,于是我們全家都移居到了香港。
從去年開始,小朋友要面臨升學,所以就要花點時間在他的功課或者找時間面試,但是我先生那邊的話工作比較忙,又不可能完全兼顧得了。所以我離開了公關公司,換了現在理財顧問的工作,工作時間是自由的,也顧及了小朋友升學的問題。
在香港,很多官立學校是要統一參考教育局的教學流程,所以這一類的學生的功課抓得很緊,會有大量的補習。但是另外一種學校就是直資學校和私立學校,他的教材和升學都不是完全按照教育局的流程走的,可以添加自己的活動教學。
我的兒子小蠻今年被一所直資男校錄取。這所學校是香港每年競爭最激烈的直資和私立小學之一。去年接近5000人報名,競爭150個學額。
學校校長在簡介會上引述了宮崎駿的一段話:“童年是為了體驗做孩子時能體驗的事物而存在,童年時五分鐘的經歷,甚至勝過大人一整年的經歷”。
他們有一個“森林課程”,就是讓這些男孩子專門到戶外去野營,類似于以前我們看的那種求生節目,當然它難度沒有那么高,針對小朋友教一些求生的技巧,教一些野外露營,讓他去體驗大自然。
當時我和我先生就很認同這種教育理念,也最終幸運地被錄取了。在我看來,幼升小就是一場“配對游戲”。
“漫長”的準備
幼升小需要提前一年準備相關事宜。很多直資和私立學校2018年入學的孩子,現在就已經發放簡介會的名額,可以開始提交申請表。大多數學校是從8月份開始,但是5月份部分直資和私立學校已經開始接受報名。
所以升學問題在幼稚園中班上學期就要開始留意了。比如一些家長會讓小朋友去讀專門面試的培訓班,就需要K2(幼稚園中班)上學期留意。至于要學什么班,拿哪些獎,這些在K1(幼稚園小班)就可以開始準備了。
幼稚園大家一般會報名3個左右的興趣班,比如英語、數學、舞蹈、樂器等,三四個很正常,是大多數的選擇。
我真的見過幼稚園的很多同學要學很多活動,包括擊劍、心算、英語、樂器。但是他們也不會說專門為了小孩子升學,家長只是想讓小孩在這一階段多接觸一些東西,然后看能不能找出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有些家長是為了小朋友能讀一個好的學校,要讀一個很注重學業的學校,就不停地給小朋友報一些班。
香港有挺多培訓學校是專門為了幼升小準備的,家長報名也挺多。其實我有找過看看有沒有輔導班可以上,但是選的輔導班要幾個月的時間,已經來不及了。
幼稚園階段我們也沒有參加過公開比賽,只是根據小朋友的興趣愛好讓他上了畫畫班,游泳班和英文唱游班。其實回過頭來看,一些真正的公開賽獎項(唱歌、演講等)在幼升小的時候是很有用的。
但不是每個小孩都會有這個機會。幼兒園會先進行篩選,覺得有資格的小孩會聯系家長,這時候就需要去校外找一個專門的補習班,然后就會有機會參加比賽或拿獎項。有些學校會因為你有這樣的獎項而優先錄取你,這是很現實的。
“車輪”面試
香港的直資學校和私立學校可以隨便報,幾十所都沒問題,但是就是看他有沒有精力去安排這個面試,因為真正面試的時候可能會撞期。
直資和私立學校我們一共報了6間,已經算是比較少的了。我當時面試一所小學的時候,校長都問這個問題,為什么只報了6間。我說因為還是考慮到離家近一點的,在九龍這邊的。
對于真正想讀直資學校和私立學校的香港人來說,大多數會報8-10間。
第一輪報名的人實在人很多,幾千個人,只能留六七百個,所以能進到第二輪的都是不錯的學生。
面試前,我和先生一起翻了網上的攻略。我也有個自己的公眾號,面試完也有寫出來自己的經歷和攻略讓更多媽媽參考。
因為沒上面試培訓班,我們就自己跟小蠻做類似的模擬。有的學校可能真的會出到你準備到的問題。比如說職業這個,我之前跟他說過,他可能不太理解理財顧問這個職業,說完就忘記了,結果學校真的就有問到,但是他沒答上來。
不同的學校面試題和篩選標準也不同,像我們面試的一所學校,感覺就是幾個小朋友坐在教室里面跟老師聊聊天,讓小朋友看看書講個故事,這樣打分就比較主觀。
但另一所英文直資學校,感覺完全是做題,有一個ipad,對和錯一出來就很明顯了你的分數是在哪個位置。
第三輪面試是校長會見家長,校長基本上就是問在家小朋友都做什么啊,看一下你們的親子關系。我們倒沒遇到一些夸張的問題推斷家庭背景的,只有之前面試的一所學校,老師有問過小孩子你的父母是什么職業,但是我覺得其實他問這個職業也未必是想看家里面是富貴還是貧窮,只是看看這個孩子是否了解父母是做什么的。
可能有些國際學校會對家庭收入有一定要求,因為國際學校畢竟很貴,甚至一些更好的國際學校需要買學券,但是直資學校大多數中產家庭都負擔得起學費。
“snoopy"錄取信
到今年2月份的時候,我們已經前后面試了幾所學校,還沒拿到任何一間報考小學的offer,所以我就去填報了一家政府小學的志愿。
政府小學的統一入學派位分為“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和“統一派位階段”。“自行分配學位階段”一般是在前一年11月份時候就確定名單,這是第一階段。6月3日是官立學校的第二階段(適合第一階段沒有拿到學位的人)。以我在英國“打滾”多年的經驗,感覺這跟英國的教育體制如出一轍。


第一階段中,學校30%的小一學額會留給有兄弟姐妹或者父母在該校就讀和就職的申請人。另外有20%會按照“計分辦法準則”進行錄取,而“計分辦法準則”中讓“非世襲”兒童贏得優勢的就是宗教信仰,如果申請人跟學校有相同宗教信仰則會額外多5分,可惜我們沒有。所以我在評估之后發現我們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能被錄取的機會太過渺茫了,只有15分的我們默默飄過。

當時心情是很失落的。第二階段被好的政府小學錄取希望渺茫,而好幾個直資和私立小學我們已經進入二面了,感覺和offer很接近了,仍沒有拿到。包括最后和錄取我們的這所學校校長進行第三輪面試的時候,我們都會很緊張,甚至緊張過工作面試。我會不停地看和想校長可能面試我的問題,自己在那里排練,非常緊張。
參加我們錄取的這所學校最后一輪面試時,校長負責提問,副校長做記錄,小蠻坐在我們兩個中間。校長先問Daddy在家里充當什么角色,會怎么和孩子相處,節假日會怎樣跟孩子度過。接著問小蠻,爸爸在家都跟你玩什么,你最喜歡的運動是什么。最后問我養育男孩子的最大挑戰是什么,平時我在家又承擔什么角色。
這所學校比較看重孩子的真性情,在三次面試中孩子表現出的一致性,家長與子女是否有優質的相處時間,以及最重要的是父親的投入度。

和一些家長聊天的時候,他們會說小孩學習擊劍啊、打鼓啊,你會聽起來覺得很有意思,別的小朋友都會,自己小朋友不會,會不會以后缺失這個才能?我們也會產生這種對比的壓力。所以現在也在嘗試讓他接觸更多的興趣。小朋友在不斷接觸中也會發現他的潛力。
至于“十八般武藝”,校長在簡介會上已經明確表示不贊成。而我和先生也認為孩子這個階段最重要的還是玩。周末我們會帶他去沙灘或登山等戶外活動。像室內學習的東西,我們覺得幼稚園已經教的蠻多了,學術上東西已經夠了。所以我們多是帶著他去玩幼稚園玩不了的東西。
最后我們終于收到了錄取通知,奪目而來的是信封上校長親手畫的開心的Snoopy,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部分內容參考口述者個人公號:“Grace在香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