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盤縣脫貧·回流記|打工仔返鄉:工作機會增多,幸福感更強了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辟了治國理政新境界。今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5月18日起推出“砥礪奮進的五年”專欄專題報道,將充分展現五年來黨和國家改革與發展的輝煌成就。今天講述的是貴州盤縣賈西村外出打工年輕人回流的故事。

貴州喀斯特深山區域的盤縣盤關鎮賈西村,與內陸大多數省份的農村一樣,“空心化”現象也存在,大量農村青壯年涌入城市打工,留在村子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婦女兒童。
不過,近幾年通過“三變”改革等扶貧政策,村里大變樣。柏油路通到了家門口,村民們蓋起了小洋樓,屋前山后的土地栽滿了刺梨樹,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就業崗位越來越多,村子里一些長年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開始向農村回流。聶由康、聶由青兄弟倆就是回流現象中的代表。
農村年輕人回流的現象并非賈西村特有,未來或成為一股趨勢。
“村里發展得越來越好,不僅村容村貌大變樣,還有產業支撐,將來還要搞農村旅游。”賈西村八組網格長(組長)路菊芬說,村里很多年輕人都向其表達過想回來發展的念頭,比如搞農家樂之類的。
外出務工
賈西村九組村民聶由康,一家四兄妹,他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大哥、大姐,下有排行老四的小弟聶由青。

聶由康、聶由青兄弟倆都是80后。聶由康出生于1986年,比聶由青大3歲。小時候家里比較貧困,一家六口和爺爺奶奶住在一間破舊的瓦房里。
“兄弟姐妹多,大哥腳又殘疾了,家里條件比較困難,一下雨,住的屋子也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聶由康說,自己小學畢業了就沒讀書了,在家待了兩三年后,15歲的時候就出去打工了。
“家里的地都是坡地,也種不出什么來。”聶由康說,只能走出大山尋找出路。
2002年,他帶著父親借來的500元路費,跟著老鄉北上山西太原,在建筑工地做小工。但由于工資太低,他沒待幾個月,又南下轉戰深圳,在建筑工地找了一份活干。
三年后,即2005年,因為家里困難,16歲的聶由青在盤縣紅果讀了半年職高后也輟學了。在家待了一個月后,他和二哥聶由康一樣,去建筑工地做小工。
“在紅果建筑工地上做了一個多月,又臟又累,工資又開得太低了,一天只有30元工錢。”聶由青說,干著沒啥意思,后來聽人說進廠工作輕松干凈一些,每月工資1500元,2005年7月就出遠門跟著村里人去浙江溫州打工了。
在溫州皮鞋廠做了一年多后,2006年,聶由青又跟人輾轉到廣州打工。
“廣州比較好玩一些,工資也比溫州高,剛過去就2400元/月。”聶由青說,在廣州待了一年左右,因為偶然的機會,他又去了新疆打工。
聶由青轉赴新疆務工,源自其職高同學發來的一份赴疆工作招工宣傳單。
“聽職高的同學說新疆比較好玩,(想過去)看一下。”聶由青說,當時想趁著年輕,到處逛一下。他在新疆打工做的事情也就是挖地、摘棉花,平均每個月能賺3000來塊。
在新疆待了3個多月后,因為受不了那邊的炎熱,2007年5月,聶由青又跑回貴州的老家待了兩個月。之后,他又回到第一次出遠門去的城市——溫州,進了另外一家皮鞋廠。這次回到溫州后,聶由青待的時間久了一些,在溫州的皮鞋廠做了兩年多。

2008年2月,聶由康從深圳回老家結婚。結婚后,他在老家附近找了一份工作,直到2008年底媳婦在家生完小孩。
2009年初,聶由康帶著媳婦小孩一起去了溫州。一開始,聶由康一個人在皮鞋廠做工,媳婦在溫州帶小孩。2010年下半年,等到小孩送幼兒園后,聶由康的媳婦也開始在皮鞋廠做工。
“賈西村這一帶去溫州皮鞋廠打工的人比較多,之前我媳婦就在溫州皮鞋廠打工,結婚后我們就都去了溫州。”聶由康說,一去好幾年不回家,從2009年一直到2012年,三年多沒回過一次家。
“想肯定是想家,想家也沒辦法,沒錢回來,回來一趟一人的開銷至少1000多塊。”聶由康說,當時媳婦沒上班,就他一個人上班,那一年多幾乎沒存到錢;直到媳婦上班后,日子開始好轉,才能存下點積蓄。
2012年3月,聶由康帶著多年打工的儲蓄回到家鄉賈西村,蓋起了一棟兩層的新房。
“三年多沒回家,兩個人才存下個五六萬,蓋房子還借了幾萬外債。”聶由康說,在溫州打工開銷很高,光房租就500多元,還不包括水電;2010年下半年,小孩上幼兒園后,開銷更大了,上幼兒園一年的費用就1萬多元。
2013年3月,聶由康在家蓋完房子后,因為家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他又回到溫州的皮鞋廠打了近兩年的工。
返鄉回流
“2014年村里開始搞‘三變’改革,我就把家中的11畝土地入股合作社了;2015年底回家過年,感覺合作社發展勢頭很好,就決定不出去,留下來在合作社找一份事做。”聶由康說,他自2016年初起就在合作社做事,一直做到現在。
“2016年一年做下來,感覺還可以,我一個人都可以存到兩萬多塊。”聶由康說,原來在溫州只能存到一萬多點。
聶由康回家鄉工作后,收入相對穩定。他想到弟弟聶由青在外面漂泊打工多年也沒存下什么錢,于是在2016年初把聶由青也叫回合作社做工了。
“2009年二哥聶由康剛到溫州不久,聽人說西雙版納過潑水節好玩,我又跑到云南西雙版納的建筑工地做工去了。”聶由青說,沒做多久,又到昆明的餐飲店打了半年工。2011年4月,他回到溫州的皮鞋廠做工;2013年下半年回來蓋房子后,就一直在盤縣做些散工。

“在外面漂了十幾年,賺了多少就花多少,經常跟工友朋友們吃吃玩玩,根本沒存下什么錢,每年過年回來的時候,身上也就千把塊錢。”聶由青說,2013年回家蓋房子時候,身上也沒什么錢,找親戚朋友借了六萬多,才蓋了一層高的新房。
2016年3月,聶由青開始和二哥一起在合作社做工。同年10月,他在老家結了婚,并在原來的房子上加蓋了一層樓。
“加蓋第二層樓借了5萬多,從2016年3月起到現在,就一直在合作社做工,存下了2萬多,不過都還了建房的外債。” 聶由青說,爭取今年還清所有的欠債,然后再攢點錢裝修房子。
回流家鄉工作后,聶由康覺得在家里發展也挺好的,存下的錢比在溫州時還多。
“隨著合作社和家鄉的發展,在家門口工作的機會也多了。” 聶由康說,在家工作心里感覺要舒服點、安心些,幸福感也更強些,不僅小孩讀上了免費公立小學,還能照顧年邁的父母。
2016年底,聶由康的媳婦也從溫州回到賈西村,開始在合作社上工。
“2017年2月,還清了建房的外債。現在兩口子都在合作社上工,一年下來可以存到4萬多一點,以前在溫州只能存下2萬來塊,翻了一倍。”聶由康笑著說,以前從沒想過自己能買得起車,現在不欠什么賬,房子也建起來了,就想去考個駕照,買輛五菱宏光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