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災害、創傷與危機管理”研討,專家:微信可提升災難響應
5月17日至18日,“災害、創傷與危機管理”國際研討會在華東理工大學舉辦。會議聚焦災害社會工作,圍繞災害預防、危機管理與創傷應對的中美經驗等展開討論。
在研討會上,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院院長徐永祥介紹了中國災害社會工作在實踐、研究方面的進展。
徐永祥認為,中國的災害社會工作起步于臺灣的9.21大地震,當時的經驗是,社會工作介入災害地區,首先要做需求評估、問題評估和服務需求評估。此后的重大災害,包括三年前外灘的元旦踩踏事件,社會工作都是先評估、再介入。5.12汶川地震以后,中國的災害社會工作學科開始受到關注并逐步建立起來。從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再到魯甸地震,三個階段,使得中國社會工作實踐形態、社會認知度、政府接受度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徐永祥還總結并肯定了兩種社會工作災害服務模式:“巷巷會”和“火鳳凰”。
“巷巷會”是華東理工大學社工服務隊在汶川地震后總結出的服務模式,該服務隊組織共300多人次,參與汶川抗震救災服務一年。服務隊組織災民住到一起,需要災民自己解決各種問題時,社工會進行協調和指導,而不是代替他們行為。同時,社工還培訓志愿者和社區工作者。而浦東新區社工協會的“火鳳凰”計劃則是幫助災區婦女,讓她們有活干。地震以后很多人失去工作,災區的婦女很多都會刺繡,浦東新區社工協會就請上海的國家級工藝大師給她們做培訓,同時,請外貿公司收購刺繡產品,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研討會上,南京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海波提出:在現在的中國,微信作為最為普遍和普及的社交媒體,能否促進對災難響應的適應,來減少應急失靈?
他提出以下假設:1.微信能促進不同組織之間的信息共享,前提是所有組織都可以使用微信;2.社交媒體具有即時性,能保證應急響應初期的信息共享;3.信息必須有應急支持功能,包括協調、搜救、信息發布、醫療救護等;4. 微信信息共享能促進不同渠道的信息整合。
2016年,阜寧龍卷風災后,張海波針對這些假設進行了檢驗。
以第四個假設為例,張海波說,“信息渠道主要有三個:電話、短信和微信。比如要發1千份盒飯,必須打電話確認;假如在微信群里說,對方沒有及時看到,送來了5千份,就會造成嚴重浪費?!彪娫?、短信和微信三者通常是互相結合,電話和微信之間還有互補,所以,微信能夠促進不同渠道的信息整合。
通過案例研究,張海波得到的基本結論是,微信促進了災難響應的組織適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