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調查端午香囊現狀:制作徒有其表,文化特色正逐漸遺失
每逢端午節,市民有佩戴香包的傳統。5月25日,隨著端午節的臨近,甘肅蘭州市各大商品市場、超市、街邊商戶都開始銷售各類香包。蘭州晨報記者通過調查走訪發現,端午香包文化特色正在逐漸遺失,就連香包制作,都是徒有其表。

A
現狀:購買香包的大多都是老年人
“10年以前還會自己做荷包(即香包),現在手藝都生疏了。”家住長虹嘉園的陳奶奶對記者說道,前幾天路過東部市場,剛剛給孫子和孫女一人買了一個香包。
調查中,記者隨機詢問了十余名中青年人,對于他們來說,僅僅依稀記得小時候父母、祖父母給他們做過的香包,那時候也只是覺得好玩,并不知道端午節佩戴香包是何意。
“香包一般都是做給小孩子的。”家住地礦局家屬院的張奶奶不僅沒有丟掉制作香包的手藝,而且對佩戴香包文化十分了解,“香包,也叫荷包、香囊。佩戴香包,對于老人來說,為了防病健身;對于小孩來說,則是保健康平安;對于青年男女,曾經也是一種定情信物。”
不過,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近年來,中國傳統的香包文化已被世人逐漸淡忘。每逢端午節,也很少有家庭將制作、佩戴香包作為慶祝節日的一項習俗。

B
調查:香包制品都是徒有其表
5月25日,記者走訪蘭州部分小商品城及超市和街邊小攤等處發現,市面上所銷售的香包種類繁多,大部分香包內都僅僅裝有絲綿,真正裝有天然香氣香草的香包少之又少。更甚者,一些商戶為了促銷,將劣質香水噴在香包內。
“平時基本不進貨,只有端午節前后,才會進貨銷售。”在小西湖義烏商貿城,一位商戶告訴記者,近幾日香包的銷售還不錯,每天大概能賣出10至20個。通過對香包銷售商的詢問,香包銷售價格一般在5元至20元不等。
當記者詢問香包內是否有香草時,幾乎所有商戶的答案都是“不清楚”,給出的解釋也是,他們是從生產廠家進貨,具體香包內裝的是香草還是其他物品,他們并不了解。
為此,蘭州晨報記者分別購買了2個價值為5元和10元的香包,拆開后發現,香包內只有一團白色的絲綿,而并未看到任何香草。“現在香包都是買回去自己噴香水來保持香味的。”一位商戶稱,裝香草香味只能保持10天左右,而噴香水香味可以保持很久。據其講,一些味道十分香的香包,則是加了香水或者香精粉。價格較高的香包,也不會放很多香草,而是在絲綿中摻很少量的香草。
C
專家:香包文化逐漸失去特色
“早在3000年前,《詩經》里就有了香包文化。”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一位教授告訴記者,香包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圖案紋飾,縫制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內裝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制成的。香包不僅有益身心健康,而且在古代未成年人叩拜父母必須佩戴香包。
據悉,農歷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用五色彩線系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等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
“香包民俗文化,在市場經濟中逐漸失去其特色、價值和意義。”該教授指出,香包民俗文化已逐漸走向市場化,在市場競爭中,香包的制作過程過分追求經濟利益,以次充好、設計低俗、染色代替手工刺繡、粗制濫造等問題,導致香包文化失去其藝術特色。尤其在制作過程中,由于追求效率,導致做工不精致、難以凸顯當地民俗特色、丟失藝術特色。
蘭州晨報記者
(原標題為《 市場銷售的香包不少由香水替代香草,設計做工也不精致 端午香包,不該讓傳統民俗失去特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