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貼牌生意不好做,仁和藥業追“風口”

從“婦炎潔”到“閃亮滴眼液”再到“優卡丹”,仁和藥業曾成功打造了一系列知名品牌,但是品牌做起來后,公司便干起了藥品“貼牌”的生意,還因此被稱之為醫藥界的“南極人”。
而習慣了“貼牌”這種躺著賺錢的生意后,近年來仁和藥業再無爆款產品問世,產品嚴重老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仁和藥業不得不再尋求新的利潤點,在追“風口”的路上根本停不下來。
貼牌生意不好做了?
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上,貼著“仁和藥業”商標的商品多如牛毛,面膜、祛斑霜、男性保健品、潔面乳、減肥藥等應有盡有,五花八門的商品無不讓人眼花繚亂,虛虛實實真假難辨。
這背后卻是仁和藥業的“貼牌”生意。仁和藥業本是一家OTC類藥品制造企業,早年通過投巨資砸廣告,樹立起家喻戶曉的“婦炎潔”“閃亮滴眼液”等品牌。
然而打響品牌知名度后,仁和藥業卻干起了“貼牌”的生意,從2012年開始試水OEM到2020年年報,OEM貼牌產品貢獻的收入已經占了公司營收的半壁江山。
這樣看來,“貼牌”生意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貼牌”卻是一把“雙刃劍”,在給公司創造出不菲的收益的同時,也在快速消耗公司的品牌力。
近年來有關仁和藥業貼牌業務門檻低、虛假宣傳等質疑聲不斷。2021年10月,仁和藥業全資子公司吉安三力還因為存在生產銷售劣藥的違法事實被江西省藥品監督管理局行政處罰。
與此同時,大量低端產品打著“仁和藥業”的牌子四處宣傳,快速消耗掉消費者對仁和藥業的好感。久而久之,仁和藥業在消費者印象里樹立起販賣“狗皮膏藥”的形象,曾經耗費巨資打造出來的品牌逐漸失去光環。
時至今日,仁和藥業還能拿得出手的品牌依然還是“婦炎潔”“閃亮滴眼液”“優卡丹”等老品牌,但是這些品牌多誕生于2003年之前,到如今二十年過去,仁和藥業還在“啃老本”。
而這些公司賴以生存的強勢產品也在經歷一系列品牌危機后對消費者吸引力已不復往日。2012年4月,陳道明代言的可立克深陷毒膠囊事件;同一年周杰倫代言的閃亮滴眼液被曝出含防腐劑;此后兒童感冒藥優卡丹又被指出對兒童肝腎有毒等。
當公司的品牌力不在時,貼牌生意自然也會隨之消失,近年來仁和藥業業績開始走下坡路,2018年到2020年營收增速逐年下滑,分別為14.56%、4.04%和-10.37%。想必仁和藥業已經感受到了其中壓力,近年來開始主動尋求轉型。
追“風口”在路上
公司積極尋求轉型本是件值得肯定的事兒,但是仁和藥業的轉型卻是一直在追風口的路上。P2P興起時,仁和藥業進軍金融做小貸,疫苗賽道火后又進軍生物醫藥領域做疫苗,2019年工業大麻站上風口時,仁和藥業火速入局,近年來醫美賽道很火,仁和藥業又出手了。
2021年5月,仁和藥業大手筆進軍醫美,耗資7.19億元一口氣收下深圳市三浦天然化妝品有限公司、江西聚和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江西聚優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各80%的股權,布局大健康、化妝品行業。
2020年當工業大麻站上風口時,仁和藥業便火速入局,定向增發8.66億元,用于工業大麻綜合利用產業項目。
而在更早之前,仁和藥業已相繼收購了江西制藥、樟樹制藥、藥都藥業、元生堂、隆安堂、中盛藥業、禹欣藥業等10多家公司,合計耗資約為20億元。
雖然仁和藥業對外投資數量眾多,錢也花了不少,但是帶來的投資效益乏善可陳。頻繁追風口一方面顯示出公司積極轉型的態度,但也凸顯了公司的戰略迷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