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PCC最新報告解讀:中國將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國家之一
2月2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最新報告中,科學家們表示,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正給自然界造成危險而廣泛的破壞,并影響著全球數十億人的生活,盡管人們已在努力減少此類風險。最不具備應對能力的人群和生態系統受到的打擊反而最嚴重。
“這份報告是對不作為的后果發出的嚴重警告。”IPCC主席李會晟表示,“這份報告表明,氣候變化是對我們的福祉以及對地球健康嚴重和日益增長的威脅。我們今天的行動將決定人類如何適應以及自然如何應對不斷增加的氣候風險”。
李會晟表示,“這份報告認識到了氣候、生物多樣性與人類之間的相互依存性,而且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經濟科學的結合比IPCC以前的評估報告更緊密,報告強調迫切需要采取緊急且更具雄心的行動來應對氣候風險,并要不折不扣地落實。”
今后二十年,隨著全球升溫1.5℃,世界會面臨不可避免的多重氣候危害。即使暫時超過這一升溫水平也會造成額外的嚴重影響,其中一些影響將是不可逆轉的。對社會的風險將會加大,包括對基礎設施和低洼沿海居住地的風險將會加大。
該報告是自2014年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發布以來,對氣候變化影響和適應氣候變化戰略最全面的評估。此次發布的第二工作組的報告由來自全世界的270名作者共同撰寫,引用了超過34000篇科學論文。主要關注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與脆弱性。此前在為期兩周的全體會議上,來自195個國家的政府官員逐條審閱并批準了第二工作組報告及其《決策者摘要》。
共有11名中國專家參與了這份報告的撰寫。2月28日晚,在報告發布后,其中幾位專家接受了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采訪,對這份關乎人類命運生存的重要報告給予了第一時間的解讀。

當地時間2021年9月2日,西班牙東北部海濱小鎮阿爾卡納爾,一場傾盆大雨導致山洪暴發,汽車被沖進海里。本文圖片 人民視覺 資料圖
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
過去幾年,全世界都已經發生了許多熱浪、干旱和洪水等極端事件。報告指出,此類天氣極端事件正在同步發生,并在造成一連串日益難以應對的影響。這使數百萬人處于急劇的糧食和水不安全境地,尤其是在非洲、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小島嶼以及北極。為了避免生命、生物多樣性和基礎設施損失不斷增加,需加快采取雄心勃勃的行動來適應氣候變化,同時迅速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參與報告撰寫的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羅勇教授告訴澎湃新聞,這次報告的主要發現包括: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包括更加頻繁和劇烈的極端事件,已經對自然和人類造成廣泛的不利影響及相關損失和損害,超出了自然氣候的可變性。一些發展和適應努力降低了脆弱性。在各個部門和區域,最脆弱的人群和系統受到的影響更大。
“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增加導致了一些不可逆轉的影響,因為自然和人類系統被推至超出其適應能力。這是一個總的判斷。”羅勇說。
要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人們有多種選擇。此次出爐的這份報告對自然在減少氣候風險并改善人們生活方面的潛力提供了新見解。
“健康的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更有韌性,并可提供對生命攸關的服務,例如糧食和清潔的水。”IPCC第二工作組聯合主席Hans-Otto P?rtner博士在發布會上說。“通過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并有效和公正地保護地球30%至50%的陸地、淡水和海洋棲息地,社會可受益于大自然吸收和儲存碳的能力,我們可以加速推進可持續發展,但充分的資金和政治支持至關重要”。
科學家們指出,氣候變化會與自然資源的不可持續利用、日益增長的城市化、社會不平等、由極端事件和流行病造成的損失和損害等全球趨勢產生相互作用,危及未來的發展。
“我們的評估報告明確表明,應對所有這些不同的挑戰事關每個人——政府、私營部門、民間社會都需要共同努力,在決策和投資中優先考慮減少風險以及公平和正義。”IPCC第二工作組聯合主席Debra Roberts表示。
這份報告的重點之一是對氣候變化對全球半數以上人口所居住的城市的影響、風險和適應進行詳細評估。人類的健康、生活和生計以及財產和重要基礎設施,包括能源和運輸系統,正日益受到因熱浪、風暴、干旱和洪水帶來的災害以及緩發變化(包括海平面上升)的不利影響。
“日益增長的城市化和氣候變化會帶來復合的風險,尤其是對那些本身增長規劃不善、貧困和失業率居高以及缺乏基本服務的城市,”Debra Roberts表示,“但城市也可為氣候行動提供機遇——綠色建筑、可靠的清潔水和可再生能源供應,以及連接城鄉地區的可持續運輸系統,而這些都可帶來更為包容和更加公平的社會”。

2021年5月23日,廣東肇慶,由于持續干旱少雨,蒸發量大,河源萬綠湖裸露出大片黃土和淺灘。
中國將是最受影響區域之一
雖然IPCC第二工作組報告重點關注在全球和區域層面的分析,并沒有給出具體的國別分析,但其所討論的許多變化都與中國有關,在引用的研究中多處提及了對中國的影響。
例如,報告指出在全球范圍內,如不能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地球的熱度和濕度將挑戰人類忍受的極限,中國將是最受影響的區域之一。
報告中引入的濕球溫度(wet-bulb temperatures)概念(即一種綜合考慮濕度和溫度的評估標準)顯示,如果濕球溫度達到32℃,則具有較強氣候適應能力的人群也無法正常工作。在目前的氣候條件下,該濕球溫度水平仍十分罕見。而如果濕球溫度達到35℃,則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也無法正常生存超過6小時。
根據報告引用的一項研究,如果完成目前承諾的減排目標,中國東部仍會有部分地區每年至少出現一次32℃的濕球溫度;如果實際排放量高于預期,則中國東部的所有主要城市都將經歷32℃的濕球溫度,而部分地區,如華北平原,濕球溫度可能達到致命的35℃。
即使在較低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中國因高溫死亡的人數仍將上升。報告發現,即使全球升溫不超過1.5℃,中國城市內每年與高溫相關的死亡率,將從每百萬人32人增加到每百萬人49到67人;如果減排進展緩慢,全球升溫幅度達2℃,則該指標將增加到每百萬人59-81人。而目前,世界正走在導致全球升溫2.5-2.9℃的排放路徑上。
此外,海平面上升和河流洪災也將威脅中國的農業、基礎設施和人民生命安全。
參與第二工作組報告撰寫的中國科學家,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劉俊國告訴澎湃新聞,未來氣候變化會對城市群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其中水資源是制約中國城市群發展最重要因素之一。水的問題一個維度是太少,就是水資源短缺,另外一個維度是太多,就是洪水內澇。還有一個維度是太臟,就是水質的問題。
“比如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的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水太少的問題。這一地區目前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50立方米每年。按照國際標準,低于1000已經是嚴重水資源短缺了。而沿海地區的特大型城市群又面臨著氣候變化背景下復合型災害發生的概率越來越高的情況,這意味著未來洪澇、風暴,海平面上升等災害會一起來,這時候如何應對將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劉俊國說。
據報告中引用的一項研究,到本世紀中葉,每年中國約有9300萬人可能遭遇沿海洪水,如果排放量較高,到本世紀末將有1.2-1.4億人面臨威脅,但如果排放量降低,則人數會少得多。
報告顯示,海平面上升和河水泛濫給中國帶來的經濟損失位居世界首位,如果按照當前承諾的時間表削減排放量,則到2080年代的直接損失估計為640億美元;如果排放量高、冰原不穩定,則損失將達到約1180億美元。
實際上,以上預測還可能低估了現實情況。報告指出,廣州是世界上最容易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經濟城市。據估計,如果排放量很高,到2050年,廣州每年將損失3310億美元,到210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1.4萬億美元。如果排放量能快速降低,到2050年,這一數字可能被限制為每年2.54億美元。
上海也可能遭遇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嚴重損害。根據報告中引用的一項研究,如果全球排放量和當地的沉降量很高,到2100年,上海的損失可能會達到1270億美元,如能完成當前的減排目標,則大約損失420億美元。該研究也指出,每年有0.1%幾率發生的洪水將淹沒上海約19%的地區,水深至少25厘米;如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050年,淹沒面積將上升到總面積的44%,到2100年將上升到76%。
糧食和經濟安全將面臨沖擊
氣候變化對于中國和世界的影響還不止于此。
在全球范圍內,高溫和極端天氣事件(如干旱、熱浪和洪水)都會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如果全球溫度繼續上升,將導致越來越多的農作物減產。報告引用的一項研究顯示,由于氣候變化和淡水需求的增加,到2050年,中國將有高達47%的人生活在缺水狀態,而現在只有約34%。
報告認為,這些氣候因素都將損害中國的農業。報告引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高排放情況下,水稻產量會下降7%,如能實現快速減排,則僅會下降3%;小麥產量在高排放的情況下會下降11%,在快速減排的情況下會下降6%;玉米產量在高排放情景下會下降8%,在快速減排的情況下則下降4%。2000年-2010年,因氣候沖擊中國玉米和大豆減產造成的損失總價值約合5.95~8.58億美元。
中國的內陸漁業和水產養殖業也極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而其貝類生產對熱帶氣旋非常敏感。根據報告引用的一項研究,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030-2050年,中國的魚類產量將比2010-2030年水平下降40%,貝類產量也將下降67%。
??去年以來,類似鄭州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已給中國帶來了巨大損失,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減排措施,這類損失可能進一步增加。
報告指出,中國是全球因熱帶氣旋和風暴潮災害沖擊損失最嚴重的10個國家之一,同時河流洪水年均損失最高,達130億美元,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這種情況可能會進一步惡化。經濟模型表明,中國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根據報告中引用的另一項研究,全球每多排放一噸二氧化碳,就可能導致中國損失約24美元。而2021年,全球排放了364億噸的二氧化碳。
持續的全球變暖將進一步對中國經濟造成沖擊,特別是如果不能加速減排。高溫將削減勞動生產率,特別是農業勞動力。根據報告引用的一項研究,如果維持目前的排放政策,全球將比工業化前升溫約3℃,中國整體的勞動生產率將下降5%,如果能加速減排,將全球變暖限制在2℃以內,則中國整體的勞動生產率下降3%。
根據報告的另一項研究,持續高排放的總體可能導致全球平均收入減少23%。到2100年,中國的平均收入可能比沒有氣候變化的情況下低42%。
除氣候變化在境內直接造成的負面影響,氣候變化對其他國家造成的沖擊,也會間接但深刻地影響中國。例如,氣候變化將對國際供應鏈、市場、金融和貿易造成重擊,可能影響中國國內商品的正常供應、抬升價格,同時可能破壞中國商品的出口市場。氣候變化對經濟的沖擊,包括農業減產、重要基礎設施損壞和商品價格上漲,都可能進一步引發金融市場的不穩定。
相比沒有變暖的情況,大幅度的升溫可能導致本世紀末全球GDP下降約10%-23%。幾大主要經濟體可能因氣候變化出現經濟衰退,報告中引用的一項研究估計,如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維持高位,到本世紀末,可能造成中國GDP損失約42%,印度則高達92%。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