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加快打通科研成果“最后一公里”,政企研合作常州模式受肯定
5月18日上午,第十二屆中國常州先進制造技術成果展示洽談會在江蘇常州開幕。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從現場獲悉,包括聯想控股新材料創新大廈項目在內的44個重點項目集中簽約。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在會上稱贊了常州的這一努力,“工程科學一定要與企業結合,理論和辦法先進性最終的檢驗就是落實到企業中去。把科研成果帶到企業轉化,江蘇常州做的比較好。”
2013年,立足于國家發改委《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中對常州的定位——建設全國重要的智能制造裝備、新材料產業基地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常州迅速推出了本土“十大產業鏈”建設的方案。
這“十大產業鏈”是:包括軌道交通、汽車及零部件、農機和工程機械、太陽能光伏、碳材料、新醫藥、新光源、通用航空、智能電網、智能數控和機器人產業鏈等(簡稱“三車四新三智能”)。
4年過去,常州十大產業鏈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已達34.3%。為順應產業智能化等方向,常州如今又推出十大產業鏈2.0版本,從“三車四新三智能”調整為“五新三高兩智能”,也即“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裝備、節能環保、新材料、新醫藥及生物技術、新能源、航空裝備、智能電網、新一代信息技術”。
在參觀當天的創新成果展時,常州市市長丁純表示,“智能制造”相關產業將是常州今后發展和著力的重點。
“作為地級市,我們不過多地討論理論內容,而是更多地關注如何利用智能制造技術,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提升企業競爭力。”丁純說,將技術與應用緊密結合,推動創新團隊與資本市場結合,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始于2006年的先進制造成果展覽洽談會,旨在鋪平科技創業的“最先一公里”,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由政府、企業、科研院校三方共同參與的平臺。
而所謂產學研合作“常州模式”,即在政府的支持和組織下,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將企業需求與學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深度對接起來,實現從研究到工業的更高效轉化。
這一成果轉化的典型,便是承擔著科技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高性能碳纖維重點項目的中簡科技公司。
碳纖維是一種重量輕但強度高的物質,雷達檢測不到,是國防重要戰略物資。
2008年4月,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所原碳纖維課題組組長楊永崗博士,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帶著科研成果帶領技術團隊落戶常州。之所以選擇常州,“是常州市委、市政府的真誠打動了我。”楊永崗對媒體表示。
楊永崗記得,他在2007年12月29日向常州相關部門遞交了材料,僅僅3天后,第二年元旦當天早晨8點,一個陌生電話打到了楊永崗的電話上,原來是常州市領導在電話那頭盛情相邀項目落戶常州,并稱已安排好后續對接事宜。
如今,中簡科技成為國內第一家以T700級碳纖維工程化為起點,以全系列化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為發展目標的碳纖維廠家,更是國內第一家實現T700級碳纖維穩定產業化的廠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