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房企投身教育產業 收益仍是“急不來”
房企跨界已不再是什么新鮮事,在行業凈利潤不斷下滑的情況下,轉型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成為房企的必然選擇,養老、旅游、金融、文化、互聯網幾乎處處都能看到房企的身影。如今,眾多房企開始涉足教育行業,萬科、碧桂園、陽光城等更是成立擁有獨立品牌的業務板塊發展教育。然而,業內人士紛紛表示,與地產行業不同的是,教育產業投入大、周期長,盈利并非易事,顯然各大房地產集團做教育的所圖非一。
多家房企打造自有教育品牌
伴隨著二胎政策的正式落地,教育市場正迎來一波發展機遇。
據聯合國測算,中國未來每年將新增100萬名幼兒。到2020年,中國嬰幼兒數量將達到峰值,即2.61億左右,相應的嬰幼兒商品消費、教育消費、娛樂消費等產業規模預計達到14305億元。
正是看中這塊大蛋糕,房企紛紛涉足教育產業并成立獨立品牌。
上海萬科近日正式推出旗下全新教育品牌——“德英樂”,并首度發布旗下教育業務的戰略規劃。未來“德英樂”將作為上海萬科教育業務的品牌獲得更為獨立的發展,全面布局華東區域,著眼于未來萬科作為城市配套服務商在教育領域的長期發展,打造成包括K-12(從幼兒園到高三)全學齡、全品類的教育服務商。
而就在5月18日,碧桂園旗下的教育集團“博實樂”正式在美國紐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在博實樂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招股說明書中顯示,“博實樂”計劃募集資金2億美元。
陽光城也于2016年開辟了新的教育業務板塊,收購了師匯優創教育,成立陽光幼教,并與深圳新奧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簽署相關協議,合作發起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并由該基金管理公司募集設立教育產業并購基金,專項用于教育產業并購事項。
此外,保利、萬達、金地、世茂、正榮等房地產企業紛紛嘗試孵化相關教育板塊的項目。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教育產業一方面能夠為住宅和社區提高附加值,另一方面對于房企而言能夠整合公司現有資源,增加利益增長點,提高集團在行業內的競爭力,所以備受關注。

教育是急不來的事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產業與傳統房地產開發不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鑄就,快速復制,而是需要足夠的時間實現品牌積淀。
以萬科的教育板塊為例,從1996年為打造萬科城市花園的教育配套——萬科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創辦的上海市民辦復旦萬科實驗學校算起,萬科在教育行業已經摸爬滾打二十一年,如今方初具規模,旗下已成功運營5所民辦學校和5所公辦學校,并建立了民辦教育、公辦教育、素質教育三大品類的體系。
碧桂園在1994年創辦廣東碧桂園學校后憑借“名盤+名?!蹦J?,碧桂園開始在房地產市場嶄露頭角。將一手打造的教育產業做到上市,碧桂園花了二十三年。
而陽光城成立的陽光幼教,也已經擁有近20年的幼教領域運營經驗?,F旗下擁有北京師范大學新標準體系幼兒園、陽光國際幼兒園等多個品牌。
上海萬科副總經理、上海德英樂教育總經理許青川表示:“教育是急不來的事兒。教育是需要時間,需要本地化,需要資源的。未來,整個的中國教育市場一定是一片藍海,需求很大,但一定不能操之過急,無論上市與否,關鍵還是要把教育教學做好?!?/p>
尚未帶來可觀收益
然而,漫長的投入周期仍然未能帶來可觀的收益。
博實樂向美國證監會正式遞交招股說明書顯示,2014-2016財年,博實樂營業收入分別為5.88億元、7.46億元、10.4億元(人民幣),其中2015財年營收同期增長26.8%;2016財年同期增長39.4%。利潤方面,博實樂2014財年、2015財年凈虧損分別為3811萬元、3991萬元(人民幣),直至2016財年調整后,才達到凈收入9800萬元人民幣。
而根據陽光城2016年年度報告顯示,其2016年教育管理收入約2125萬元 , 占其營收比重0.11%。
顯然,與房地產開發帶來的巨額利潤相比,目前教育產業占據房企利潤的比重仍微不足道,甚至全年凈收入抵不過賣掉一套豪宅,但這并不能抵制房企開拓教育產業的決心。
萬科總裁郁亮曾表示,“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蓋房子,我們更需要房子里面的內容,我們提供的不只是房子,還有生活方式,甚至為業主、業主孩子的成長提供空間,這是我們明確做城市配套服務商這個戰略之下采取的行動?!?/p>
相信,這是很多投身于教育+產業的房企們的共同想法。即便尚未帶來可觀的利潤,但在當前優質教育資源既集中又稀缺的情況下,教育和地產相結合,是一種開發趨勢,既實現了多方共贏,充分發揮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優勢,也讓開發商在轉型過程中獲得了更多的機會與空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