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有銀行進軍“校園貸”,教師建議設立四級管理機制厘清責任
近日,國有銀行進軍“校園貸”的新聞接連被報道,“正規軍”“開正門”“逆勢殺入”等字眼,與負面消息纏身的“校園貸”一同出現在新聞標題中,再次引起輿論場的廣泛熱議。
時隔8年,對于國有銀行重返校園,選擇正視大學生群體的資金需求,拿起“校園貸”這個燙手的山芋,網絡輿論場的討論聲較為熱烈。這一被專業人士稱為“堵歪門開正道”之舉,能否終結校園貸的種種亂象?
整治“校園貸”在疏不在堵
在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率先成為進入“校園貸”的“正規軍”后,招商銀行也在5月初表示,已做好重返校園的準備。隨著國有銀行挑起“校園貸”大梁的節奏不斷加快,不少在校大學生及業內人士,對其表現出了較大的期待。
中國傳媒大學的小蒙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利用國家的規范進行監管,更有利于有需求的學生進行有保障的借貸,并且國有銀行提供的借貸,利息低,風險相對低。我認為,‘校園貸’業務在于疏解而不在于堵,這種及時地介入可以理解為一種積極的管理方法。”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莫開偉發文表示,兩行“校園貸”產品面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可消除大學生們落入網貸高利貸、裸貸等陷阱的后顧之憂;同時,貸款由大學與銀行機構共同審核,可提高“校園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避免學生盲目借貸追求高消費,使大學生“校園貸”始終保持理性行為,避免償債危機和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國有銀行“校園貸”產品充分履行社會責任、誠實無欺,有國家信用作后盾,審批管理規范,控制風險手段較強,對學生信息保護有力,有利于凈化“校園貸”市場。
超六成受訪學生表示不碰“校園貸”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隨機采訪了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48名在校大學生,其中也有飽受不良“校園貸”之痛的當事人。學生們均表示,學校曾多次通過召開大會、發資料、播放視頻等方式,在學校內部進行宣傳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及辨別不良“校園貸”。
哈爾濱師范大學大三學生阿南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介紹:“我們學校安排了各院進行‘校園貸’安全教育,并在校內的校園公眾號進行了推送。”
淮海工學院大一學生李銘則說:“我們老師在班上給大家講過貸款利滾利還不起的后果。”
面對國有銀行進軍“校園貸”的消息,這48名大學生中,超六成的受訪學生表示,不會觸碰“校園貸”業務。“作為沒有固定收入的學生,還是要遠離‘校園貸’”。
銀行:不圖高利息收入 重在履行社會責任
建行廣東省分行個人金融部副總經理王磊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助力青年學生成長是他們建立校園金融平臺的核心思想,而校園貸則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服務產品。“銀行其實不會依仗這項業務賺取大量利息收入,更多的是為了履行社會責任和助力學生成長”。
面對輿論場對“校園貸”業務提出應該完全扼殺的看法,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則認為,首先應該正視學生群體日益增長的消費信貸需求,此外更要注重學生的財商教育。
據媒體報道,目前我國的在校大學生也已超過3700萬人。2016年,我國的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已達4524億元。當學生的超高消費壓力為其帶來安全隱患時,學校和政府自然不能坐視不管。堵歪門開正道,是在資金提供方面為學生提供的一層保護屏障,但僅靠這一方式依舊屬于“孤軍奮戰”。
高校教師建議:設立四級校園貸管理機制
針對大學生借貸消費行為進行深入采訪時,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了解到,不少學生將借貸來的錢用于談戀愛、玩游戲、購買較貴重的物品等,僅有少數學生表示接觸不良“校園貸”的原因是為了創業資金周轉。
多數同學表示,由于害怕父母指責自己亂消費、高消費,或礙于面子不好意思再向父母要錢。而兼職掙錢不僅來錢慢,也較辛苦,于是選擇了不良“校園貸”。
在畏懼“校園貸”的情況下,學生們又會向哪些渠道尋求資金?“還是會選擇尋求父母的幫助。”大一學生小濤回答道。其實,當初“校園貸”業務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抓住了不少學生不愿向父母尋求資金幫助的心理。
淮海工學院土木與港海工程學院輔導員卞輝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僅僅依靠學生自己去認清校園貸、正確選用校園貸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需要我們高校廣泛宣傳,正確引導,最好能以高校的身份來把正規校園貸規范化、制度化,從高校這一口徑來幫助學生選擇和辦理校園貸,同時,為了厘清其中的多種責任關系,高校還要及時與家長聯系,與銀行、家長、學生簽訂好相關的證明或協議,從而形成高校、銀行、家長、學生的四級校園貸管理機制,以保證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
與此同時,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和價值觀,不僅是幫助青年建立合理的消費觀念,也是敦促學生群體建立個人信用良好記錄的觀念。2009年,銀監會發文叫停銀行向未滿18歲的學生發放信用卡,正是因為學生群體使用信用卡透支現象嚴重,家長群體成為還款主力軍而導致的。如果在政策規劃上忽視這一點,那么開源之良舉也會變成變相培養貸款不還的行為,在大學生離開校園步入社會后,面對可能會到來的房貸、車貸等,也很可能埋下“老賴”的種子。
(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原題為:《國有銀行進軍“校園貸”能否終結“裸條”亂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